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内涵、动因与机制
2020-11-13余凤龙
侯 兵,杨 君,余凤龙
(1.扬州大学 旅游烹饪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2.扬州大学 旅游文化研究所,江苏 扬州 225127)
一、引 言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着眼于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做出的新的重大判断,标志着新时代我国社会建设也必须围绕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进行相应的变革,是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指向。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旅游业面临着由发展速度向发展质量转变的迫切要求,高质量发展既是贯彻和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也是实现行业发展提质增效的内在需求。201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六大重点工作,并明确提出要“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以下简称“文旅融合”)是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目前学界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关注总体上集中于四个领域:一是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分析,文化有机融入旅游可以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尤以文化为基础的遗产旅游、宗教旅游为代表(Reinhard和Andreas,1999)[1]。文化产业在产业价值链中占据高端,对其他产业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区域文化、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程晓丽和胡文海,2012)[2]。旅游业则存在着市场化发育程度低、增长乏力等问题,融合发展既是破解难题的需要,也符合产业自身发展规律(肖建勇和郑向敏,2012;王慧娴和张辉,2014)[3-4]。二是融合发展的方式与路径研究,主要体现在基于要素融合的视角(李美云,2008;麻学锋等,2010)[5-6]、基于空间融合的视角(许春晓和胡婷,2018;马勇和童昀,2019)[7-8]。三是对融合发展成效的研究,构建融合分析模型,以历时数据进行融合度测评尤为多见(程晓丽和祝亚雯,2012;侯兵和周晓倩,2015)[9-10],并从机理层面揭示不同融合阶段的具体表现(把多勋,2018;张胜冰,2019)[11-12]。四是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自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组建成立以来,此方面研究逐渐增多,如关于加强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整体设计和融合政策研究(宋子千,2019)[13]。政府与市场共同发力以形成文旅产业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和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刘治彦,2019)[14]。在融合机制分析上,推动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以及交流推广融合,以推动文化和旅游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并进(雒树刚,2019)[15]。
综合来看,推动文化和旅游从被动融合到主动融合、从浅层次融合到深层次融合的转变,使得文化和旅游二者相互赋能、相互促进,需要把握融合过程中的规律和机制。从学界相关研究来看,既有研究为分析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动因与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撑,但由于多集中于必要性分析、方式和路径探讨以及对融合发展成效的评估,近年来则以政策解读层面的“应景式”研究为主,而深刻揭示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内外动力与促进机制方面的研究尤为鲜见。文旅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需要理清融合对象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为此,本文将文旅融合界定为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深度融合旨在分析融合发展渐进深化的过程及其表现。高质量发展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准则,以此为视角开展文旅深度融合研究,在学理和实践两个层面体现出重要的创新价值。
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解读及文旅融合发展的现状审视
(一)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解读
区别于传统的高速度增长,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也体现了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效应,是一个系统概念。高质量发展对文旅深度融合的指向是通过产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带来消费体验的高质量,进而形成文旅深度融合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体系创新—产业治理优化”的转变,过程中突出面向需求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发展的高质量目标。在此前提下,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解读如下。
