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元素对影视艺术的渗入
——以新世纪以来国产影片为例
2020-11-14赵晖
赵 晖
(潍坊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20世纪比利时著名史学家亨利·比兰曾在《孪生艺术》一文中提到:“文学艺术领域内的诸多变动,或早或迟,都会在电影艺术中有所体现。这不仅是因为电影艺术是一种外向的,从任何其他艺术门类中都能获得经验的艺术,还因为——这或许是更根本的原因——电影艺术的本质就是文学艺术在银幕上的展现。”比兰的观察不仅给我们提供了结论,还给我们以重要的启发,即文艺思潮的变动一定会在此后的影视作品中带来显著的改变。20世纪90年代后期,西方盛行着社会学的文艺思潮。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从此不再是社会学学者的专利,它们完全具有自由流动的潜力,从而得到了文艺学领域的重视。很快,进入新世纪以后的中国影片拍摄,便广泛接受了社会学理论的启发,成就了中国当代电影的勃兴。
一、社会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对电影制作的影响
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兴起可上溯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闻名遐迩的加德纳在1952年出版的《史学阐释的本质》和1959年出版的《历史理论》直接将社会学的相关成果带进了当时西方的主流学术界,这在当时的知识界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据说这两部专著在出版当年便已收到七份书评。此后,史学界首先向社会学抛出了橄榄枝,1964年,加德纳的高足卡曼划时代的《社会学与史学》问世,在他看来,影视作品既然不可避免地要表现社会内容,那么这一艺术形式自然也就要受到社会学理论的影响,卡曼对适用于影视艺术的社会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加以明确的限定:“社会学的范畴极其宽阔,而且会因其作用对象不同,而具备不同的内涵。就适用于影视艺术的社会学而言,它必须包含以下:当代都市,区域文化,社会结构,宗教伦理。”可以说,卡曼的上述归纳,基本奠定了社会学渗透影视制作的四个方面。所以20世纪末,索罗金的《社会文化动力学与影视传媒》便针对以上四个方面,讨论了社会学理论引入电影制作之后,对电影所产生的影响。
具体而言,社会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对中国新世纪以来的影片制作产生的影响有以下三个大的方面:
首先,社会学理论为中国影片制作提供了新的题材内容。以往的中国影片拍摄,多将演员的演技、故事情节的发展、影片的选景与画质等内容视为重要部分,而对于社会学涉及的四大主要元素的关注则略有不足。而伴随着社会学理论对中国影视界的影响,中国影片里出现越来越多的社会学要素。对当代都市的关注,就出现了不少新作,例如《单身男女》《第36个故事》、电影版《奋斗》等,都是在社会学理论的启发下,对当代都市给予了相当大的关注,这些影片选取当代都市为表现对象,是社会学理论在影视制作中的新发展,因为在社会学理论中,成熟的都市文明在社会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核心角色。而对于区域生态文化的关注,便激发了《我们诞生在中国》的制作,该影片在展现中国特有动物品种的基础上,传递着重视环境保护、营造健康生态的理念。上述影片的出现,都是深受社会学理论的区域文化要素影响而成,值得注意。在社会结构方面,新世纪以来的电影制作也加以积极反映,例如久负盛名的《十八洞村》,讲述的便是今天改革时代中社会结构的变迁,虽然主旨在于表现党中央和政府精准扶贫政策的成功经验,但无论在选材加工还是艺术表现方面,都实现了很大的成就。在宗教伦理方面,也有不少导演和编剧注意到了这一题材,拍摄了涉及宗教题材的影片,《天下无贼》在影片开始便曾涉及西藏佛教的场景,这在20世纪初的电影中还是较少见的,但到了《冈仁波齐》,则完全是讲述藏民信仰的专题影片。以上这些案例,已经足以证明社会学理论在题材方面,对新世纪以来的电影制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次,社会学理论为中国影片制作提供了新的方向。电影制作依靠的艺术理论当然以电影理论为主,但是也不能单纯依靠电影理论。任何新兴的文艺理论都会为电影制作注入新的活力,这是电影艺术发展历程中的经验之谈。例如生态美学理论引入电影制作后,便为电影制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其代表作品即《我们诞生在中国》,这部影片无论是对自然生态的记录,还是对动物生态的介绍,无不展现着生态美学的元素。这说明新理论的出现,可以为电影制作开辟全新的领域和场面。社会学理论自然也不例外,这门学科的构成要素几乎奠定了电影艺术的底色。在社会学理论引进电影的过程中,电影制作的方向也在发生着悄无声息的变动。如果对比20世纪90年代中国影片与新世纪以来影片的制作方向,便不难发现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正在经历一个相当显著的变化:由此前的重视日常生活的拍摄方向转向了目前重视社会、宗教、都市等要素的拍摄方向。而造成这种方向转变的重要因素,恰好便是社会学理论的引入。这样来看,社会学理论的确为新世纪影片的拍摄带来了革命性的启发与转折。
二、新世纪以来中国影片对社会学的引入分析
本节以具体电影为例,分析新世纪以来中国影片对于社会学的引入,用以佐证近些年社会学对于中国电影制作产生的积极作用。上文提到的卡曼四要素,基本涵盖了电影制作中的主要社会学要素,本文尊重这一见解,此后的论证亦以之为准。
