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的最后24小时》:历史纪录片中真实性的解构与重建
2020-11-14王淑慧
王淑慧 李 超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1430)
2019年是林肯遇刺154周年,1865年4月15日,美国的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在一场预谋的刺杀行动中被子弹击中后脑,离开了这个他深爱的并许以美好承诺的世界。在任期间,林肯带领北方赢得了南北战争的胜利。历史纪录片《林肯的最后24小时》以林肯遇刺这一标志性的历史事件为讲述主体,从宏观大局到微观的个人生活细节,以嘀嗒行进的时钟来推动叙事的进程,以角色扮演和历史老物件重现的形式,在林肯遇刺154周年之际,重现了他生命中的最后 24小时。
历史纪录片是以纪录片为载体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如何把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以影像的方式向受众讲述,在真实性与艺术性之间取得权衡,一直以来是历史纪录片创作中需要思考的问题。特别是数字化制作手段极大发展的现如今,历史纪录片中真实性的表达呈现出了更加多元的面貌。立足于当下的影视行业背景,对历史题材纪录片中真实性的解构与重建进行探究,是本文的主要目的所在。
一、现实与历史的视觉“复现”
如何重现历史?如何通过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有限的物件、口述记忆、影像资料去还原相对真实的历史事件与历史场面,寻找事件与事件之间的线索与联系,从而得出历史结论,传递历史情感,这无疑是十分困难的。而在没有任何资料留下的历史空白点,又该如何进行相对客观合理的历史重建,同样是历史纪录片需要面对的问题。真实被认为是纪录片的第一要义,但并不意味着历史纪录片是对历史的直接搬演与展示。对历史空白适当补充甚至是虚构也是必要的。美国学者林达·威廉姆斯认为,“对真实和虚构采取过于简单化的两分法,是我们在思考纪录电影真实问题时遇到的根本困难。选择不是在两个完全分离的关于真实和虚构的体制之间进行,而是存在于为接近相对真实所采取的虚构策略中”。
在《林肯的最后24小时》中,影片受到客观事实的限制,没有使用大量的真实历史影像,因为它所想要表现的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前一天——那平凡的24小时。林肯在8点以前办公,10点内阁开会,接见来访者,傍晚同夫人乘马车兜风,同旧友会晤,同夫人去福特剧院观看演出。在以时间线索推动的一天之内,一些历史事件是有记录的,如,10点钟的内阁会议参加者有陆军部长、代理国务卿弗雷德里克·西华德,从前线返回华盛顿的格兰特将军等;在林肯接见的来访者中有一名名叫南希的黑人妇女;等等。但他们之间的谈话内容并没有真实可靠的历史记载,只能依靠当事人的回忆。因此,影片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联想,采用了情境演绎的形式,以演员出演的方式来带领观众走入历史场景中去,并为他们设计对话,以还原历史人物之前的关系,以及他们的情感表达。情境再现以及扮演手法的运用,不是对历史的完全复原,而是力求能够达到更加真实的历史情境,丰富纪录片的画面内容,增强画面表现力,从而使历史纪录片能够表现出更加丰富的画面和更加深刻的内涵,从而产生强大的历史情感力量。
其次,在角色扮演之外,影片还采用了口述的形式给予补充。一以贯之的旁白是影片的一大特点,起到了介绍社会背景、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由于当事人已不存于世,影片中以历史学者的口述补充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具体评价,以提高影片的可信度,并拓宽叙述视角。这种以他人之口讲述历史的方式是一种创造性的诠释,具有无法避免的主体倾向性。但通过历史专家学者的解读,辅之以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以及角色扮演的虚拟情境再现,再现历史事件、还原历史场面、重构历史情感,能够在获得真实性的观感体验的同时,带领观众认知历史人物,其中不仅包括纪录片的主人公林肯,也包括给历史制造了转折点的重要人物,如刺杀林肯的历史人物——约翰·布斯。影片以口述的方式介绍了布斯的作案动机以及前后心态的转变。作为一名知名的戏剧演员,同情南部的布斯为自己并没有参与战争的行为深感羞愧,他觉得自己是一名懦夫,所以当他在剧院中听到林肯总统要来看戏的消息时,便临时起意,刺杀总统,为南方争取一线转机。但当刺杀成功后,布斯并没有得到自己理想中的、来自南方人的敬意与拥戴,他深感痛苦与不解。影片以口述的方式将布斯前后的心态进行了梳理,展现了历史的因果性与人性之复杂。
二、纪录美学中真实的维度
周欢在《真实:纪录电影的基石》一文中表示:“纪录电影的出现提供了一门全新的美学——纪录美学,而纪录美学唯一的原则就是真实。”在历史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真实无疑是需要遵循的第一要义。根据不同的维度,可以将其分为外在真实、内在真实与哲理真实。
在被视为纪录片雏形的卢米埃时期的电影中就体现了某种时空复现意义上的“真实观”,即纪录片中所呈现的事件、人物、现象的真实。对于历史纪录片而言,以历史档案素材为根据重现历史是外在真实的基础。但“历史真实”其实是一个悖论。从历史学的观点出发,被记载下的“载体历史”与作为事实而存在的“历史本身”必定存在差异,英国历史学家科林伍德在《历史的观念》一书中指出,“一个解释平衡的建立并不能排除该平衡是建立在对资料的错误阐释或者不充分信息的基础上”,“历史真实”仍旧指向了一种被建构、被诠释的真实。历史纪录片同理,不可能完全脱离创作主体的创作意图、理念与情感参与,使得外在的真实不可避免地带有不同程度的主观创作性,而历史纪录片的内在真实,也指向了一种有主体介入的意图真实。
