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旅游可持续性管理评估指标体系
——以西藏色林错-普若岗日冰川国家公园潜在建设区为例
2020-11-13张丛林陈伟毅黄宝荣张慧智郑诗豪
张丛林,陈伟毅,黄宝荣,*,张慧智,郑诗豪,邓 冉
1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北京 100190 2 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杭州 310012 3 浙江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杭州 310014 4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北京 100097 5 天津大学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天津 300072 6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成都 610059
国家公园属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域,纳入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管控范围。其首要功能是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同时兼顾科研、教育、游憩等综合功能。推动国家公园旅游可持续性管理,防止旅游活动对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造成破坏,是国家公园管理中的重要任务。国家公园的旅游可持续性不同于传统旅游的可持续性,除了为公众提供作为国民福利的游憩机会,应该更加关注对自然生态系统及原生文化的保护,强调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国家公园往往具有国家最为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景观,是访客心目中最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未来必定吸引大量的访客前往。
我国尚缺乏国家公园旅游管理经验,一些不可持续的旅游活动可能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难以逆转的破坏。在此背景下,建立国家公园旅游可持续性管理评估指标和标准体系,对于引导地方政府推行旅游可持续性管理、规范市场主体和访客的行为、保护当地重要而脆弱的生态环境,是极为重要和必要的。
1 文献综述
1.1 国家公园旅游可持续性
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大众旅游的浪潮中,旅游业急剧膨胀,繁荣背后引发的生态环境破坏、文物古迹损毁、利益分配失衡等危机逐渐暴露出来,人们开始反思传统旅游模式的弊端[1]。80年代,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开始萌发;1990年全球环境与产业大会(Global Environment and Industry Conference)制定的《旅游持续发展行动战略草案》(Draft Strategy for Action on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将旅游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持文化完整性、基本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维持系统的同时,完成经济、社会和美学的需要[2]。1998年,世界旅游组织颁布的《地方政府可持续发展旅游指南》(Guide for Local Authorities on Developing Sustainable Tourism)重申了上述定义[3]。2004年,全球可持续旅游理事会编制完成的《全球可持续旅游目的地标准》(Global Sustainable Tourism Destination Criteria),是对“可持续旅游”达成全球共识的结果,在旅游对社区生活质量影响评估、旅游区开发质量评估、旅游业发展潜力评估、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 8]。
1872年,美国建立了世界上首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国家公园作为一种严格保护并合理利用自然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球得到普遍认可和蓬勃发展。得益于独特的自然环境、珍稀特有种质资源以及独特的原生文化,国家公园的旅游业得以迅速发展。自20世纪40年代起,大量访客的进入以及人为过度开发给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与其他旅游目的地相比,国家公园的景观、种质资源、文化通常具有唯一性和不可代替性,上述破坏往往更难恢复,由此造成的损失及代价更大。在此背景下,对国家公园旅游活动进行规范化管理的意识开始觉醒,但目前国际上还没有明确的、被广泛认同的国家公园旅游可持续性的概念,已有研究从国家公园可持续性旅游、国家公园旅游发展、国家公园旅游等方面提出了类似的概念[9- 16]。并且认为中国的国家公园旅游将从门票经济向全民公益转变,从一般旅游活动向游憩活动转变,从粗放型旅游活动向可持续生态旅游转变[17-18]。本文认为国家公园的旅游可持续性是指对经济、环境和社会负面影响最小,在旅游的过程中能够保护当地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为当地居民带来福利且为访客提供愉快体验。
