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寸之间显天地之宽

2020-11-13陈献献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语文课堂

陈献献

摘要:众所周知,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然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往往也时常存在着一些遗憾。因此,本文就语文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以及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创设问题情境;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6-0004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而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倾向,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那什么是问题情境呢?所谓问题情境,就是通过教师借助各类素材设计的包含着一系列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的学习情境。它具有开放性、思考性、探索性的特点。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起引导作用,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和处理教材。

一、创设问题情境对语文教学的作用

问题情境创设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究的主动性,又提高了教师指导的层次,充分发挥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对丰富传统教学模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一石激起千层浪,促进学生积极性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的主动性逐渐加强,摆脱自然天性,而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新课程的原则理念是“学生为本,学生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教师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促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在问题情境中努力解疑、释疑,让学生主动探索,从而获得知识。布鲁纳也曾说:“学生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只有感兴趣了,学生才能认真学。所以,创设的问题情境一定要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使其不仅包含着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知识信息,而且还能营造起亢奋的心理环境,蕴涵着促进学生非智力发展的情感信息。这样一来,学生面对困境但又有解决疑难的可能性,从而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有兴趣学,乐于学,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培養学生思维能力

传统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关系。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随着主体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探究教学能够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强调学生是有独立人格与意识、有创造能力的活生生的个体,而不是把学生看成接受与储存知识的容器。

问题情境创设提供给学生一个“问题场”,使教学呈现出复杂性、创造性和生成性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造欲望,使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但活跃,而且思维品质有了大幅度提高,课堂上呈现出一批批思维活跃的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锻炼了自己,培养了思维能力。

3.艨艟巨舰一毛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习是一门艺术,在“情境”的作用下,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使其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及表象得以唤起,从而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达到对新知识的建构。可见,创设问题情境对学生有重要意义。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融入到这种教学环境中去。一方面,提供了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全身心地把情感与理智投入到创造性学习中,惟有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的探究学习,学习活动才能成为主体活动,也只有当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方式达到自主选择学习方向,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决定自己的学习策略与方法、承担自己的探究结果时,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课堂效率也才能提高。

二、创设问题情境需把握的原则

语文教学中问题情境可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认知任务之中,激发他们的认知内驱力,从而引发其解决问题的行为。既然我们意识到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呢?创设问题情境需把握哪些原则呢?

1.选择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某种特定的问题情境能够迅速、自然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之尽快进入角色。情境最好具有趣味性,能把学生带入一个新鲜而亲切的情境中,以疑激趣,引发探究的兴趣,强烈的释疑欲望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内在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越强,兴趣就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思维就越活跃。

语文课堂教学归根结底是由一连串的问题构成的,通过师生共同解答这些问题来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一切知识都是因为问题的不断得到解决而积累的。由此可见,教师如何诱发问题,调动学生寻求问题,并通过适宜方式解答问题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笔者教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总是歌颂杜甫诗歌的忧国忧民。笔者引用古语“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还引用杜甫写的《又呈吴郎》一诗: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这首诗真切地表现了诗人杜甫心系百姓之苦的可贵品质,千年以来,不知使多少读者动容。引用这首诗,对于帮助学生深刻体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高尚境界具有显著成效。

2.聚焦学生思维,加深问题理解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合适地指导学生提问,以达到会问的目的。有效的问题应该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主导文本研读、对话的大方向,提纲挈领引导学生纵览全局,感悟全篇,做到一“问”立骨。最大限度地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来参与思考讨论探究。

如教学《变色龙》一文,抓住一个“变”字,进行课堂设疑提问,才能增强提问的艺术,因为文中奥楚蔑洛夫几处“变”,容易贴近学生思维,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握文章的主旨。所以,整体、集中的提问取代了那种琐碎、繁复的一个个小问题的不厌其烦地发问,能充分体现学生的思维效度。同时,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在一定的空间中、在一定的“磨砺”中得到了提高。

3.立足文章的重点,引导深入探究

每篇文章都有重点,我们在教学时应该领悟。语文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一个有机融合的过程,一堂课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系统,始终要以内在知识体系为灵魂,与知识体系、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要明白,本单元的重点,还有学习这篇文章是让学生学到哪些知识,然后确定文章的重点是什么。

张志公先生就说过:“阅读教学要带领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文本是阅读教学的依据,是学生与作者,与教师心灵对话的媒介。学习一篇文章,要让学生学到东西,而不是做一些脱离文本、对学生毫无益处的事情。

例如,笔者在教学《散步》的时候,就让学生明白这个单元是讲“亲情”的,让学生感悟丰富多样的情感就是本文的重点。所以,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最后一段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就是为了突出“亲情”的重要性,具有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他们的行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4.培养学生能力,学会迁移知识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语文是工具性学科,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其主要的任务。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借助一篇篇作品作为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学习范例,向学生传授系统的语文知识。但这些知识要经过迁移的过程,被学生吸收、内化之后,才能变为能力。

在教學《昆明的雨》时,有一些用的比较好的句子,譬如“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就让学生细细体会,哪些字用的好,用了什么修辞,并且模仿造句,让学生领悟祖国美妙的语言,陶醉于文字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因此,好的问题一定要有效设计,才能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陈望道.陈望道语文教育论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12月.

[3]钱梦龙.导读的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4月.

[4]王松泉,董百志.教学艺术论新编[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年6月.

[5]田艳.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M].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4年.

(作者单位:浙江省浦江县实验中学322200)

猜你喜欢

创设问题情境语文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研究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