1.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目标。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导向表现在提高供给的有效性,以实现公平性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现代化(任保平,2018)[16]。具体表现在,供给是为了满足需求,供给必须与消费需求相适应,消费需求侧的升级必然要求供给侧与之相匹配,必须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史丹等,2018)[17]。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是适应市场需求、引导市场需求并提升市场需求的发展过程(刘志彪,2018)[18]。其中对需求体系结构变化的分析是基本前提,一方面体现在横向范围的扩展上,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既包括物质生活品质的提升,也包括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将更加关注文化、健康、教育等领域的变化;另一方面是纵向层次的提升,将更加关注消费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以及精神文化需要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积极推动要素投入和服务质量的同步提高、宏观和微观效率的同步改善以及供给侧动力和需求侧动力的同步转换,是全面推进文旅产业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举措。在衡量文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标准上,加快建立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需要为导向、注重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自下而上的考核体制与激励机制。人民群众更清楚他们的合理需求是否得到更好的满足、他们关切的问题是否得到有效的解决,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2.高质量发展体现基于产业体系建设的创新导向。产业体系是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构成单元,新时代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在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市场经济体制是基本手段,发展质量和效益是最终结果(丁守海等,2018)[19]。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在于创新体系、供给体系和制度体系的完善(洪银兴,2018)[20]。其中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理念和路径两个方面为产业体系建设明确导向:在创新理念上,文旅产业应始终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社会的现实需要为目标,真正实现创新驱动成为内生动力、协调均衡成为内生机制、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形态、成果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产业发展理念(韩永文,2018)[21]。在创新路径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必须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现代产业发展的新动力、新活力。加快新旧动能的转化,使创新替代要素投入的增加,这是驱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文旅产业体系的主要动力。
3.高质量发展致力于文旅产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动文旅产业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转化,标志着新时代文旅产业治理体系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优化,加快建立相应的现代化治理体制与机制。从国际视野看,政府作为供给主体首先要对相应的市场制度进行改革,率先供给适应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包括放松供给端限制、降低供给制度成本、完善产权保护体系、鼓励支持风险投资、构建保障生活和安全的制度体系、构建适合国情的环境治理体系等,为市场主体主动改善升级供给创造条件(陈再齐等,2019)[22]。此外,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应加快建立健全“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公共治理体制与机制和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文化领域亟需对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管理模式进行调整优化,构建更能够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等多部门协同共治的公共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二)当前文旅融合发展的成效及问题
1.文旅融合发展的成效。近年来,文旅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其中既有文化和旅游两个领域自身的协同发力,也得益于制度创新和政策供给产生的巨大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旅融合已经成为国家对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的制度性安排(王德刚,2020)[23],两者从尝试融合、局部融合和浅表层次融合到全面融合发展,使得文旅融合发展初步实现同质共生、同舟共济和同体共赢,成为落实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和新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把多勋,2018)[11]。融合发展成效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旅游体制改革自上而下全面展开并于2019年全部到位,为融合发展提供制度性保证,融合发展的环境氛围得到根本改善;二是各地充分认识到文旅融合的重要价值,纷纷出台推进融合发展的举措,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市场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三是文旅融合中的要素供给与整合能力显著提升,在统一规划、市场整合、资源共享等方面发挥协同整合效应,各地涌现出一批文化旅游特色产品和项目,产业效益充分发挥,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旅游生活的需要。