将当代都市引入电影的作品有很多,近十年来,都市题材的影视作品在中国电影界占据了重要地位,这是非常明显的事实。究其原因,与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都市数量和质量具有明显提升有着重要关系。较能反映当代都市生活的作品应属《小时代》和《失恋33天》。前者是根据郭敬明的小说改编而成的影片,因为小说原作即是将故事背景安排在都市环境中,所以影片呈现的也仍然是当代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小时代》的评价,业界可以说是毁誉参半,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小时代》在集中表现都市生活方面,的确较此前的同类影片有所深入,它既展示了现代都市生活的高速发展,又揭示了苦乐不均的社会生态,从这一视角来看,社会学元素对于影片制作的确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观众也许并没有特别感受到《小时代》使用的社会学元素,但影片本身却已将社会学元素渗透其中,达到了比较好的艺术效果。与《小时代》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失恋33天》,这部影片表现的也是都市生活中的情感遭遇。在短短100分钟之内,展现了一位独立女性从失恋到重新获得爱情的故事,当代都市的要素在影片中起到了主旋律的作用,影片中宽阔的广场,闪亮的街灯,奢侈的品牌,以上种种皆是都市生活的标签。《小时代》和《失恋33天》对于当代都市要素的引入,均是以背景设置的方式,也就是将影片的发生背景设置在当代都市环境中,进而演绎在此环境中生活的若干人物,所以这两部电影都通过引入社会学的当代都市要素而大获成功。
与引入当代都市的影片不同的是,新世纪以来影片对于区域文化的引入往往深受影片类型的限制。只要略加调查,便可发现引入区域文化的影片多半带有文化纪录片的性质,这与引入当代都市的故事片有所差别。按照社会学的分类,区域文化要素可分为区域精神文化和区域生态文化。在区域精神文化引入电影的过程中,丁荫楠2005年拍摄的《鲁迅》可作为代表作品,这部影片是应浙江省绍兴市鲁迅艺术馆的邀请制作而成,从拍摄之始便带有浓厚的区域精神文化色彩。《鲁迅》着重刻画了作为革命家和文学家的鲁迅光辉璀璨的一生,但与一般传记电影不同的是,对于鲁迅在浙江绍兴的少年生活,以及他对绍兴文化的积极传扬做了更加细致的演绎,例如介绍鲁迅编纂绍兴地方志、整理《会稽人物志》的特写镜头,就带有明确的浙江色彩,这显然出自宣扬区域精神文化的目的,由此也可以看出社会学关于区域文化的强调在中国文化影片中的影响。关注区域生态文化的影片则当属陆川的《我们诞生在中国》,这部全程由小动物完成的影片,一方面介绍了幅员辽阔的中国所特有的几个物种,又介绍了这些物种所在区域的生态文化。周迅的旁白完全是深受社会学的区域文化影响而写成的科普短文,聆听之余,观众对于藏羚羊、西藏雪豹等珍稀品种的生态文化自然加深了了解,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旁白还牵涉到了对当前世界生态环境的思考与担忧,这也是社会学元素的题中应有之意。
将社会结构要素引入电影的作品,可以用《十八洞村》为代表。这部洋溢着山水画风格的文艺电影与其他文艺电影的最大差别,实际上就体现在它仅将文艺作为手段,其目的则是歌颂追寻中国梦的今天,在精准扶贫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由于有了这样一个主心骨,所以《十八洞村》表现的重点便落在了社会结构的范畴之内。如何使贫富分化越来越小,如何拉近贫富阶层的差距,如何帮助贫困户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系列社会结构方面的问题,成为《十八洞村》着重要解决的对象。在影片中,曾多次提及“社会结构合理发展”的问题,这本身便是社会学中关于社会结构问题的核心要义。所以《十八洞村》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是对社会结构问题的严肃思考,由于这种思考是严肃的,所以结局也是合理的,即十八洞村实现了脱贫攻坚任务,从而使得周边的社会结构趋向更加合理的发展。
在宗教伦理方面,将该因素引入电影的代表作是张杨导演的《冈仁波齐》。这是一部讲述藏民朝拜藏传佛教圣山冈仁波齐的影片,整部电影的画风朴实无华,却将佛教徒最为虔诚纯粹的品质刻画得入木三分,是近些年难得一见的以宗教伦理为题材的佳作。在社会学的视野中,宗教伦理扮演着平衡社会不公的重要角色,当苦难者不理智地感慨社会不公时,宗教伦理的出现无疑是安抚心灵的一剂良药。《冈仁波齐》正是在宗教伦理的启发下,将宗教的主要精神发扬光大。这既是宗教电影的成功,也是将社会学理论引入电影制作的成功。
以上四个方面,分别就电影制作引入卡曼四要素的案例进行了分析,从中可见新世纪影片对于社会学理论的确相当重视,而且对该理论做了非常好的嵌入,从而使中国电影获得了更长足的发展。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案例。在新世纪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中,社会学及时地走进了中国电影制作之中,并成功地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最终将这源自西方的文艺思想成功归化,水乳交融地汇入新世纪中国电影制作的洪流中。同时,这也深刻反映出文艺理论在电影制作中的重要作用,从某种角度来看,文艺理论为电影制作提供了最基本的底色。
社会学理论最早只是局限在社会学领域内部,但随着它逐渐进入人文科学的其他领域,该学科的影响也日益深远。尤其是当电影制作引入社会学理论之后,其总体的题材选择和发展方向都有了全新的趋势。以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影片为例,它们对于社会学重要观念的运用非常成功,无论是在当代都市、区域文化,还是社会结构、宗教伦理,都有非常好的作品问世。而这四个方面,在此前的电影制作中即便偶有涉及,也较少有成熟的作品。这主要是因为此前社会学理论的相关概念与思想尚未进入电影制作领域,无法为电影的拍摄提供启发。但当这些理论进入中国影视界之后,整个局面便有所变动,一是表现在社会学理论为电影制作带来了深远影响和重要启发,二是表现在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影片对社会学理论进行了相当卓越的利用,终于产生了不少画面与思想兼备、美感与厚度并存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