APP下载

从抗“疫”报道看新闻通讯写作平实之风

2020-11-14吴继娟

戏剧之家 2020年17期
关键词:通讯文字

吴继娟

(河南大学 党委宣传部/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 河南 开封 475001)

一、平实之风是通讯写作和时代发展的本质要求

通讯是新闻报道中最常使用的一种体裁,相比于表现形式单一的消息,它可以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更加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面貌,因此,很受新闻媒体青睐,成为深度报道的代名词。最常见的有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种类型。通讯具有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强的时间性、描写的形象性等四大特点,然而,由于它更注重以生动形象、深入细致的描写记录人物和事件,就使得有些新闻记者在写作时偏离了真实性和客观性原则,将过多“主观理想”注入写作过程,写人必定要塑造豪言壮语的“神化”形象才行,写事必定要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不可。这些都是有违新闻写作本质要求的,写出来的作品必然也会千篇一律虚浮夸张,不贴实际不接地气,更有甚者会引起读者的反感。

所谓“平实”,即平易实在,朴实无华。新闻通讯平实之风不仅是回归新闻本质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媒体与新闻受众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近。高高在上、浮夸式的新闻报道早已不受群众欢迎,唯有那些真正走进人民群众、贴近生活实际、接地气的作品,才能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二、抗“疫”通讯的平实之风及其表现形式

通过对抗“疫”期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的抗“疫”新闻通讯进行梳理,笔者发现,大量平易亲切、朴实无华、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实际的作品,读来让人心生温暖和感动,较好地体现出“平实之风”。笔者试图对这些作品进行分析总结,归纳新闻通讯平实之风的具体表现形式,以期对新闻写作者有所启发和指导。

(一)语言风格通俗化口语化

新闻是面向人民群众的事实报道,具有很强的群众性,因此,只有运用通俗易懂的口语化语言,才能让普通老百姓都能读懂看懂新闻内容。这一点在描写人物和事件更加立体生动的通讯中尤其明显。通观这些抗“疫”通讯,我们几乎找不到一个高深晦涩的字眼和词句,全部采用的是白话和俗语,有些更是运用老百姓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群众语”,达到了较为理想的宣传效果。例如《光明日报》2020 年2 月20 日04 版刊登的《党晓曦,加油》,“怎么变‘笨’了,这么简单的基本功都完成不好?”“你代表的是国家队,绝不能掉链子!”以及“隔三岔五”“告状”等生活化用语通篇可见,使文章读起来于“轻松”中自有一份“不轻松”,表现出抗“疫”主人翁乐观坚强的性格特点。

(二)重陈述事实,少主观渲染

2 月18 日,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因感染新冠肺炎不幸去世,这是个让全国人民都万分悲痛的新闻事件,2020 年2 月21 日,《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分别以《用生命谱写英雄的壮歌——追记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和《他永远留在了这个春天里——追记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为题,发表追记通讯文章。通读这两篇通讯,我们发现,尽管是如此沉痛的一个事件,尽管主人翁是一个为抗“疫”奉献出生命的英雄人物,新闻全篇也只是阐述事实,通过刘智明生前同事、师友、亲人等的回忆,侧面勾勒出刘智明的整体形象。从行文上可以看到,大部分内容是直接或间接引用他人的话,而较少有新闻作者自己的主观评价和议论,更没有刻意拔高。这一点是近年来媒体通讯文章风格的一大转变。读者在尊重事实的平实叙述中可以感受到,英雄人物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和普通人一样平凡,但是他们做出的牺牲却于平凡中显示出伟大,让人更加感动敬佩。

(三)注重细节描写,字里行间传递温度

“平实”不代表文章平铺直叙、索然无味,文字可以“平”、可以“实”,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温度在文字以外,需要透过文字传递出来。动人的细节描写是增加通讯类文章情感温度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例如《光明日报》2020 年2 月21 日04 版刊登的《透过隔离门的夫妻相见》,便有几处感人的细节描写:“1 月22日,护士长吴丹被分到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病区,每天穿着厚厚的隔离衣忘我工作,她的鼻梁和脸颊被口罩压破了皮,脸憋得通红喘不上来气,胶皮手套中的双手被泡得起了褶皱,长时间不喝水,嗓音也变得沙哑。”“就这样,一个在隔离门里,一个在隔离门外,夫妻俩相见了。这道厚厚的隔离门内外,说话是听不清声音的。顾风军连忙拿出笔和纸。‘还好吗?’吴丹点点头。‘累吗?’吴丹摇摇头。‘一定注意安全,照顾好自己。’吴丹点点头。‘家里有我,不用牵挂。’隔离门内,吴丹为丈夫竖起大拇指,并比了个心。”

