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收好这份生存指南
2020-11-13斯蒂芬妮·勒·巴斯平平
斯蒂芬妮·勒·巴斯 平平
随着美国非裔男子乔治·弗洛伊德被白人警察扼颈致死事件的不断升级,来自华盛顿的非裔律师约瑟夫·韦斯特怎么也没想到,非裔家庭中的“传统聊天”竟也会在自己家上演。他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告诉他的三个孩子,他们的肤色会招致危险。
“为了生存,我们几代人都沿袭着这种‘聊天传统。”50多岁的约瑟夫说,“我告诉儿子们,尤其在那些所谓的保护和服务民众的公职人员眼中,即使是最习以为常的举动,但只要发生在我们身上,都会被他们视作一种威胁。”这种“聊天”只是委婉地让非裔孩子意识到种族主义依旧存在于这个社会和制度中。
美国非裔男子弗洛伊德被警察暴力执法致死事件,引发了抗议种族歧视的大规模游行。
最近的一系列事件让美国非裔父母们忧心忡忡:从佐治亚州一位慢跑的黑人男子被白人父子枪杀,到中央公园内一黑人男子劝说白人女子给狗拴绳,却反被其报警称“受到了非裔的威胁”,再到5月25日的弗洛伊德之死……非裔家长都觉得要赶紧跟孩子好好“聊聊”了。“我想告诉孩子,尽管我们一直在努力改变现状,但弗洛伊德事件告诉我们,一些白人认为黑人的命并不值钱。”约瑟夫说道。他坦言,自从那位慢跑黑人男子被枪杀后,他那两个热衷于体育的孩子已经不敢上街跑步了。
| 几代人的心理创伤 |
有些非裔父母会特地找时间与孩子们共同围坐在餐桌前“聊天”;有些会时刻叮嘱要出家门的孩子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有些父母甚至会将这一形式的对话安排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爸以前总跟我说,我们与警察的所有交集最终都会演变成坏的结果。”住在马里兰州的29岁年轻父亲崔温·哈里斯说。多年前,崔温与父亲的第一次“聊天”就发生在他16岁刚开始驾车上路的时候。那时父亲对他说:“当警察在路上询问你,并让你把双手放在方向盘上时,要回答‘是,先生‘是,女士。”
非裔家庭中的“传统聊天”实质是要传递给孩子一份美国社会“黑人生存指南”。
蓄着浓密胡子的22岁非裔学生马修·亨特经常能回忆起父母在其成长过程中的不断叮嘱:“每次我出门,父母都会这样提醒我:‘下一次,也许就轮到你了。”住在弗吉尼亚州的31岁年轻母亲米歇尔·詹宁斯也有过同样的经历,她说:“我父母曾对我说,‘你要保持冷静,不要反抗,即使那是警察的错。”她曾极不情愿嘱咐7岁的儿子“要敬畏警察”,而如今,她只但愿这样的叮嘱不会太晚。
住在休斯顿的18岁青年梅隆·韦尔奇在抖音上发布了一个名为《听妈妈的话》的说唱视频,点击量竟高达1000万次。歌词包括“不要在外面待到太晚;出门记得带身份证;不要戴上卫衣的帽子;不要碰买不起的东西;一定记得拿好超市小票,即使你只买了一盒口香糖;千萬别戴会被误认为是黑帮成员的头巾;不要看白人女子;要与警察和睦相处……”,全是他从11岁起就烂熟于心的行为准则。
这一串歌词就像是一份令人心寒的清单,让人回想起20世纪50年代种族隔离期间的行为准则。“这样的种族标签曾经规范着黑人在面对白人时应该有的动作、行为、态度和用词。违背这一‘准则就会让自己及家人陷于危难之中。”历史学家罗纳德·戴维斯在21世纪初对《美国黑人的种族习俗和种族行为规则》一文这样分析道。
几代人以来,问题的根源始终如一。“我爷爷曾经也是这样教导我爸爸的,如今又到了我这代,我不希望这种‘聊天再延续到我的孩子身上。”约瑟夫说。在路易斯维尔参与抗议种族歧视活动的玛丽亚说:“从儿时起,父母就对我说‘你要当心,警察只认肤色。我现在都30岁了,这些话还是没有改变!”