2.文旅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尽管机构改革厘清了文旅部门管理职责和权限关系,但由于在融合发展认识上的不统一,加之缺乏扎实的理论建设和高度的思想共识,体制改革还很难有效地推动产业实践(戴斌,2019)[24]。文旅融合发展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更应关注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文旅融合发展的认识尚未形成高度统一。当前文化和旅游融合领域还较为单一,深度合作亟待加强。文化的外延与辐射面尤为广泛,文化事业的公益性价值导向成为一些公共文化场所“抵制”旅游功能介入的依据。同时文旅融合不只限于文化和旅游两个领域,短期内可以通过“1+1”模式的局部融合,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但走向深度相融则需扩展融合领域和创新融合方式,来提升融合发展的成效。
二是满足人们需求的文旅产品生产能力亟待提升。当前各地文旅产品总体质量不高,跟风情况较多,能够满足需求、引领消费的创新型产品非常匮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产品和项目尤为鲜见。各地在文旅产品推陈出新方面的成效不明显,一些花海、特色小镇、田园乡村、文旅综合体等业态和产品不断涌现,这些项目多数投入大、维护成本高,有的虽在短时间内吸引人流,但辨识度、产品品质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不强。一些地方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存在认识上的不到位和发展上的不理性,文化内涵挖掘不够,难以形成“特色聚集—人流聚集—消费聚集—产业升级—迭代创新—特色再聚集”的循环上升式发展逻辑。文旅融合亟须拓展创新创意思维,如何借力科技、教育、体育等资源要素促进融合、深化发展,构建文化旅游产业链,是亟待破解的发展难题。
三是文旅融合发展的要素投入仍旧不足。首先,资金投入渠道亟待拓展,文旅产业以文化价值为根本,以文化活动和文化体验及优质服务为核心,创意转化和创新发展离不开必要的资金投入。目前各地文旅融合发展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投入,民营资本介入少,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其次,文化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餐饮、住宿、交通等如何展现文旅融合成效,也包括新技术融入后的信息化、智能化的应用能力。第三,专业人才尤为匮乏,文旅产业尤其需要复合型和专业型人才。目前的状况是行业和企业人才培养乏力,专业院校关于文旅人才的培养体系尚不健全,制约了人才供给渠道和供给质量。此外,针对文旅融合发展的土地、税收、金融等政策不够完善,各地在要素供给机制上缺乏有效协调。
四是制约文旅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尚需持续改进。文旅领域的政府机构调整在发展机制层面尚未充分释放活力,文化和旅游的合作不够畅通的情况依旧存在。由于缺乏完善的协调制度作保障,各自为政、各管一方的局面仍旧存在,部门之间仍然存在着管理不精细不严格、流程不清晰不科学等现象。针对融合发展的要求,“文化”对于融合发展的主动性有所欠缺,“旅游”对融合发展中文化的表达和展示能力较低,这种错位带来了对融合发展机制和规律的把握不充分、不科学,文旅融合发展的体制改革需要持续推进。
(三)高质量发展引领下的文旅深度融合
1.对文旅深度融合的理解。在发生机制上,文旅融合经历了现象层面的文化和旅游的相互渗透、载体层面的市场主体和项目融合、产业层面的产业要素融合以及体系层面的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和旅游业的有机融合。在理论依据上,文旅融合发展符合产业融合的发展规律。产业融合是产业创新的过程,包括技术、业务与管理、产品、企业、市场等方面的融合。文旅深度融合是产业融合深入推进的过程,旅游的文化属性、文化的旅游功能,是融合发展的基础,由此形成了深度融合的发生过程,本文将深度融合界定为五个层面的纵深发展关系:第一层面是技术融合,体验性是文化和旅游的共同特点,生产方式相通且具有共享性,技术融合在其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第二层面是产品融合,广义上的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在属性、功能和价值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融合发展是体现产品价值的重要途径;第三层面是业务和组织融合,产品和服务共享空间的扩大使得两者边界不断模糊,业务交融已成普遍现象,以组织建设为指向的组织结构调整是重要保障;第四层面是产业和市场融合,产业整合开始从外围转向内部,产业边界发生新的变化,产业价值链不断延伸,市场要素整合力度加大;第五层面是全要素融合,深度融合更加开放、多元、包容,由“文化+”“旅游+”向“文化+旅游”转变,进而形成“文旅+”的效应,科技、教育、体育、互联网、大数据等各类要素有机融入其中,与全域旅游发展理念高度一致。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过程见图1。
图1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过程
2.高质量发展对文旅深度融合的指导意义。文旅深度融合需要充分把握和利用融合过程中的溢出效应,将文化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作为“最广阔的文化市场”高度统一起来。同时精准把握两者融合发展的共同点和交叉点,“宜融则融,能融尽融”,遵循市场规律,避免融合发展的教条化、绝对化倾向。为此需要以高质量发展理念厘清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使命与目标、理念与性质、方式与路径。
一是对深度融合的使命与目标的理解。文旅深度融合立足于文旅消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以高品质需求为导向,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融合发展的任务是在遵循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的“三位一体”,服务于文化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二是对深度融合的理念与性质的理解。在理念认识上,应根据高质量发展要求持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释放的效能,持续优化内部职能关系,强化融合发展的意识和责任,实现文化与旅游由自发结合向理性融合转变,释放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潜力与效能。在性质理解上,如果说以前的融合发展只是将两种物质搅在一起,产生“混合物”,那么深度融合将是两种物质起化学反应,产生“化合物”,两者不是规模和势能的叠加,而是寻求融合的层次、范畴和深度方面的质的变化。
