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戏剧表演丰富演讲技巧
2020-11-14
全国文化馆(群艺馆)一线的文艺干部,凡活跃在台前的,几乎都不能完全回避演讲。演讲看似简单,实则自有规范,若将戏剧表演的若干技巧加入到演讲中去,就会形成独异的风姿。本文试以如何将戏剧表演的技巧应用到演讲中展开讨论。
一、对演讲稿的消化吸收
戏剧作品可分为案头剧和演出型,当代戏剧则基本上都是后者,没有哪一位编剧写戏伊始就打定主意拒绝观众和剧场、只满足于文本的。演讲因其性质,也不可能只停留在案头。
不要以为演讲只是二度创作,作为一度的演讲稿,经常不是演讲者本人所写,而是单位的文学创作干部撰写,这就存在一个消化吸收的问题。而这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讲。
1、口语化
众所周知,书面语与口语之间有着不小的差距。我们不能指望文学创作者拿出的第一稿就能原封不动地拿到台上去讲。有传统文学根底、或有鲜明个人风格的作者所写的演讲稿,就更需要演讲者去做适当的口语化的调整,比如把“是以”改为“所以”,把太多成语做删减,把过长的句子改为几个小短句,把看文字可以理解但凭听力不能立刻明白的表述改得更浅显易懂,让人一听即明。
当然,过犹不及,笔者也不赞成有些演讲者完全抹煞文稿的文学性,将有些颇有文化意味、思想含量、意境旨趣的表达硬是一句句变成了清汤寡水的大白话。好懂是好懂了,但回味却半点不剩,这就浪费了一稿创作者的心血。
2、趣味化
演讲如果味同嚼蜡,就没人听得下去。如果循规蹈矩,也很难保持从头到尾的吸引力。因此我们要注意对演讲稿做一些调整,从演讲的角度,从观众的角度,让演讲稿充满魅力。
比如开头就要先声夺人,引人入胜,一下子让人集中起注意力。曾在一本杂志上见到一个例子:美国一地发生车祸,多人死亡。一人以此为例讲交通安全,开篇就大谈安全的重要性,听者直打瞌睡。有一演讲高手为他重新修改稿件,把开头改为“某月某日,一百多具棺材埋进了公墓”,在最短时间内吊起了观众的胃口,然后再倒过头去叙述车祸,进而分析交通安全的必要。这才是演讲的正确打开方式。
又比如中间部分不能纯是理论,必须有两到三个生动切实的例子,让人欲分心而不得。再比如结尾推向情感高潮,应多用排比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等。
二、临场发挥的几个要点
在精心做了前期准备之后,演讲的临场发挥至关重要,其中有几点可借鉴于戏剧表演:
1、落落大方又端庄稳重
演讲的台风或说姿态非常重要,那应是一种落落大方、开朗洒脱的仪态,唯其如此方能侃侃而谈、从容挥洒,切忌把大方变成了民间所谓的“疯疯傻傻”、活泼过头。因此在大方的前提下,应注意端庄稳重,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准良好的平衡。
2、饱含感情又收放自如
戏剧表演需富含感情,演讲亦如是。戏剧表演的感情呈现分层次分情况,演讲亦如是。一般排比句的段落富于激情,极具感染力;举例子的段落富于深情,句里行间显得并非平说直叙;抒情的段落擅于煽情,有强大的共情能力,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同理心。这样的感情应是在吃透了文稿的基础上才会心和领悟,是真正发自肺腑的真挚情感,朴素情怀,真切情意。若单纯想着“效果”而虚情假意,虚张声势,就会适得其反。
饱含感情之余,需拿捏好收放自如的尺度。既然是真情,表达得就要自然、得体,时而手挥目送,时而较为冷静,切忌变成呼天抢地、一发不可收的滥情。那只会引发观众的反感。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早期台湾电视剧哭戏泛滥,以泪洗面、声嘶力竭,给人以“浓得化不开”的不适之感。
3、控制全场又不着痕迹
无庸置疑,演讲者需要像优秀的戏剧演员一样有统摄全场的能力。除了文稿本身的质量,尚需临场时语调、语速、气息的切换控制,手势等肢体语言的辅助,眼神扫视或定向投射等手段的帮助。影视作品也有向戏剧借用此手法的,如影片《东方不败》中林青霞向京剧艺术家学习凌厉的眼神,影片《青蛇》中王祖贤和张曼玉向京昆名曲学习妖娆又不失优雅的身段。掌握好此点,非常有益于演讲者对全场观众从外在视线到内在向心的牢牢吸附。
但这样的控制一定是不着痕迹的。如同文学创作中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禅机中第三层的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不管运用声音、体态、目光等何种方法,应是综合的、有机的、不露声色自然而然地运用,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沉浸于演讲者苦心经营的“场域”之中。一旦着了痕迹,露出了要吸引眼球的种种迹象,便落了下乘,非但没有正面效果,反倒容易招致反感。
总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演讲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可从戏剧表演这座宝山中寻得无数珍藏。演讲既需前期准备,更需临场发挥;既需淋漓尽致,又需扣紧分寸。将理性与感性融于一炉,将情感情绪、控制现场的有效有力与来去自如、转折轻灵打成一片,这才是真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化境,也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文化工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