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漫威超级英雄电影的“后真相”症候
2020-11-14魏梦雪
魏梦雪
(浙江大学 艺术与考古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
随着《蜘蛛侠:英雄远征》的上映,漫威电影宇宙第三阶段的建设终于也告一段落。而在一至三阶段的电影宇宙建设中,漫威电影已创造了许多辉煌纪录:超级英雄电影《黑豹》跻身于电影史上最高最卖座的前10部电影,在美国国内的票房仅次于《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和《阿凡达》,《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以12.09亿美元票房获得了 “首映周末全球票房最高电影”和“全球票房最快达到10亿的电影”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最重要的是,漫威超级英雄电影中的“后真相”症候越发严重。
“后真相( post-truth)”一词于2016年11月入选牛津词典,其定义为“诉诸感性与个人信仰,比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的各种状况”。“后真相”症候具体表现为 “情感大于事实”和“消解事实成为自媒体的常态”。对于电影来说,“后真相”症候的出现影响了电影观众的认同感和信任度,重新定义了电影导演的身份,导致了电影文本的混乱与无序。
一、观众观影欲望的下降
2019年6月,漫威影业的CEO兼制作人凯文·费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漫威电影宇宙第三阶段的收官之作《蜘蛛侠:英雄远征》上映期间,在两月前才上映了的《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也会带着一些新的镜头开始第二轮上映。在第二轮上映之后,《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的全球票房已经达到了27.9亿美元,超越了之前以27.88亿美元总票房排名全球影史第一的《阿凡达》。然而,《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的全球重映在助长票房的同时,却引起了部分电影观众的反感,认为“漫威这操作太low”,“吃相难看”。
事实上,漫威影业在这之前就已有许多惊人之举:为了减少剧情被外泄的可能性,就连参演电影的演员也被执行了严格的保密计划。执导了多部漫威电影的罗素兄弟也承认,他们会刻意在预告中隐藏角色或剪辑进不会出现在正片中的镜头来误导观众,避免提前透露剧情。
不仅如此,漫威影业还采用了“增加片尾场景,在正片中加入具有‘复活节彩蛋’意味的元素,运用多部影片来进行交叉叙事的手法和强调每一部影片相互之间的影响”等策略来扩大受众群体,增加粉丝黏性。但这些策略的实施同时也影响到了观众的观影体验。首先,漫威影业以“不告诉演员真相”和“对观众隐瞒真相”的保密方式破坏了观众与电影文本之间的认同机制。观众开始难以认同电影中人物的行为动机,因为就连演员自己在表演时也只是单纯听命于导演,无法从具体的情节中理解角色。其次,漫威电影中埋藏着的过多彩蛋破坏了观众的沉浸感,观看电影不再意味着享受与思考,而是变成了一场寻找彩蛋的解密游戏。最后,漫威电影彼此之间的关联性在一定程度上给观众划分了等级。因为较之只看过单人电影的观众,看过整个系列电影的观众显然能掌握更多信息,也能获得更强烈的观影快感。观影门槛也随之提高,从而影响到了观众的观影欲望。
二、媒体融合产生的杂音
亨利·詹金斯将“媒体融合”的概念称之为“横跨多种媒体平台的内容流动、多种媒体产业之间的合作以及那些四处寻求各种娱乐体验的媒体受众的迁徙行为等”。一方面,漫威影业推行的媒体交融式叙事策略充分利用了不同媒体的特性,给观众带来了更为丰富的观影体验;另一方面,媒体交融中各种文本的互动与以导演为首的电影工作者对电影内容的不断补充和解释反而使电影文本的含义变得模糊不清,随时处于流动状态。观众也无法像过去一样主要凭借影像来解读电影文本,还得依靠集体智慧,从漫威影业出品的各类跨媒体的内容作品和电影工作者在采访中透露的只言片语中来还原真相,而这个所谓的“真相”也是暂时的,随时都可能会发生变动。
尽管观众可以将漫威漫画宇宙与漫威电影宇宙区分开来看待——因为它们虽共属同一IP,却在表现手法、叙事模式、人物塑造、运营方式上都有极大的区别——却无法区分开漫威电影宇宙内部媒体交融所产生的杂音。为了扩大漫威电影宇宙,漫威影业不断地在各类媒体上补充细节和线索,以此来维系电影的话题度和关注度,但这样又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在完成电影制作后,电影导演在媒体采访或社交网络上对电影作品给出的解释到底还有多少可信度?观众是否应该依据电影制作者的言论来观看电影?当观众自己的解读与电影制作者的解读互相冲突时,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在完成电影制作后,电影导演通常会把自己放在一个“先知”或“旁观者”的位置上。他们或“大部分时间避开公众,露面时也只是提供一些含义模糊的评论,拒绝正面给出答案,而且总是使用同一种语气”,或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进行对角色、剧情的解读和陈述自己在制作时的想法。然而,不管是哪种态度,都罕有导演会对人物角色在电影之外的命运和分支现实进行详细补充和说明。这种行为虽看似拓展了电影文本,实际上却对电影作品的“召唤结构”造成了破坏。
