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国内现实题材电影价值观分析思考

2020-11-14胡思远

电影文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题材现实文化

胡思远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不仅影响着我国电影、互联网、纸媒等多重媒介的发展方向和资源整合,同时也成为我党宣传思想的重要创新。其中,电影作为文化和宣传的重要媒介,其传播范围广、产业链成熟、容易制造社会话题和舆论热点。因此,如何通过对中国特色人物的提炼,让人民深刻了解身边人、身边事,并从中受到鼓舞;如何通过对中国事件的改编,让世界打破思维牢笼,看到日新月异的中国,感受中国魅力,意义重大,也是电影不容推脱的职责和使命。

中国有句俗语:艺术源于生活。讲好中国故事更要求电影人深入生活,领悟生活与创作的关系。而近几年,根据典型人物事迹、真实事件改编的现实题材电影大量涌现,其中不乏佳作,引发了社会人士的广泛讨论和情感共鸣。如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领导下及“互联网+”的科技浪潮趋势下,如何通过现实题材电影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也是十分值得分析和探索的。

一、新时代下现实题材电影的价值观及道德规范

(一)弘扬中华民族主旋律,不忘初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不仅仅是我们的精神力量,也要求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就要求电影在叙事过程中,突出国家独有的正能量和精神标识,弘扬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念,在中国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不忘默默为国家付出的各级人物,不忘影响我们社会的各类事件,维护我国珍贵的革命文化财富,鞭挞丑恶,颂扬美好,对党和人民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所积淀的社会主义先进性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为观众奉献有正确价值观的精神食粮。影片《攀登者》在主题的价值观念选择上就是极具民族主旋律的作品。该片播出后虽然口碑稍有争议,但是通过中国攀登珠峰的事件还原,将国家大义融入电影叙事,在国际关系日益微妙、不稳定、不确定的今天,不仅为观众带来了观感上的刺激,而且还激发了观众的拳拳爱国情怀。如影片宣传所说:为登国顶,寸土不让。反映了国家在走出去,共建“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时,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决心。该片作为2019年国庆献礼片,无疑在社会价值观的塑造中,引起了广泛的、正能量的价值取向讨论,在如今世界局势不断变革的特殊情况下,为观众打了一剂坚持原则、寸土不让的强心针。

(二)弘扬普世价值观念,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文化自信是建立在五千年的深厚历史上的,浩瀚历史不仅造就了我国在政治、科技上的成就,更孕育了百家争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与西方文化既互相借鉴,又各有所长,因此,在人文价值及社会价值观上,华语电影与西方电影传递的普世价值就有所区别。而互联网的发展,让现在的年轻受众更容易接触外来文化,在海纳百川的同时,如何通过电影让观众更好感受身边人、身边事,从而激发幸福感、成就感,如何通过电影让观众认识到中华传统在新时代的延伸,为“四个自信”而努力。这就需要改编者在现实题材电影叙事上下功夫,例如《桃姐》,节奏舒缓,没有过多的冲击力画面及事件,却在桃姐与身边人交往的日常生活中,道出了中国人以“孝”为先、仁义为上的儒家思想,在简单的叙事中,刻画了虽无血缘却有亲情的人物关系,让人深陷其中,为电影感动,尤为特别的,该片导演在前期宣传时特别强调了该片由导演所经历的事件改编,使观众在观影时更能产生认同感,也引发了社会对家庭亲情、孤寡老人老有所依等普世价值观的讨论和关注。《叶问》系列电影通过在中国危难之时,国内民众抗击权霸,为国家正名的传统叙事下,突出了叶问作为中国人,作为一代宗师的宠辱不惊、刚正不阿及对家庭、亲人的温暖呵护,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继而引发了社会对咏春这一传统武术文化的关注,开启了国内学习咏春的热潮,甚至影响了许多外国友人对中国传统的关注和兴趣。

(三)承认社会阴暗面,引发道德思考

在社会发展中,遇到了很多挑战与难题,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并不是一味否定,而是承认社会阴暗的存在,作为社会现实题材的电影在叙事中如何体现社会不良事件,并从中引发观众思考,引导舆论阳光化,也可以在叙事上下功夫。《亲爱的》根据打拐新闻改编,很多观众是带着对人贩子的痛恨这一既定思维观看本片,但是,该片没有一味批判和驳斥,而是从被拐儿童父母、被拐儿童、收养母亲之间的情感为主线,从中发展出他们各自在社会中所遭遇的事件,多线发展,刻画出了内心已被掏空、满怀绝望的被拐儿童父母、单纯在亲生父母和养父母之间徘徊的被拐儿童、无助令人痛恨又无法律保护的收养母亲,没有单一的情感驳斥,却通过一件件事件的发生与进展描绘了拐卖儿童这件事对社会的伤害、对当事人的伤害,间接地引发了社会人士的道德思考并一度成为社会热点,引发社会舆论。

二、国内现实题材电影取材的类型特点

电影要讲好故事,必须具备很强的叙事性,叙事好不好,关键在于选材,这与传统文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在新时代如何对电影叙事进行定位,如何实现电影价值,就需要确定好电影取材的类型特点。同时,电影的时间局限性和逻辑性要求它区别于纸媒的天马行空,也要求现实题材电影在还原事件或人物时,须对重要、能反映影片主题或观点的信息进行提炼,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历史事件改编电影