1.2 国家公园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区别
总体来看,国家公园旅游与传统旅游在定义依据、旅游资源价值、管理体制、发展目标、管控制度、旅游活动范畴以及业态属性等方面具有一定差异(表1)。
1.3 国家公园旅游可持续性管理评估研究进展
在国家公园旅游可持续性管理评估指标体系方面,已有研究以不同国家公园为案例,从国家公园旅游可持续性、负责任的国家公园旅游、国家公园社区旅游发展的空间适宜性、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建立了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有关评估指标数量介于17—58个之间[20- 23]。相对于其他方法,指标法可以确保评估内容的相对系统性,从多维度、多层次进行旅游可持续性管理评估;通过评估可以快速找到旅游可持续性管理的短板,并按图索骥查明原因;此外,各旅游目的地可以结合指标体系,明确自身管理重点,发挥指标的导向作用[24-25]。
总体来看,已有研究在国家公园旅游可持续性管理评估方面已取得大量进展,有关国家和地区亦针对自身特点设定了国家公园旅游的管理指标,但在若干方面还有待完善,主要体现在:一是全球对于国家公园旅游可持续性的定义及评估指标尚未形成共识,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二是所提出的部分评估指标可操作性偏弱、管理成本偏高,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应用,需要加以适当变更或删减。本研究以青藏高原色林错-普若岗日冰川国家公园(简称“色-普国家公园”)潜在建设区为案例开展研究,基于国内外已有研究和实践基础,结合案例区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国家公园旅游可持续性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并明确评估内容和方法,以支撑未来国家公园旅游可持续管理。
2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贺信中提出的“着力解决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绿色发展途径等方面问题,建设美丽青藏高原”的要求,2018年第四届藏博会举办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与服务西藏高质量发展”专题咨询会,呼吁建设第三极国家公园群,将其作为推动青藏高原绿色发展、保护“地球第三级”的重要举措。其中,色林错地区是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建设的重要核心地区,是第三极国家公园群潜在建设区之一[26]。色-普国家公园潜在建设区包括那曲市所辖六县,总面积约30.35万km2(图1)。当地社会经济基础薄弱,自然文化体验价值较高,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表1 国家公园旅游与传统旅游的比较
近年来,访客人数的快速增加以及当地政府不规范的旅游开发活动,给当地生物多样性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例如:自驾游车辆离开道路肆意碾压草原,造成草原出现短期内难以恢复的生态退化带;野生动物观赏区扰乱了所圈养野生动物正常的栖息、觅食与繁育规律;大规模旅游基础设施的兴建,对植被和动物栖息地造成破坏。通过建立国家公园,推动可持续旅游,可以对保护和开发利用格局进行优化,加强国家公园空间用途管制,是应对当地多重挑战的重要途径。
图1 研究区域行政区划图Fig.1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map of the research area
2.2 研究方法
由于国家公园旅游可持续性管理评估内容的丰富性,很难用一个或少数几个指标对其进行评估。因此,需要构建基本能反映旅游可持续性管理主要内容的指标体系。评估工作不仅要分析构成指标体系的每一个指标实际结果本身的情况,更重要的是分析人们对每一个指标实际结果的感受和满意程度。
为了从总体上分析和把握国家公园旅游可持续性管理的情况,需要把单一指标的评估结果耦合起来,形成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估结果。
设指标体系由n个指标构成,用指标向量将指标体系表示为:
X(t)=(X1(t),X2(t),…,Xi(t),…,Xn(t))
(1)
式中,Xi(t) (i=1,2,…,n;t为时间)表示第i个指标在时间t的数值。进一步设fi(Xi(t))为人们对Xi(t) (i=1,2,…,n)的评估结果。为了便于比较,可以采用单位化的方式使得
0≤fi(Xi(t))≤1
(2)
fi(Xi(t))=0表示对这一指标评估结果最差,fi(Xi(t))=1表示对这一指标评估结果最好。于是可以得到评估结果向量F(t),即:
F(t)=(f1(X1(t),f2(X2(t)),…,fn(Xn(t)))
(3)
在国家公园旅游可持续性管理评估中,每一个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为此设P(t)为指标体系在时间t的赋权向量,即:
P(t)=(p1(t),p2(t),…,pi(t),…pn(t))
(4)
式中,pi(t)表示第i个指标在时间t在指标体系中的权重。
在此基础上,设F(X(t),P(t))为时间t的综合评估结果,即:
(5)
