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动剧的叙事策略探索

2020-11-14

声屏世界 2020年21期
关键词:影视剧受众文本

近些年,众多互动剧活跃于观众面前,这种独特的文本形态引起了观众的兴趣,也有许多作品收获好评。那么,究竟互动剧和传统影视剧有何不同?互动剧又具有那些独特之处?文章从叙事学的视角探寻互动剧文本背后的魅力来源。

互动剧的界定

互动剧“诞生于影游互生的媒介生态背景下,是一种基于媒介新技术,将传统影视剧与游戏相互融合,具有多条叙事发展线索,观众深度沉浸在情节中并通过点击屏幕内选项决定故事情节走向和人物命运的交互式影像作品”。与传统影视剧和游戏相比,互动剧兼具影视剧和游戏的某些属性,但与之又有所差异,呈现出兼容性、非线性、交互性的特征。

首先,在表现形态上,“影视剧”与“游戏”的特性在互动剧中相互融合,互动剧呈现出鲜明的兼容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在界面呈现上来说,通过技术的辅助,互动剧加入了游戏中常出现的“选择窗口”,观众通过窗口中出现的选项来决定接下来的剧情走向;其二,从观看体验上来说,互动剧兼具游戏的“高沉浸度”和影视剧的“情节性”等特征,观众在观看互动剧时,既能体验参与剧情的游戏快感,又能体悟跌宕起伏的人物故事。

其次,在文本结构上,互动剧采用多线索、多结局的结构模式,在整个文本中设置多处情节、动作“锚点”,体现出非线性的特征。例如互动剧《隐形守护者》中设置了130个分支结局和4个主线结局,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需求选择不同的剧情。它打破了结局唯一的影视剧模式,在去中心化语境下,互动剧成为极具个性化的时代产物。

最后,在意义运作上,互动剧呈现出交互性特征。一般而言,交互叙事被定义为“一种互动娱乐的方式,它能使用户做出的决定直接影响由计算机系统产生的虚实体验的方向和结果”。互动剧强调接受者与叙事作品之间的互动,不同的观众将创作和解读出各异的文本与意义,互动剧文本呈现出意义的无限性。

打破传/受壁垒的叙事视角

互动剧的交互叙事使观众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性,成为文本的“异叙述者”。一方面,观众更容易沉浸于故事之中,与故事角色产生情感共振;另一方面,在自我身份与剧中角色相互置换的过程中,也强化了观众对角色的理解与对自我的认知。

打破壁垒:作为异叙述者的观众。根据胡亚敏对叙事者类型的划分,“异叙述者不是故事中的人物,他叙述的是别人的故事”。观众在互动剧文本中就好比“异叙述者”,不是故事中的人物,却可以改变故事发展的方向。观众既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客体,又是具有主体性的施动者,互动剧将受众的观影关系从过去被动观看的主客式藩篱中分离出来。

在观看传统影视剧时,观众被动地、单向度地接受信息,而观看互动剧时,观众可以通过点击和滑动等操作,自由掌握剧情走向,增强了观众的参与度。尤其是在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互动剧所给予观众的一次次选择权,实则象征着一种“自由选择”的神话。观众可以从生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成为自己或他人命运的主宰者。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观众很大程度上获得了自主性,但整个文本的故事线实则是由编导事先已经安排就绪的,观众只是在编导设计好的框架中进行“自主选择”。

视角切换:受众与角色的深度互动。互动剧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观众可以通过自己喜好选择剧情,观众极易将自己置换成剧中角色,在身份互动的过程中与角色容易产生情感共振,做出的选择也会体现其价值取向与情感意图。此外,观众由原本的全知视角转向角色的内聚焦叙事时,可以在拥有比主角更丰富的背景信息的前提下为角色作出更为明智的选择。

当然,不同的观众会作出不同的选择,一般而言,选择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出于对角色的全面了解之后,按照正常的剧情逻辑发展,作出符合角色性格特征的选择;二是出于个人思考,作出符合自己心境的选择;三是完全出于戏谑的态度,追求新奇和快感而做出的选择。观众究竟想如何建构一个故事,其每一次的选择背后都有深层动因。“一个人面对不同的情感选择时,何去何从往往最能够体现出其所信仰、所信奉的价值观。”

