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课堂中思政教育的渗透路径

2020-11-14姜雪梅

戏剧之家 2020年17期
关键词:英语课堂思政英语教学

姜雪梅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2)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它学科的融合,从而形成明显的协调效应。从当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来看,没有充分发挥思政教学的作用。如何全面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实现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渗透,成为当前阶段值得思考的话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探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策略,希望对相关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大学英语课堂中渗透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一)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必然要求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国家重要的人才储备资源,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有重要影响。在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也要重视政治素质的培养,方能符合大学生长期发展需要。在高校教学中,大学英语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在大学的整个阶段都会涉及,同时占据的课时比重和学分较高,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着突出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显得更加重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坚定马列主义信仰,使大学生在多元文化交融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深化个人思想素养,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深化高校英语教育改革的必然手段

大学英语教育目的明确,旨在提升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英语应用水平,大学英语教师要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应该认识到,大学英语课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个人价值,提升其社会价值。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高校英语教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深化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大学英语课堂中渗透思政教育是一个良好的契机,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纳入大学英语教学规划,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对于优化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资源、推动教学改革有深远影响,从而培养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二、大学英语课堂中思政教育的渗透路径

(一)依托大学英语教材,渗透思政教育

“文以载道,文道结合。”我们都知道,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大学英语中也承载着意识形态。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融入意识形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说读写以及语法知识讲授和句子练习上面,很多老师片面地认为英语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在教学工作开展时,大学英语教师要依托教材的优势,透过语言的表现看本质,分析和研究内在的思维方式和人文精神,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而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以媒介为依托,融入和渗透三观教育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注重网络资源的有效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视频、图片、音频等,在语言教学的同时渗透价值观念。要将大众传媒与大学英语教育相结合,在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引导他们的价值取向。通过大众传媒,大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信息,这些信息会对他们的思想行为和政治理念产生深远影响。大众传媒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切实体现其渗透性的作用,与大学英语相结合,将思政教育合理地融入到新闻事件中,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多种手段增强思政教学效果。

(三)对比中西方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中西方文化交融发展的过程中,两种文化形式相互辐射,不可避免会出现文化冲突的情况。西方文化以个人的利益为基础,主张人权、自由等,这种文化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不仅如此,在英语文化中,宗教思想较为严重。中国在价值观念上和西方有较大的不同,在传统思维的影响下,中国人比较缺乏冒险精神,以集体主义为基础,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呈现高度一致。出现这种差异,与中西方长期以来的文化密不可分,通过对比,帮助大学生了解中西方价值观念,从而选择性地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结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思政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思政教育显性较强,而英语课程体现隐性育人,如果渗透方式不恰当,就会显得十分牵强,引起学生的反感。大学英语教师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在开展具体教学时,要善于把握语言教学的切入点,挖掘其中的人文知识,将思政教育适时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体现大学英语教学的趣味性、思想性。

猜你喜欢

英语课堂思政英语教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让快乐回归英语课堂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