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亚文化视角下选秀类节目的风格及意义探究
——以《明日之子乐团季》为例

2020-11-14

声屏世界 2020年21期
关键词:前台亚文化后台

亚文化是一种以弱势边缘群体为主导,与主流文化相对的局部文化现象,青年亚文化则是以青年为主体的一种亚文化实践,体现青年群体的共同兴趣和价值追求。“亚文化是通过风格化方式挑战正统或主流文化以便建立集体认同的附属性文化形态。”作为亚文化的核心,风格主要具有两大意义:第一,风格是亚文化群体的个性化展现,作为一种标志形式发起对主流文化的抵抗;第二,风格促进个体进行自我认同,作为一种判断标准实现亚文化群体的身份构建。

《明日之子》系列选秀类节目自创办以来,便以年轻化为节目定位,致力于打造一个让年轻人发自内心认同与参与的平台。第四季《明日之子乐团季》以“热血漫画风”乐团组队赛为亮点,获得了持续热度和较高口碑。同时,这一季依然贯彻“明日系列”的年轻化定位,以不同的节目包装,展现年轻人追求个性表达的青年亚文化主题。文章以《明日之子乐团季》节目为例,探讨青年亚文化在选秀类节目中如何传播,并且指出青年亚文化风格的形成对于选秀类节目的意义。

抵抗文化与个性展现

赫伯迪格认为,青年亚文化是一种抵抗文化,抵抗是青年亚文化的重要特性,其对主流文化的抵抗则体现为以不同方式打破传统主流文化对自我风格的塑造,寻求自我独特风格的表达与突破。选秀类节目的受众和选手大多属于青年群体,节目本身便是一个直接展现青年亚文化风格的舞台。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认为,日常生活是一个戏剧舞台,人们会在别人面前扮演自己的角色。舞台分为前台和后台,前台是演员为了取得既定的效果而表演的场所,后台则是与前台表演相关的被掩盖的事实。对于选秀类节目,“前台呈现”主要包含主题和赛制等节目策划内容,“后台表演”则关于节目内容叙事与呈现方式等,两者对于塑造人物形象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一档新颖的选秀类节目,《明日之子乐团季》突破了传统选秀类节目的既定舞台,对主流文化的抵抗主要体现在节目前台规则的创新以及节目后台前台化呈现的实践。

节目设定策划:前台的差异化设置,二次元式理想追求。在主题上,选秀类节目的口号可以最直接表现主题,传统选秀类节目的口号往往符合主流价值观。如《创造101》的“向阳而生,逆风翻盘”、《青春有你》的“越努力,越优秀”,传递奋斗青春的正能量。《明日之子乐团季》则以“有一群伙伴,比啥都浪漫”为节目口号,采用热血高校的概念,融入差异化的二次元文化,致力于帮助音乐少年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最终打造一支有态度、有实力的五人乐团。这种全新的主题设定在节目的剪辑设计、视觉呈现和场景设置等各方面都得到了贯彻,例如模拟高校的环境、导师的动漫海报和片头、选手的日系校服、动漫风的字幕等。热血高校的主题所折射的二次元文化属于青年亚文化的范畴,通过构造虚拟世界,寄托青年群体对现实世界寄语的乌托邦式想象,体现青年群体对于理想世界的向往。

在赛制上,传统选秀节目虽然以组团合作舞台为主要内容,但最终依然以选手个人为单位进行竞争,争夺出道位。该综艺则以乐队组团的方式进行团体竞争,团队票数总和作为该团体是否可以留在舞台上的指标,而且第一次公演的两人组队,再到三人、四人,最终实现五人组团的过程,可以更加突出团队的合作与磨合,以全新的“团战”模式增加了青年人之间的友谊、团魂等新鲜元素,与热血高校的主题相互映衬,体现青年人对热血青春的独到理解与理想追求。

节目内容逻辑:后台的真实性呈现,自由与风险并存。“真人秀的‘真’强调真生活、真性情,展现嘉宾的后台行为,如嘉宾的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真实情绪等。”选秀类节目属于真人秀节目,通过展现选手的后台生活,表现选手的真性情,利用观众的好奇心和窥私欲,更加全面地塑造选手人物形象。而《明日之子乐团季》的真实性呈现方式则突破了传统的“后台表演”模式,不仅包含准备公演、宿舍生活等选手个人和选手人际关系的后台内容,而且突出了节目录制与选手之间的矛盾。

选手鞠翼铭处于“前台表演”的压力中,难以保持稳定的情绪,曾多次狂奔数公里,希望逃离“舞台”,工作人员开车追逐和劝慰安抚的场面则塑造了极具戏剧性的画面。选手张旸与节目组曾发生争执,录音内容被粉丝上传到网络,引起了广泛热议,在该事件之后的最新一期中节目组将争执过程完整地呈现,缓解舆论危机的同时发挥了社会地位赋予的功能。《明日之子乐团季》将节目录制过程中的意外情况真实地展现在荧幕上,将传统选秀节目中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扩展到节目组即舞台本身与演员之间的矛盾,模糊了前台与后台的界限。

这种“后台呈现”模式也突出了热血高校的全新主题设定,节目导演马昊曾在采访中表明,《明日之子乐团季》采用了全新赛制,本身是具有实验性的节目,具有很大的自由度,自然也需要承担更多的风险,面临更多的挑战。所以,高校不再是一个冰冷的舞台,而是学生成长的家园,自然会存在学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焦虑、对校方规则的抵抗。学生最终在与同学和学校的磨合中,实现自身的成长与脱变,以此激发以青年群体为主导的受众的情感共鸣,以最真诚的方式唤起青年群体关于成长的回忆与感受,从而实现对传统选秀类真人秀节目真实性“舞台”的抵抗、颠覆与重新定义。