著名非裔作家迈克尔·哈里奥特曾在《华盛顿邮报》上这样评论:“不要认为1964年人权法案通过后,人们就会将350年来根深蒂固的制度化种族主义抛于脑后,更不要天真地认为从此就能人人平等了。”20世纪80年代,十几岁时被家人警告不要吹口哨的迈克尔,为一探究竟而去查阅资料。他发现,曾有一个名叫埃米特·蒂尔的14岁男孩就因对白人女子吹口哨,于1955年在密西西比河被处以私刑。尽管这一事件加速了民权斗争的进展,但正如最近在中央公园发生的事一样,它依旧提醒着黑人男子与白人女子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梅丽莎·沃克有三个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儿子,她深表遗憾地说:“我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白人朋友,他们觉得这些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已是过去时。但今天他们觉得历史依旧没有放过他们。这太让人伤心了。”
对上一代人来说,历史偏见是根深蒂固的。“我父亲第一次严肃地跟我说起种族主义时,我才12岁。”约瑟夫回忆道,“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住在路易斯安那州。当我骑车上学路过白人街区时,经常会被嘲讽和吐口水。在我看来,‘聊天的目的是想让我们对种族歧视的行为表示克制,比如我们应该保持礼貌,不要同陌生人讲话,发现情况不对时快速离开,不要因害怕被枪击而逃跑……曾经的我一走进杂货店,就会想到双手不能插兜,离开一定记得带好购物小票。”
| 白人也应了解 |
现在,非裔父母对孩子的告诫更多地侧重于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的警察暴力。根据美国心理学协会的一项研究,警察倾向于怀疑十岁以上、看起来不怎么单纯的非裔小男孩的各种举动。安吉·托马斯在其小说《仇恨》中援引自己的亲身经历:“早在12岁时,我父母就跟我聊关于警察的问题了。因为我爸爸觉得,十来岁的年龄足以达到警察评判的‘标准年龄。”
非裔父母们总要考量该以怎样的方式向不同年龄层的孩子讲述种族歧视问题。
佐治亚州亚特兰大非裔市长凯莎·巴托姆斯在新闻采访中也表示,当她看到自己12岁的儿子手拿玩具枪时,就会脊背发凉。“我只有劝孩子不要拿这种玩具,因为有孩子就在玩它时被杀了。”她说。那个被杀的孩子是一个名叫塔利尔·莱斯的12岁非裔男孩,他因为在克利夫兰的公园里玩玩具手枪而被警察击毙。
非裔父母普遍认为,他们的孩子被视为“威胁”的几率会随年龄逐渐增长。“我必须时刻提醒孩子:手要露在外面、保持谦逊……但其实我的儿子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本来没有必要跟他们说这些。”梅丽莎遗憾地说。
“这样的心理重担不应再次落到现在的年轻人及其家庭身上,而应该由那些决定他人生死的警察承担。”约瑟夫说。许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疑问,知道自己在社会中被视为一种“威胁”,会对非裔年轻人的人生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告诉自己的孩子要树立信心,不惧前行,做他们想做的事,同时又得告诫他们要小心谨慎。这是多么自相矛盾!”约瑟夫接着说。
然而,这一根植于美国非裔家庭的“聊天”传统却并不为白人所知。许多非裔父母希望当前的形势也能激发白人就种族问题在家庭中展开讨论。“最近,我儿子的白人朋友们都表达了他们的同情,这是一个新的开始。”约瑟夫肯定地说。杜安·莫里斯律师事务所在law.com网站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种族多样性的文章后,数百邮件和电话纷至沓来。很多白人父母表示赞同,并回复道,他们会从现在起和孩子们就种族歧视展开探讨,让他们意识到那些“白人特权”并不公正。
[编译自法国《世界报》]
编辑:侯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