三是对深度融合的方式与路径的理解。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不是另起炉灶,也并非两个领域“处处可融”“完全相融”,而是针对一些关键领域进行深化和提升,找到和找准两者融合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和最佳连接点。在深度融合路径上,创新是融合发展的第一要务,以创新理念和现代科技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链向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例如,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对传统文化资源(尤其是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呈现,推进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的虚拟化、可视化和互动性,满足或引领文旅市场新的消费需求。
三、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内外动因
产业融合现象源于对技术融合的关注,Rosenberg(1963)[25]在机械制造领域发现,尽管最终产品指向不同,但在生产流程和待解决技术问题上存在较强共性,从而提出了技术融合的概念。在此基础上,Yoffie(1996)[26]提出技术创新、政策管制放松和管理创新或战略联盟等是融合产生的主要动力。胡金星(2007)[27]在综合多种理论基础上提出产业融合是在激励、动力与障碍等多因素作用下的自组织过程,其中的激励分为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这对旅游业融合意义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从融合动力上看,技术创新依旧是主要动力,融合程度的深化体现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等多个领域(李锋等,2013)[28]。
综合现有相关研究,面向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动因复杂多样,一方面,生产互融、技术支持、产业升级等内部动因将引致文化和旅游自发、自觉地提升融合质量和成效;另一方面,消费需求、体系共享、创意经济、政策供给和体制机制等外部动因,拓展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内部动因为深度融合提供驱动力,外部动因则为深度融合提供重要保障。外因对内因有促进作用,有些甚至会转化为内因,文旅深度融合正是在内外因双重动力驱动下得以深化(图2)。
图2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内外动因及相互关系
(一)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内因
1.生产互融。文化和旅游在生产的方式、内容、空间上具有高度的互融性,生产输出的符号和载体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在生产方式上,旅游对文化生产的影响不断增强,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文化的旅游化”特征日益明显(宋瑞,2019)[29],旅游活动通过承载和展示文化内容来丰富文化产品供给的形式和种类。在生产内容上,物质生产是文化生产的基础,也是体现旅游价值和功能的重要手段,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利用旨在以精神生产为主旨,内容表达为目标的旅游转化过程。在生产空间上,文化空间具有多元交织、新旧并存的特点,通过设施、活动、作品等载体,借助于各种文化内容和符号,以推动文化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内在机理与旅游生产异曲同工。城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各类文博场馆、美术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空间,适度叠加旅游功能,从而使得价值链和产业链得到延伸,形成了重要的旅游空间。
2.技术支持。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传统要素投入型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以技术为先导的创新发展模式已经在各领域中得到体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文化领域的时代命题,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不断提升其附加值,技术支持是先决条件。旅游产品和业态的创新,也是技术引领下多种资源和要素整合的过程。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旅游演艺,最初是作为主题乐园烘托气氛的文娱表演而存在的旅游产品。2004年在桂林阳朔开演的山水实景演艺《印象·刘三姐》开创了旅游演艺的新空间和新模式,实现了由“主题公园”的“传统艺术表演形式”到“景区或旅游目的地”的“依托本地自然风景和人文底蕴”并且“采用创新艺术表现形式与现代化声光电效果结合”的大型演出的转变。现代科技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文旅融合也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应用领域。随着新型科技手段的不断出现,文旅深度融合在方式方法、质量成效上将不断取得突破。技术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推动了技术创新引擎效应与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的耦合,对于建立智慧旅游体系、促进文旅融合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促进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的形成发挥了关键作用。
3.产业升级。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内生需求。产业升级是由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生产要素等转型升级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产业从低附加值、低技术水平状态向高附加值、高技术水平状态演变的过程(Mowery和Roseberg,1979)[30]。创新驱动下的文旅产业升级表现为产业链重构和价值链升级,以优化各企业主体之间的分工协作与要素组合,提升产业体系的功能状态,从而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产业升级离不开产业融合,产业融合是产业升级的过程表现,是产业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何卫华和熊正德,2019)[31]。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和旅游在产业升级方面存在着诸多交叉点或共同点。以内容为载体、文化IP为基底的文化产业朝着创意、娱乐、科技、智能等方向发展,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成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旅游+”的发展理念推动了旅游业与不同产业资源的融合发展,文化、休闲、益智、体验等功能成为旅游消费的主要诉求,旅游产业具备与文化产业一致的价值追求。产业升级将对文旅深度融合形成三方面影响:一是产业结构优化将促进新型文旅业态的产生;二是文旅企业通过深度融合提质增效,成为产业升级的主体;三是深度融合加速产业引领下全域旅游的发展,以资源互补与整合、共塑文旅产品形态来引领区域旅游的协调发展。
