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为何有那么多新衣
2020-11-13胡宇齐
胡宇齐
近日,有媒体调研发现,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又出现新变种——“被动形式主义”。为应付一些花样翻新的形式化考核,一些基层干部“虽然很反感,但不得不搞”,陷入“用形式主义对付形式主义”的无奈。
细察基层干部的现实吐槽,有遇事就要发定位、拍照片、录视频的“留痕”需求,也有每日必须打卡签到、在线刷分的“日活”安排,形式愈发多样,但内核还是“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那一套。问题在于,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更迭,特别是电子政务的突飞猛进,形式主义“创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在一些地方,一边要报材料、填表格,一边要完成政务APP上的各种“大数据”统计要求,压力不减反增。“一人照管60个小号、3部手机随时连着充电宝、上厕所开会都不忘‘刷分 ”这样的案例,基层干部不堪重负不说,生造出来的花哨数据也实在毫无意义。
发展电子政务是大势所趋,将新技术用到工作上,图的原是方便、高效、创新。这些应时之举,成为基层之困,多半是考核方式出了问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对应着千差万别、纷繁复杂的现实状况。如若不问具体情况全都“一刀切”,考核标准与实际情况“两张皮”,那些机械僵化的條条框框便成为悬在基层头上的紧箍咒。“如果形式不是内容的形式,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当创新沦为形式主义的帮凶,也就与初衷南辕北辙。
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多一位“表哥表姐”“打卡专员”,就少一份为人民服务的力量。基层减负如何减到位?必须向一些僵化的考核“指挥棒”开刀。多到基层走走转转,立足一线工作的难点、痛点、关键点,让考核“指挥棒”更科学、更实事求是,基层才能跳出形式主义的怪圈。
(摘自《北京日报》)
改善农村养老,关键在“融合”
◇ 杨 博
如何改善农村养老?总的来说,要让各种要素流动融合起来,让城镇的社会资本、先进模式“下乡”,方能支撑农村养老的升级改善。首先,政策体系要融合,才能实现老有所养。解决农村养老问题,需考虑各种资源与社会公共服务的关联,改变养老保障的碎片化状态,形成系统的网络。针对不同老年群体,可引导多元主体,以多种方式满足养老需求。其次,乡村往往是熟人社会。人际关系要融合,才能实现老有所助。城乡文化要融合,让老人们在家门口就能下棋、唱戏、打拳,“老有所乐”便不再遥远。
(摘自《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