《明日之子乐团季》作为一个挑战传统的实践性的舞台,其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创新实践体现为对主流文化的抵抗。节目的个性化风格可以促进青年亚文化的传播,表现青年人的思维模式与个性特征,帮助亚文化群体逃离严肃的主流文化,同时强调主流之外多元价值的重要性,实现对传统与乏味的抵抗。

处理危机与寻求认同

“年轻人对风格的追求,实际上是更深的对意义和生活模式的认同追求的一部分。它是年轻人成熟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阶段——一种对认同的追求。”青年亚文化的行为可以看作某些青年群体面对社会困境时采取的解决手段。他们通过个性化风格对主流文化进行抵抗,在认识自我过程中实现成长,建构群体认同,以此掌握文化话语权,缓解文化认同危机,解决集体困境。

选秀类真人秀节目通过寻找节目风格与青年群体的共鸣点,激发青年群体实现自我认同,并且在与其他人的交流中完成对群体特征的认同。《明日之子乐团季》的真实、自由、不确定的节目风格,为选手提供了一个极其开放的舞台;而且选手大多都是素人,有自己的故事与个性。不确定的人物在未知的舞台进行自我建构和实现身份认同的过程,实际上是青年亚文化通过抵抗寻找认同的一种途径。

选手自我定位:撕去身份标签,追求个性故事。在舞台上,选手身为演员,通过印象管理为观众制造某种印象,从而树立自己的人设。前台表演是选手个性化最直接的呈现,而舞台环境的设定及节目的风格会对选手自我定位的确立起到重要的作用。

节目中的选手基本都是素人,没有统一标准,因此选手的个性表达空间更为广阔。杨英格是模特出身,没有专业音乐背景,但是却用极具感染力的表演赢得好评;刘炀用螺丝刀当乐器,突破大众对音乐制作的刻板印象;闫永强的“强势乐器”唢呐刷新了大众对传统民族乐器的认知。

人物的故事性也是个性化彰显的重要因素。面部带有胎记的沈钲博在音乐中寻找慰藉与自信,用独特的方式传达自己对音乐的执着与热爱;胡宇桐在学员中年龄较大,创造了“上了我的车,我就不会让你再下车”等名句,其决策果断、实力强劲的霸道总裁人设因此鲜明起来。

节目的开放空间让选手更加愿意展现自我的个性,而他们的故事与所面临的困境都是青年群体的情感共鸣点。当代青年人对主流文化的抵制,实际上源于他们对充满压力和限制的现代社会的叛逆情绪,他们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个性追求经常不被理解,甚至被社会贴上一些身份标签。闫永强对传统乐器无法融入流行乐队担忧,沈钲博对外表形象介意,李润祺对音乐创作质量怀疑,但是随着节目的推进,学员们逐渐在这个属于青年群体的不设限空间中找回了自信与勇气。选手们解决困境的方式是与其他青年相互磨合,是一种进一步认识环境的过程。最终,他们在确认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群体内部的团结,而这种群体归属感更加有利于青年亚文化风格的传播,也会对经历着相同困境的受众产生深刻的影响。

选手人际关系:缓解社交焦虑,寻找精神陪伴。《明日之子乐团季》的独特组团赛制为选手之间的关系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CP模式不仅带来更多的流量,而且也极具青年亚文化风格。CP文化起源于日本,在影视文艺作品中泛指人物角色配对的亲密关系,具有很大的娱乐色彩,受到青年群体的追捧。《明日之子乐团季》的独特组团赛制实则是一种主动的潜在“炒CP”,运用青年人之间碰撞的火花契合受众娱乐消遣的需求,提高节目的热度。

在该综艺开放的舞台上,选手之间关系的不稳定成了亮点,团队内选手之间的矛盾与和解不仅凸显选手的个性魅力,也折射了无限可能性的成长主题。例如,选手廖俊涛和沈钲博一开始在音乐上无法沟通,但最后互相让步,实现完美的合作。大部分CP选手之间关系偏向于亲密、陪伴与支持,在所有CP中热度最高的是由学员胡宇桐、田鸿杰组成的“宇宙鸿荒”,CP超话拥有18.7万粉丝,位列微博CP超话总榜第二位。

青年群体对CP文化的追逐折射了青年之间人际关系的不稳定现状,他们处于一种社交焦虑中,真挚的友谊往往是一种理想化追求。在热血高校的设定下,节目中的CP组合热实则体现了青年人对志同道合伙伴的向往,憧憬在相互陪伴与支持下共同追梦的热血青春。

《明日之子乐团季》的抵抗风格促进了青年群体的自我价值构建。一方面,对青年选手而言,他们在不受主流文化限制的舞台上认识自我,展现个性,与其他青年一同塑造属于自己的风格。另一方面,对于青年受众而言,观看节目本身也是一种情绪宣泄方式,青年受众在群体中寻得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不仅可以提升选秀节目的情感体验属性,而且可以促进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寻找解决困境的途径,促进青年亚文化风格的传播。

结语

选秀类节目是当下十分火爆的节目形式,具有广泛的青年受众基础,而青年亚文化元素的恰当运用对于节目也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创新意义。对此,《明日之子乐团季》做出了良好的示范。选秀类节目是青年亚文化的天然载体,在未来需要不断探索新型节目形态,洞察青年群体的心理状况,推动节目中青年亚文化风格向着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前台亚文化后台
公路电助力 从幕后走向前台
孟晚舟:从前台打杂到华为副总裁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后台暗恋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前台、后台精彩花絮停不了
网站前台设计分包合同中应注意的问题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以“后台”的名义节省电池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