文中丝毫没有正面描述抗“疫”护士长吴丹如何敬业的高尚词汇,也没有描述夫妻俩如何克服困难与思念只顾全身心投入抗“疫”工作的惊人语句,所有的情感都在一句句十分平常的细节描写中透露出来,读来让人感动不已,不禁为夫妻俩点赞。

(四)巧妙“留白”,此时无声胜有声

“留白”是绘画上经常使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一幅好的画作并不是画面越满越好,适当留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同样,许多新闻通讯讲述的只是人物和故事的一部分内容,很多时候并不是所有信息都要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有时也需要适当“留白”,达到言未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让读者通过文字的表达推测、想象和体味。例如《人民日报》2020 年2 月20 日13 版上刊登的《为了千家万户,小哥不怕赶路》,其结尾处写道:“‘不说了,我要忙了。’跨上电动车,载着鱼肉菜蔬,赵洪武又为几户人家送去了晚餐的食材……”

通过记者和外卖小哥的谈话被打断,一方面体现了外卖小哥的工作十分繁忙辛苦;另一方面,会让读者忍不住去想外卖小哥没有说完的话是什么,晚上要辛苦工作到几点,等等。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再如《透过隔离门的夫妻相见》一文的结尾:“2003年,顾风军和吴丹正在谈恋爱,听说吴丹被选为首批进入‘非典’患者隔离病房的护理人员时,顾风军劝道:‘别去了,太危险。’吴丹说:‘我是传染科护士,更是军人,疫情来了,就得往前冲。我会照顾好自己的。’也是在那一年,两人结了婚。”

文章并没有长篇大论吴丹在2003 年是怎样投身抗击“非典”疫情的,只是简单交代了几笔。最后一句告诉读者,吴丹和丈夫是在2003 年结的婚,说明了夫妻俩的感情并没有受到疫情影响,反而历久弥坚。这样就使得整篇文章交错着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及家国大爱,读来颇耐人寻味。

三、通讯写作平实之风给新闻写作者的启发

好的新闻作品必然来自于优秀的新闻写作者,大量高质量抗“疫”新闻通讯的背后隐藏的是大批奋战在抗“疫”一线的记者“战士”。我们在为之钦佩感动的同时,更应该从中吸取经验,更好地担负起“以笔为枪、著文为戈”的责任使命。笔者认为要想写出平实动人的通讯作品,需要重点做到以下三点。

(一)深入一线,占有大量具体真实的材料

真实性是新闻的核心命脉,要想写出的东西真实可信、感染力强,就必须深入新闻一线身临其境、切身感受,“闭门造车”、只纯粹下文字功夫是不可取的,那样只会让新闻失去生命力和真实性。同时,深入一线也是为了获取大量真实可靠的素材,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占有的材料越丰富,才能为后续的提炼加工奠定好基础。

(二)感动读者的前提是自己动真情

一篇新闻作品传递出的思想、情感、温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作者自己想要表达的,因此,新闻作者在新闻事件和读者中间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桥梁作用。只有作者自己首先被打动,用了真情,才有可能把自己的理解体会融入到作品中,变成感动读者的文字,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所谓“文以情动人”。我们看到,也有很多作品文字、谋篇水平并不很高,但同样能让读者感动,正是因为作者在写作时注入了真情实感。

(三)高水平的文字驾驭能力是关键

虽然平实的新闻通讯运用通俗化、口语化的语言偏多,但这并不意味对作者的文字水平要求就不高。恰恰相反,通过平实的文字表达出打动人的思想情感,对作者的文字功底要求更高。作为新闻写作者,要通过多学习、多实践来提高自身驾驭文字的能力,要让一个个本没有感情的方块汉字在自己的笔下,变成一句句、一篇篇动人的语句和篇章。

猜你喜欢

通讯文字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简介
通讯报道
The windmill trend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打乱的文字
本期通讯之星:郭雨薇
本期通讯之星: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