(二)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外因
1.消费需求。从整体大环境看,我国经济已从外需导向转向内需驱动,未来10年是我国消费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旅游消费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作用将日益显现。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0-02-28.2019年我国国内游客规模达到60.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8.4%;国内旅游收入57251亿元,增长11.7%。旅游消费全面走进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内消费结构看,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占比持续扩大,旅游消费分级明显,消费结构持续优化,总体处于消费升级阶段(赵慧娟,2019)[32]。以品质为核心是消费升级的显著表现,今后的文旅消费将有更多的潜力需要释放,更多的产业动能需要培育。科学把握旅游需求的变化,在消费升级中实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和价值创新,这是对文旅融合发展质量与成效提出的新要求。深度融合发展是广泛吸收优质资源、拓展消费空间、提升消费品质的过程,“文旅+互联网+科技”是整合各类传统文化资源和文化设施,形成线上线下文创产业平台和文化体验空间的高效手段。消费业态融合上将呈现出“文旅+”与体育、教育、工业、农业等领域的充分融合,衍生出更多更能适应或引导旅游消费需求的复合业态,体现深度融合的价值所在。
2.体系共享。产业融合是基于产业间分工转变为产业内分工的过程和结果,需要关联性产业壁垒的降低、技术的进步和政府管制的放松(厉无畏,2004)[33]。这意味着参与融合的关联性产业所对应的资源体系将突破产业边界而实现兼容互通。体系共享为文旅深度融合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保障,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丰富了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与活力,旅游是文化的传媒与产品,融合发展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互融互通。与相关产业共享是旅游资源的显著特征,至今没有一种资源是纯粹意义上的旅游资源;二是拓展了产业融合的深度与广度,深度融合发展要求关系密切的产业降低或消除产业门槛,形成畅通的资源整合和协同路径。文化和旅游是平等交互的关系、体现的是两个产业的平等借势与优势互补,深度融合不限于“产业+产业”的融合,还涉及公共文化服务、传统文化传承、行政与事业管理等多个领域(宋振春等,2012)[34];三是提升了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价值。公共服务体系的共享性是提升公共资源价值与影响的必要手段,当前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存在着利用率不高、吸引力不强的情况,旅游功能的植入既是发展的必要,也体现了文化惠民的意义。随着公共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公共文化空间的全民共享,将持续为文旅深度融合拓展新空间,城市公园、绿道、文博场馆等融入旅游功能,文旅产业功能也体现出重要的社会责任。总体而言,共享对城市公共资源的互通与整合,是推动深度融合的依托,体现的是全面共享、全体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的发展过程,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共享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宋国恺,2018)[35]。
3.创意经济。创意经济是文化创意产业的输出终端,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对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追求。1994年澳大利亚提出“创意国家”(Creative Nation)的概念,整合文学艺术、文化遗产和创意产业等各种文化领域,将创意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让文化为国家创造财富。英国政府于1998年发布了《创意产业图录报告》,正式提出创意产业概念并以产值、营业额和就业规模等作为评价指标。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预测“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Howkins,2013)[36]。可见创意产业最初是由政府制定、带有鲜明的政府意志和政治色彩,是一种与文化密切联系、自上而下的发展策略,是有效促进本国经济、文化、社会进步进而成为国家优势的产业(厉无畏,2009)[37]。当前新一轮科技创新驱动创意产业迭代升级,创意产业在结构性优化中整体提质增效,创意经济将成为国家经济稳定增长的新动能(罗昌智,2019)[38]。
创意经济具有文化性、融合性、创意性、经济性等特点,文化是创意经济的核心所在,文旅产业是创意经济的有机构成部分。一方面,网络文学、网络电影、动漫、游戏及电子竞技等数字创意产业、各类直播和短视频形成的粉丝经济,从内容、形式和产品等方面为文旅深度融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以创意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动力、新动能;另一方面,以5G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变革不断出现,融入大数据、AR/VR、智能穿戴、区块链等技术,一批互联网、高科技企业为代表的新业态正在加速向文旅领域渗透,跨界融合成为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具有可视化、交互性、沉浸式等特征的创意产品和服务将层出不穷,将为数字经济格局下的文旅深度融合提供不竭动力。
