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扶贫笔记(二题)

2020-11-13郑俊甫

百花园 2020年11期
关键词:叔叔贫困户微信

郑俊甫

贫困户

去年年初的时候,单位在扶贫驻点村开展了一项“一对一帮扶”活动。我接到了任务,帮扶对象是一个女孩。

女孩从小父母就不在了,她是跟着姑妈长大的。女孩很懂事,也知道用功,高中毕业考上了外地的一所大学,学医。她说,她这些年里遇到了太多的好人,觉着只有学医,才能报答于万一。

女孩的扶贫项目很简单,我只需要帮她准备资料,申请扶助资金就可以了。但是领导不这么认为,领导觉得扶贫不单单是物质上的,精神层面的也很重要。于是,我加了女孩的微信。女孩很腼腆,很内向,在我的再三要求下,她才同意每天晚上八点以后,跟我在微信上聊聊一天的学习和生活,兼而发上一条朋友圈,算是给过去的一天画上一个句号。

女孩的朋友圈和她的生活一样,清汤寡水,每次都是两张图,一句话。图片的拍摄地点大都是在教室或者图书馆,作为主角的女孩,短发、圆脸,一身非黑即白的运动装,眼睛永远盯着书本,像是书本上藏着她所有的远方和希望。

一开始,我并没有在意。学生嘛,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大家也许都这样吧。久了,又觉得不解,大学的生活难道不是斑斓多彩摇曳多姿的吗?为什么要把日子过成素描的样子?

那天,我很随意地问了一句:“每天都是这样学习到很晚吗?”

她“嗯”一声,又在微信里发出一个摇头的表情包,说:“也不是,有时候……嗯……也跟同学出去玩儿。”

“可我从来没见你在微信里发过。下次跟同学一起出去的时候,也发个朋友圈好吗?”我提醒道。

女孩不吭声儿,半天,才小心地回了一个字:“嗯。”像是躲在街角,怕被人撞见的一只猫咪。

可是一连几天,我还是在朋友圈里见到她清心寡欲静坐读书的样子。困在我的朋友们发布的关于一顿美食、一场电影、一件华服抑或一段诗与远方的旅行的动态中间,她的朋友圈动态像是闯进鹤群的一只小鸡,格格不入。

我觉得有必要跟她认真谈一谈了,这样压抑的生活,会让一个人的心理出现问题的。于是,我就问了,很郑重很严肃地问了。我问她为什么不愿意跟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哪怕是点点滴滴的快乐,也是生活的调料和颜料啊!

女孩又一次沉吟良久,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说:“我是贫困户,我花的钱都是助学金和扶贫资金,怎么可以在朋友圈晒美食晒旅行?那不是太不懂事了吗?”

原来如此。我觉得自己太大意也太失职了。一对一帮扶了这么长时间,每天自以为很贴心地嘘寒问暖,竟然不知道对面的那个人在想什么,不知道她的内心背负着一块沉甸甸的石头。

我把女孩的情况向局领导做了汇报。领导是个有点儿文艺情结的中年男人,他叹了口气,说:“多善良的女孩呀!心地善良才会背负这么大的心理包袱,总觉得欠了别人什么。以后要做的,就是打消她的心理负担。”顿了一下,领导又盯着我,挥着手强调说:“我说的是打消她的心理负担,不是打消她心底的那份善良。明白吗?”

我点了点头,然后上网淘了两本心理学方面的书,一边临时抱佛脚,一边寻找着突破口。为了改变她的观念,我花了相当大的精力、相当长的时间,跟她聊生活的本质和扶贫的意义。聊到最后,我总结了一句话:“除了个别好吃懒做的寄生虫特质的人,大部分人的贫困都不是自身的错,而让他们和正常人一样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是这个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有权利站在阳光下笑,站在草地上歌唱,也有权利把笑声和歌声传达给更多的人。”

女孩显然认可了我的观点,慢慢地,她开始在朋友圈分享她的快乐了。她坐在校园的餐厅里,开心地啃着一只鸡腿;她走在那个城市的小巷,用心地拿镜头捕捉着经年的建筑和爬满高墙的青藤;她跟朋友骑着单车,穿行在城市自由的风里;她举着一张电影票,大瞪着一双美丽的写满倾诉欲望的眼睛。

我每次都在下面点赞,顺便听她分享一些快乐背后的故事。那些故事很小,很不起眼儿,但却洒满了阳光,让人在冬日里每每念及,心生温暖。

帮扶任务结束那天,我给她留言说:“生活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是赤橙黄绿青蓝紫。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方向,把生活过成雨后彩虹的样子。”她很快就回复了,三个字:“谢谢您!”她的话后面,跟着两个可爱的表情,一个是“加油”,一个是“微笑”。