德国接受美学大师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中存在着空白与未定性的意义,这些‘不定因素’唤起读者积极参与生成作品的意义阅读活动”。不仅是文学作品,所有文艺作品中都存在着“召唤结构”,呼唤受众积极参与,用想象来填补文本的空白之处。从“召唤结构”的角度来看漫威导演在媒体采访和社交网络上发表的一些诸如“老年的美国队长创造了现实分支”“洛基事实上已经死亡”等补充电影内容的言论完全就是画蛇添足,甚至部分还与之后上映的电影内容互相矛盾。这导致观众无法相信电影文本中所呈现出来的“真相”,也无法相信导演口中的“真相”,或者说,在媒体融合所产生的杂音中,“真相”本身已经开始变得无足轻重。
三、“后真相”症候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目前看来,漫威影业制造出来的“后真相”症候已经蔓延到了其他超级英雄电影中。2019年1月,华纳影业确认了在《蝙蝠侠》电影三部曲中扮演“蝙蝠侠”的演员本·阿弗莱克正式退出的消息,并于同年6月宣布了将开发新的超人单人电影和闪电侠单人电影的消息,考虑“将未来的DC扩展宇宙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和已经上映的DC超级英雄电影保持关联,而另一部分则拥有新的时间线,是正在开发中的,相对独立的DC超级英雄电影”。但这种反复更换导演、编剧、演员,甚至反复重启电影的做法不仅破坏了电影文本的完整性,还使观众对于电影制作方产生了信任危机,造成了DC扩展宇宙的发展困境。追根溯源,这些“后真相”症候的产生应该归因于以漫威影业为代表的超级英雄电影的制作模式、宣传策略和创作目的。
首先,在制作模式上,漫威影业喜欢选用未成名的新导演来制作电影,且每一个导演所负责的电影都各不相同,哪怕是系列电影也可能会中途更换导演。这种不断变更导演的制作模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观众带来新鲜的观影感受,但却导致了电影质量的参差不齐。在系列电影中,这种现象更是显得尤为明显。如《雷神》(肯尼思·布拉纳导演)、《雷神2:黑暗世界》(艾伦·泰勒导演)和《雷神3:诸神黄昏》(塔伊加·维迪提导演)的烂番茄指数分别是77%、66%和93%。并且,哪怕是在系列电影中,这些导演也会在塑造角色和展开剧情时加入自身的喜好和个人的理解。如喜爱莎士比亚的肯尼思·布拉纳就声称自己执导《雷神》的灵感来自莎士比亚的戏剧;执导过《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的艾伦·泰勒则表示自己颠覆了前作,赋予了《雷神2:黑暗世界》一种更为厚重的历史感;以制作独立喜剧出身的塔伊加·维迪提在《雷神3:诸神黄昏》中充分展现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将风趣幽默发挥到了极致。而观众对于电影的解读也随着导演的变化而变化,最终迷失在众多电影文本中。
其次,在宣传策略上,漫威影业采用戏里戏外兼顾的双重宣传模式。在漫威电影中,最容易被人忽略的片尾场景往往包含了十分重要的信息。而在利用集体智慧来剖析、讨论漫威电影的片尾场景时,观众已经从冷静的旁观者化身为积极的参与者,对下一部漫威电影的期待度也是成倍上升。在电影之外,漫威影业不仅使用了各种手段来防止剧情外泄,还将“防剧透”的方式上升为一种宣传噱头,以此来引发观众的好奇心。除此之外,漫威影业还采用了演员和角色互相捆绑的宣传策略来扩大宣传规模,让观众把对角色的热爱也投射到演员身上,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产生对电影的共情。但实际上,这种双重宣传模式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从漫威电影优秀的票房成绩看来,它的确达到了十分成功的宣传效果,极大地提升了观众对电影抱有的期待度和产生的共鸣感;另一方面,一旦观众认为上映后的电影并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或者漫威影业发布了更换角色演员的消息,那么这部电影的口碑就会直线下滑。实际上,这种趋势也是十分危险的,这意味着不再将电影质量定为评判标准,而是单纯凭借自身喜好来对电影做出评价的“后真相”症候也已在观众群体中弥漫开来。
最后,在创作目的上,漫威超级英雄电影沿袭了好莱坞电影对商业利益的一贯追求。事实上,尽管漫威影业采用了“超级英雄的‘去英雄化’成长模式”“反派角色的人性化刻画”和“英雄之死的现实表现”等手法来试图提升电影的艺术性,但这些都无法改变漫威超级英雄电影身上的好莱坞特质。也可以说,漫威超级英雄电影本身即是好莱坞流水线上完美作业的产物,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商业利益。也无外乎漫威影业能做出为追求票房,将《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重新上映的决策了。必须说明的是,在电影史上,制片方将已上映过的电影重新上映或完全重制的行为其实并不罕见。如詹姆斯·卡梅隆所执导的《泰坦尼克号》在时隔十五年后重新推出了3D版本,《功夫》《一代宗师》等经典电影也在近年来经过了3D重制。然而,几乎没有电影像《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那样在上映仅两个月后就宣布重映,这无疑是跟观众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目前看来,取得高额票房的漫威超级英雄电影不仅在好莱坞主流电影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也对观众的观影动机和观影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在漫威超级英雄电影中出现的“后真相”症候需要引起电影制作者的重视和观众的警惕。试想,如果电影文本都已经变得无足轻重,那么什么对于电影来说才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