4.体制与政策。2009年8月,原文化部与原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有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这是我国出台的第一份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党的十八大以来,制约文旅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因素得到进一步消除,政策支持力度明显加强。《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推进‘文化+’‘互联网+’,促进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以旅游扩大文化的传播和消费”。《“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提出推进“旅游业与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科技、文化、体育、健康医疗等产业深度融合”。两个领域的最大公约数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018年以来,随着国家、省、市、县四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机构改革的稳步推进,在文化和旅游两个领域出台的系列文件和发展规划均对文旅融合提出了新要求,并明确了具体任务、目标和行动路线。近年来,对文化遗产和文物的价值认知也更加客观科学,合理利用成为文物保护工作的应有之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强文物政策制度顶层设计,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各项工作。高质量的文旅融合是保护利用文物的适宜手段,文物保护利用理念的变化也必将进一步提升文旅深度融合的力度和成效。
四、面向高质量发展的文旅深度融合促进机制
高质量发展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价值指引,在内外动因共同作用下,融合成效和质态不断优化。文旅深度融合中的驱动机制,既具有一般性产业融合的内在规律,同时也体现出其自身的特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不只是两个产业的融合问题,而是交织了产业内外、产业与事业两个维度的多元融合关系,在充分吸收借鉴产业融合机制研究的基础上,这里将文旅深度融合促进机制归纳为“渗透交叉—重组促进—创新驱动—多元协同”四重作用机制,对应于深度融合的不同层面。四重机制相互关联、层层递进,促进文旅融合向着更高质量和更深层次优化升级(图3)。
图3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促进机制
(一)渗透交叉机制
“文化+”“旅游+”是文化和旅游两个领域最显著的特征,也是最具融合能力的具体表现。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有着多重的表述方式,旅游的文化属性由来已久,从旅游资源到旅游产品进而到旅游消费等,都具备典型的文化意义。文化的旅游价值不可忽视,但其扮演的社会角色使得旅游难以深入到文化的内核。二者潜在的价值内涵本身并不能转化为推进融合发展的动力,但高品质的文化旅游消费是两者的共同追求。文化和旅游生产过程中高度的技术关联、共同的价值追求,促进了要素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利用,相互渗透的力度不断加大,为文化和旅游产业扩大附加值提供了可能性,也大大增强了文旅深度融合的主动性。
文化和旅游的渗透交叉既是横向拓展的过程,也是纵向延伸的过程,融合后的文化旅游产业与原先的文化产业或文化事业、旅游产业形成了替代或互补的关系,改变了产业结构和市场绩效。如特色文化氛围的营造增强了旅游景区和目的地的吸引力,对食、住、行、游、购、娱等消费要素注入文化元素,赢得了游客的认同,扩大了消费规模,提升了产业的整体效益。“主动而为”的融合举措对文化和旅游领域带来了观念上的更新和模式上的优化,强化了融合发展的意识。
(二)重组促进机制
重组融合主要发生在具有紧密关联的产业或同一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针对具体的产品或服务而言,即原本各自具有的产业边界和衡量标准,由于内外力共同作用而重组整合为一体化的过程。重组促进机制对文旅深度融合的影响,建立在市场和政府两个方面的转变上。人们对高质量文化旅游消费需求的变化需要供给方加强业务重组和流程优化,政府治理上的重组体现在不仅关注旅游的经济带动作用,同时对旅游的民生性、文化性和社会性要在体制上予以保证,在机制上予以强化。重组促进机制旨在根据文旅融合的目标和要求,凝聚融合关系中各机构和企业间的共识,加强对文化旅游产业体系中上下游产业链的重组优化。
文旅深度融合作为一种新生的经济现象,市场机制难以保证资源要素的高效对接和优化配置,亟须科学合理的治理体系进行调节和推动。因而在政府治理层面,亟须强化以项目、业务和公共服务重组为任务的内部机构优化,改变形式上合并而依旧“各行其是”的治理思维,以持续的治理体系优化来提升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深度、广度和层次,加快实现文旅业务融合和管理融合的统一。
(三)创新驱动机制
创新驱动既是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内因,也是提升深度融合成效的不竭动力。在大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只从文化和旅游两个领域的物质要素中寻求融合发展的特色和亮点,是远远不够的。文旅领域哪些是旧动能,哪些是新动能,难以准确判断,但至少“创新”可以作为新动能和供给侧改革的重要节点,创新融合也是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由少平,2019)[39]。
创新驱动旨在以构建文旅融合中的创新链和价值链为根本,以创意方式方法和多样化科技手段的运用来实现文旅深度融合“质”的变化。其动力源于创意经济的发展水平,内容聚焦于文化资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转化以实现文化价值的提升,落脚点是创造更加能够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的文旅产品,进而实现文旅产品多重功能的叠加。例如,故宫基于实用性的时尚化文创产品的研发与销售,让消费者以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感受古人曾经的生活状态,故宫的文化IP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同时基于消费者对其文创产品的使用,形成了对故宫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好奇与接近。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国内景区和文博场所对故宫文创模式的模仿愈发严重,雷同、低质的文创产品充斥市场,背离了创新的精神和要求。体验式、沉浸式已成文旅消费转变的显著特点,文旅深度融合中的创新驱动应密切把握这一趋势,优化产品创新体系,实现更高水平的文旅供给。
(四)多元协同机制