我国抗战时期积累的政治文化一直是我国电影发展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对史实改编的抗战题材经典更是数不胜数,但是早期电影以小说、话剧改编为主。进入21世纪以来,作为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慢慢出现百花齐放的趋势,该类电影不仅是不忘历史,更是利用当代社会思维对历史的还原与解读,让历史在文化上创新性发展,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2009年至2017年相继上映的“建国三部曲”即《建军大业》《建国大业》《建党大业》系列影片不仅还原了中国抗战历史上著名的南昌起义、三河坝战役、重庆谈判及我党建党之初的风雨历程,还通过快节奏的视觉语言重塑了革命党人不畏艰难保家卫国的初心。

2016年出品的《湄公河行动》改编自真实事件“湄公河惨案”,该片作为荣获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的影片,前期筹备过程历时三年,由于题材的特殊,改编者并没有一味地将片子拍成普通的枪战片,而是与事发当地警方多次交流,在叙事紧凑的节奏下,真实地还原了这一事件,视觉形象鲜明,通过场景实拍,在剪辑上环环相扣,实现了叙事节奏上的抽丝剥茧、紧扣人心。

(二)社会热点改编电影

社会热点作为社会关注度及讨论度极高的事件,本身就有一定的受众群体,热点事件的改编电影在放映前就比其他电影更具备关注度,播映后也更具话题性,因此,社会热点改编电影的取材和口碑都会呈现比较受观众认可的趋势。

2018年就出现了一部口碑与题材双丰收的作品《我不是药神》,从小人物、医药这一特殊的社会切入口,将浮躁的社会话题深入叙事。在真实的社会热点事件中将无关片段层层剥离,使复杂的人物关系立意于医疗矛盾,在此基础上有节奏地推动影片叙事,可以说导演文牧野不仅仅是改编热点事件,而是通过影片去实现了这件事为何具有热点,让观众在影片中看到一个被重构的事实。帮助观众抓住热点事件中最重要的人物矛盾,引起观众的高度关注。

(三)典型人物改编电影

中国电影的发展可以说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在历史进程中,我们有许许多多生活朴素平凡,却为国家强大、为人民谋幸福奉献了一生的普通人。在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家颁发了共和国勋章,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有隐藏功与名的老兵张富清、为国家一辈子工作在基层的人民代表申纪兰、为中国14亿人口能吃饱饭奉献毕生的科学家袁隆平等。他们代表了中国那些默默奉献在自身岗位,做好本职,不忘初心的普通人。这些人也是现实题材电影人物塑造的宝贵财富。对于这些典型人物取材的电影恰恰符合了身边人、身边事,也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不可或缺,最贴近生活的人物题材。其中,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黄大年》就是该类题材的典型代表,影片牢牢抓住“不忘初心”这一社会主题,讴歌了新时代科学家在日新月异的改革开放浪潮中,建立自强的中国科技事业,塑造了新一辈的科学家形象。

虽然国内现实题材电影取材存在年代、人物或事件性质不同,但都具有观众耳熟能详、社会关注度高、对时代发展有代表性,容易引起观众的同理心等特点,也具备在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及社会影响力。

三、“互联网+”时代下,现实题材电影的方向选择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文化传播实现从纸媒到影像到网络的跨越式进步,数字技术不仅使文化发展实现百家争鸣,更助力电影从影像技术等方面实现了美学上的突破。同时,发行方式也从院线播映发展到院线播映、网络播映等多栖状态,从单一的休闲娱乐时间变化为可随时随地观看电影,观众也可实时发布观影评论,因此,“互联网+”的提出与发展,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社会生活,对社会舆论的传播和生成方式出现了广度与深度上的颠覆性改变,很多人根据自身实际的喜爱情况,出现了观影方式、题材的分流,尤其是玄幻、仙侠、科幻等需要大量技术性处理的题材,随着技术变革得到迅速发展,并收获了大量的年轻观影群体。因此,如何使现实改编电影在各种媒介上有一席之地,不仅仅要通过官方的文化宣传导向,更要改变传统单一的叙事基础,大大方方地做好现实题材的主旋律并在叙事上符合年轻受众的故事节奏。在影片方向上坚持健康的文化导向,区别于玄幻、仙侠的娱乐为主的叙事规律,创新网络的价值取向,利用网络媒介的便捷与速度,使现实改编电影成为正面舆论的助推力量。

结 语

现实题材电影虽然在我国电影史上时有佳作,但是如何在新时代运用新技术,将当代价值观融入现实题材改编,展现民族精神,宣传新思想、新举措,这是电影人所需关注的。不仅如此,现实题材电影也是新时代的需要,是展现文化自信、对人民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举措,更为构筑中国精神添砖加瓦。同时,现实题材是我国电影文化题材中珍贵的宝藏和财富,做好现实题材电影就需要深挖社会文化需求,利用现实题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使广大群众产生共鸣。在新时代影像发展的过程中用现实题材去塑造符合当代价值观的人物群像,用优秀的作品叙事去直击人心。让越来越多的现实题材电影成为社会群体的精神指引,自觉吸收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赋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活力量,使人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最持久、最深层力量。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现实题材电影的正能量精神导向恰好有助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提供积极引导,为说好“中国梦”提供了大众化的文艺展示途径。

猜你喜欢

题材现实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谁远谁近?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