疑难户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各种总结啦验收啦评比啦,如约而至。千万别小看了这几天的忙碌,用善于文雅词句的领导的话说:“庄稼种了一整季,肥也施了草也锄了,该流的汗该出的力也没落下,不能到开镰收获的时候,一个大意葬送了整个风调雨顺的季节。”

会不停地开,加班也成了常态。好歹大家都知道轻重,没人顾得上发牢骚。虽然每个人的工作内容不一样,可有一张共同的考卷是谁也逃不掉的——迎接精准扶贫考核。

我对接的第一家贫困户在西街村,虽然平日里没少上门走访,但年底了,依然要走动得勤一些。除了送些过年的福利,也要临阵磨枪,再把扶贫政策仔细讲解一番。不然人家领了钱,拿了东西,等到考核组登门,当头一句:“你们是哪个部门对接的扶贫项目呀?具体怎么补助的?平日里遇到困难了找谁解决?”一问三不知,这一年就算白忙活了。

贫困户家里是对父女,男人从前患病落下的根儿,半身瘫痪,常年卧床。女儿二十多岁了,读高中的时候,一场高烧,脑子就出了问题。你做什么,她也能跟着你做。她甚至会烧几样简单的饭菜,懂得喂父亲吃饭吃药。但是你说什么,她却半天明白不过来。帮扶期里,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在贫困户家里的显著位置,張贴扶贫项目告知书,告知贫困户帮扶责任人的单位、姓名、电话,还有需要帮扶的项目。为了这张告知书,我伤透了脑筋。规规矩矩张贴到墙上的一张纸,下次再入户的时候,就不见了。墙上显然是拿什么东西擦过,劲儿还挺大,一层灰都给蹭没了。贴得高点儿?没用。女孩会站到凳子上去,爬高上梯对她不在话下。

给女孩交代了好几次,每次她都瞪着一双汪汪的大眼,盯着我使劲儿点头,像是听懂了。结果呢?什么用也没有。女孩撕掉告知书的习惯,像是着了魔。

没办法,我只好去找女孩的叔叔。女孩的叔叔离她家不远,经常过来帮忙,做做饭、洗洗衣什么的。其实更多的时候,都是女孩在忙活,女孩的叔叔只是在一边看着。女孩干活儿的时候很安静,你根本看不出来有什么异样。

“就是……有时候炒菜老忘了放盐呀调料呀,煮饭也经常糊锅。但是不影响吃,自己做成什么样子都吃着香。”女孩的叔叔笑着跟我说——我看得出来,是那种被漫长的苦难岁月磨蚀得无奈的苦笑。

“你为什么不自己做呢?”我有点儿不解。

女孩的叔叔摊了摊手,一脸的无奈:“我家里也是一大摊子,经常需要出门打点儿零工。再说了,我这把年纪,也不能守她一辈子。得让她习惯没有我的日子。”

也是。

说到撕告知书的习惯,女孩的叔叔说:“她以前爱干净,从学校一回家,就是不停地拾掇。她不喜欢在墙上张贴东西,说像什么‘牛皮癣,看着不舒服。”

可是,年底的考核也不能当耳旁风。跟女孩的叔叔商量了半天,决定把告知书用硬塑壳裱起来,然后拿强力胶固定到墙上。很管用。第二天再去,硬硬的还在。

然后就是让她记住我的名字,记住我们的帮扶项目。但是想了很多办法,都是徒劳。我念一句,她会跟着念,小学生似的。转天见了我,她还会开心地笑,会给我端茶倒水。但是问到我的名字,问到我从事的扶贫项目的内容,她就两眼发直。对于新事物,她的记忆非常短暂,脑子动不动就短路。她只愿意让自己停留在两岁孩子的时间和空间里,纯真无邪地活着。

后来,我死了心,把自己的名字和扶贫项目写成大字,固定在墙上,告诉她,有人问,就指给他们看。现在,每次我去她家,她都第一时间指着墙上的字,欣喜得像是见到了亲人。

前几天,县扶贫办让大家统计生活自理存在困难的家庭,说是打算成立一个特困家庭养护中心。我把消息告诉了女孩的叔叔,他激动地说:“真要是能把我哥送到养护中心,我就把侄女接过来,跟我们过。我还想找家医院,看看能不能治好她的病。她还小,还要结婚生孩子呀!”

说到这儿,这个五大三粗的汉子,眼里有了泪花。

[责任编辑 王彦艳]

猜你喜欢

叔叔贫困户微信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为什么不能蒙着头睡觉?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微信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和警察叔叔手拉手
微信
微信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
熊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