创新思维和创意技术为文旅深度融合提供了重要支撑,为在更多的领域和更大的产业空间上促进融合提供了可能。文旅产业是多要素融合的开放性产业,是在“文化+”“旅游+”的基础上形成的“文旅+”,同时融汇了能够提升文化和旅游价值的相关产业要素。多元协同是产业要素互动的过程,驱动机制体现在文旅产业内部及与相关产业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的联动和协同效应。在实施路径上,多元协同是必然趋势,推动着文旅融合以及与其他领域融合而产生的渗透交叉、重组促进、创新驱动,进而形成“文旅+”的发展格局,带动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从而将全域旅游战略落到实处。当然,在积极推进“文旅+”的同时,也应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主动配合农业、工业、水利、教育、体育、科技、中医药等其他领域的“+文旅”,为与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更多对接口,多渠道、全方位增强文化旅游产业的活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地应重点推出一批多样化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对产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持续提升文旅供给结构和质量,实现文旅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在对高质量发展理论进行深入解读的前提下,结合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阐释了文旅深度融合的内在机理,揭示了高质量发展对文旅深度融合的指导意义。结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剖析了影响文旅深度融合的内外动因,提出面向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文旅深度融合促进机制。
第一,立足于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需要,提出高质量发展对文旅深度融合的指向是通过产业发展的高质量发展带来消费体验的高质量,进而形成文旅深度融合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体系创新—产业治理优化”的分析路径,过程中突出面向需求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发展的高质量目标及其治理体系的优化思路。
第二,系统分析了当前文旅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成效包括文化旅游体制改革为融合发展提供制度性保证、各地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政策供给力度不断加大、通过要素整合与共享发展空间形成了特色文旅项目和产品。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尚未充分认识到融合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满足人们需求的文旅产品生产能力亟待提升、文旅融合发展的要素投入仍旧不足以及制约文旅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需持续改进等方面。
第三,深刻剖析了文旅深度融合的内涵及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义。文旅深度融合体现在技术、产品、业务和组织、产业和市场以及全要素五个层面的融合,高质量发展在深度融合的使命与任务、理念与性质、方式与路径三个方面体现出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四,深入阐述了文旅深度融合的内外动因,内部动因主要由生产互融、技术支持和产业升级构成,外部动因体现在消费需求、体系共享、创意经济、体制与政策等五个方面。内部动因为深度融合提供驱动力,外部动因则为深度融合提供重要保障。外因对内因有促进作用,增强内在驱动力,文旅深度融合正是在内外因共同驱动下得以深化。
第五,基于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促进融合的内外动因,揭示了文旅深度融合的促进机制,即“渗透交叉—重组促进—创新驱动—多元协同”四重作用机制,对应于深度融合的不同层面,相互关联、层层递进,促进文旅融合向着更高质量和更深层次而优化升级。
(二)对策建议
文旅融合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旅游行业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的中心工作,推动文化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的融合发展,是适应新时代文旅消费需求的必然路径。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进一步凝练深度融合发展的共识。在文旅规划和体制建设等顶层设计上持续发力,将文旅融合作为新的发展引擎融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化对外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的发展格局中,文旅规划要与全域旅游规划、智慧旅游规划等“多规合一”、相互嵌入,提升规划的指导性和执行力。着力化解制约文旅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因素,加快推进政府机构的职能融合和业务融合,深度融合要落实到共同的工作目标和行动方案中,真正做到“宜融则融、能融尽融”。
第二,持续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的体系建设。强化技术、资源、市场、产业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技术融合要求创新与借力并举,以减少同质化、低水平重复;资源融合通过对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创新创造而提升资源价值,实现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双赢;市场融合要通过市场创新整合、共同品牌培育、资本运营来推进文旅融合;产业融合要打造致力于融合发展的文旅产业集团,并以此为载体推动文化旅游业及关联产业的发展。
第三,以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扩大文旅深度融合的溢出效应。社会效益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职能,公共资源和公共产品是文化和旅游的共同载体,城市开放空间、传统文化空间是全域旅游时代文旅融合的最佳实践空间,应通过创新创意的手法使之成为主客共享的文化体验场所。在公共服务体系上,应对公共文化场所和设施、城市游客集散中心等进行整合归并,统一服务职能,使之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共同空间,并以此为切入点,加快形成由政府机构、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社会大众、旅游者等多方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文旅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