虚实相生与断续相连的叙事时空

相较于传统影视剧,互动剧在时间与空间上有其鲜明的独特性。互动剧将触觉纳入其中,突破了过去的视听感知范畴,从而使得观众对空间的体认更为敏感,且在技术的推动下,通过VR设备与文本沉浸式的叙事机制相结合,营造的文本世界变得更为真实。在叙事时间上,文本时间的中断与连续、放映时间的静与动,都使文本更具情感张力。

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交织。在观看互动剧时,观众通过在现实空间点击或滑动鼠标,对虚拟空间中人物的行为动作进行控制。通过佩戴VR等专业设备,观众尽管身处现实空间,但所见所思皆是产生于虚拟故事空间之中,现实空间似乎不复存在,自己仿佛置身于故事所营造的虚拟时空。虚拟时空会给观众带来片刻的休憩,在紧张而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之后,通过一套设备进入一个完全虚拟的时空当中,这里也会有喜怒哀乐,但不会有死亡的威胁,你可以在这个时空中尽情享受。在个体受众的时代,个人主义的兴起使得观众拥有对自己生活更高的控制权,他们向往生活在自己私人定制的世界里,互动剧契合了这个时代受众的需求。

叙事时间的“断与续”。互动剧叙事时间的“静与动”,不仅体现在物理意义上时间的中断与连续,还反映在受众心理和生理层面上的被动与主动。一方面,传统放映时间是线性的、不可控的,是观众观看影视作品时所花费的现实的、物理的时间。放映时间又称“观看时间”,揭示了“电影叙事具有机械性与强制性的一面,它规范和培养着电影观众的习惯和特定心理状态,标志着电影艺术接受的被动性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观众可以通过拖动进度条、倍速以及切换故事线的方式调整放映时间,体现出一定的主动性。观众可以对自己不喜欢的片段和内容进行倍速播放或跳过,同时也可以对自己中意的部分重复观看,或者尝试更多不同的故事线索。

一方面,互动剧的强参与性给观众带来较高沉浸度,可文本时间的断裂产生“间离效果”,使观众跳脱于叙事之外,回归现实的自己。互动剧中“选择弹窗”的出现致使文本时间中断,使观众在这个时刻既能投身于角色做出相应的选择,又能从个体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角色与文本所提供的选择,思考这些选择背后蕴涵的深刻意义。此外,观众凭借全知视角,往往可以获得比故事主角更加全面的背景信息,甚至常常会质疑故事主角在思维和行动上的不成熟,从而获得一种“自己比主角更厉害”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可以弥合观众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所带来的痛苦,同时也可以强化观众对该剧的喜爱度。

分岔与回环的叙事结构

分叉回环的非线性叙事结构是指互动剧会在每一个情节节点处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剧情走向,将故事引向几条分叉的方向,同时,观众也可以通过情节线的回溯,回到故事的某一情节点,重新作出选择,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故事脉络。此外,互动剧还会为观众计算出故事解锁完成度,激发观众走完全部线索,实现了一部作品的多次不同体验。

首先,分叉的故事线索给整个故事文本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传统影视剧往往是由一条主线和多条支线构成,支线的内容一般只占据很小的篇幅。而互动剧似乎无所谓主线与支线的划分,观众选择的每一条线索都可视为主线,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其次,回环的叙事满足了观众“反悔”的愿望。在现实生活中,时间是线性的、单向度的,人们没有后悔的余地。而在互动剧中,观众可以轻松地通过回溯故事线的方式,重回自己后悔的情节点,做出一个新的决定。这种叙事机制给观众营造了一种一切还来得及、一切都可以改变的幻象,满足了观众重头再来的想象。

结语

作为一个全新的影视剧类型,互动剧具有独特的超文本叙事策略,在叙事时空、叙事者和叙事结构上都表现出不同于传统影视剧的特性。但目前互动剧还仅仅停留在早期的探索阶段,不论是在剧本创作还是在运作体系上都不成熟。但随着5G技术的普及,网生代受众逐渐成为互动剧主力军。互动剧给人们带来的新奇体验以及自身的不断精进,或许可以乘着这股风潮,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猜你喜欢

影视剧受众文本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被影视剧带火的“胜地”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