在《林肯的最后24小时》中,纪录片通过客观现实——林肯总统在1865年4月15日于福特剧院被演员布斯刺杀,布斯在逃亡途中被捕,归纳、整理、抽象、剥离出了一种整体性的“真实”,其中包括了林肯在与夫人前往剧院时的心理活动、布斯在临时起意决定刺杀总统后的“排兵布阵”、刺杀行动的过程,以及布斯在逃亡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这些都是由历史衍生出的,借由影片的创造性处理,试图完整历史事件产生的前因后果。对于一些历史细节,影片予以了合理的补充解释。例如,影片通过展示现藏于博物馆中的林肯的旧物,试图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还原他的心理活动与性格特征。林肯的丝绸高礼帽中的丝绸是他哀悼死于伤寒症的儿子特意系上的,在他余下的总统生涯中,他的帽子上一直带着丝带。根据历史学家的解读,林肯的做法是公开表态,将自己的哀悼与内战期间失去生命的人们联系在一起,由此表达林肯对于战争的悲悯情怀。我们很难说这种解读的真实性的依据,但我们都可以根据历史事实轻易理解并接受这种解读,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纪录片的真实性是主观表达与客观历史在不同层面上的融合,其内在真实必须依托于历史记载的真实档案,但最终呈现的内容在与客观历史相符合的基础上,融合了创作者的主观意图与情感表达。
最后,在内在与外在真实的基础之上,将对于历史对象的研究拓展到具有普世价值与社会意义的层次,便是哲理真实。影片通过对林肯被刺杀这一事件的重现,回顾了他非凡的历史成就,强调了林肯的伟大在于恢复了国家的统一,林肯的人道精神在于解放了黑人奴隶。并歌颂了自由、平等与人权,表达了对伟人逝去的惋惜。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便是《林肯的最后24小时》超越时空限制的人道主义精神所在。
三、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平衡
上文我们已经探讨过,历史纪录片是客观历史记载与创作者的主观思想相平衡的产物,同样,历史纪录片亦是纪录片的真实性与艺术性之间平衡的产物。我们需要遵循真实,不能为了影片的艺术观感而捏造历史事实,正如《林肯的最后24小时》中的解说旁白,并没有华而不实的大段抒情,而是以介绍、说明为主,适当融入情感,整体的解说风格是理性、客观的。同时,历史纪录片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也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而存在的。影片并非流水账式的平铺直叙,而是在叙事方式上采用了双线叙事的架构,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与可看性。
在叙述布斯刺杀林肯这一条线索的同时,影片穿插进对同一时间鲍威尔刺杀国务卿苏厄德的叙事。同一时间下的两个时空交错叙事,增强了情节的紧张感。在布斯刺杀林肯的情节中多次使用慢镜头与大特写。影片的镜头多次停留在林肯与夫人在剧场欢笑的面部表情中,并对开枪的同时林肯夫人惊恐的表情给予了慢镜头刻画,突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氛围,以表达林肯遇刺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冲击以及事件本身的悲剧性。在营救林肯的过程中,影片涉及了查尔斯医生、戏剧演员劳拉·基恩、雷斯本少校等历史人物,这些微小的个体都曾在林肯遇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发挥了自己的作用,表达了历史与个体的冲撞。此外,影片还提到了一个历史细节:人们把遇刺的总统送到了离福特剧院最近的床——彼得森公寓中一名名叫查尔斯·华威的年轻演员的房间,而他的一位朋友——刺杀林肯的布斯也曾睡在这张床上,表达了历史的讽刺性,同时为影片增添了某种寓言色彩。
作为一种视听艺术,纪录片增强故事张力更能够与受众形成情感共鸣,实现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的升华。由此,时空的颠倒错位、扩展浓缩、设置悬念、增强细节、情节重构等主观表述方式是必要的,也是历史“故事化”的基础。正如《林肯的最后24小时》中,影片以计时的方式不断去做时间倒数,给观众形成了紧张的心理暗示,也为影片增强了张力。在叙述过程中,影片配合不同的音乐效果。时而轻松欢快,时而紧张凝重,以配合营造整体氛围。在历史场景之中,影片以人物性格为基础设计了对话,充分发挥了角色扮演这种形式的可塑造性,带领观众完全融入一个历史环境中去,去感受历史人物的喜悲,感受历史的偶然与必然。
历史纪录片承载着传递历史与人文价值的社会功能,它是人们认识历史的一扇窗口。创作者首先应该在遵循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以严谨客观的态度去解读、重现历史,处理好主观表述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多种叙事手法、视听技巧,来增强影片整体的感染力与艺术价值。历史纪录片与同样记载历史的影像档案不同,后者的真实是一种指向客体的真实,而前者的真实是一种主客体相互作用之后的真实,更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风格化的真实”。《林肯的最后24小时》很好地平衡了历史纪录片中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关系,在客观重现了一位历史伟人生命中的最后24小时的基础上,结合了丰富的叙事手法,铭记伟人,铭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