F(X(t),P(t))=0表示总体评估结果最差的情况。
为了确保所建立的指标体系既能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服务于当地旅游可持续管理,又能符合国际公认的可持续旅游目的地标准、并充分借鉴已有的经验,分别从三个路径构建指标体系:一是基于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对区域生态、社会、经济的详细考察,分领域提出基于管理需求的国家公园管理评估指标;二是运用传统旅游可持续性管理评估的基本理念,检验《全球可持续旅游目的地标准》在国家公园所在区域的适用性,整合、凝练适用指标;三是借鉴国内外国家公园旅游可持续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提炼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指标,构建分领域的评估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将有关指标进行归并、整合,并征求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旅游等领域专家的咨询意见,形成色-普国家公园潜在建设区旅游可持续性管理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如图2所示。
图2 国家公园旅游可持续性管理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思路Fig.2 Though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park tourism sustainability management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构建国家公园旅游可持续性管理评估指标应基于如下原则:
(1)代表性原则,确保评估指标尽可能准确的反映研究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或生态环境综合特征,且不存在交叉重复;
(2)务实性原则,有关指标应力求简单明了、便于量化,具有数据可得性,且不会显著增加管理成本;
(3)系统性原则,应将整个指标体系视为一个整体,使各指标间具有逻辑关系,确保评估指标体系结构严谨、内容完备。
3 评估指标体系建立过程
3.1 色林错地区对评估指标的需求
基于色-普国家公园潜在建设区的实际情况,分领域明确其对国家公园旅游可持续性管理评估指标的要求。
在经济发面,色-普国家公园潜在建设区经济发展落后,旅游服务支撑能力极度欠缺。宾馆、酒店分布集中,大多缺水少电、条件简陋;通讯及网络覆盖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需要加强当地电力、通讯设施及宾馆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旅游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和就业机会。
在社会方面,2015年色-普国家公园潜在建设区所涉六县共有人口约22万,其中农牧业人口约占92%。贫困人口约占当地总人口的40%,且文化程度较低,以班戈县为例,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贫困人口占贫困人口总数比例高达91%。因此,需要考虑吸引当地居民参与国家公园旅游管理和经营活动,以改善当地居民生计;提升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
在文化方面,该区域拥有非常丰富的物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前者如象雄文化遗址、岩画等;后者如高寒区游牧文化、赛马节、藏族民歌、谐钦、藏族服饰以及曲艺等。因此,需要对当地特有的物质文化遗产如象雄文化遗址、岩画等进行保护;对藏族民歌、谐钦、藏族服饰、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
在生态环境方面,干旱和植被结构单一导致该地区生态系统结构简单、抗干扰能力弱。近年来,受过度放牧影响,高寒草地退化不断加剧,已成为青藏高原腹地草地退化最为集中和严重的地区[27-28]。因此,需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完善环保基础设施;体现科普教育价值。
3.2 可持续旅游目的地标准检验
在对色林错地区调研的基础上,对《全球可持续旅游目的地标准》在色-普国家公园潜在建设区的适用性进行分析。该《标准》要求在应用相关标准的过程中,通过最大化当地社区经济利益、社区文化传承、环境效益等满足旅游目的地需求;同时,建议旅游目的地根据自身物力、财力等资源,变更或删除某些条款[29]。此外,相关信息/数据的可得性是相关标准得到应用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对有关指标进行适用性分析时,主要基于6项判定标准:具有信息/数据可得性(E1)、不明显增加管理成本(E2)以及满足色-普国家公园潜在建设区的经济需求(E3)、社会需求(E4)、文化需求(E5)、生态环境需求(E6)。各项指标在色-普国家公园潜在建设区的适用性分析如表2所示。
3.3 国内外国家公园旅游可持续性的管理重点
目前,国内外就国家公园旅游可持续性的管理重点尚未形成共识。不同国家根据其资源环境特点和管理需求,积累了大量经验,侧重点各异(表3)。
基于表3中主要国家及地区国家公园旅游可持续性管理的相关实践,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以及制度建设五个方面梳理重点指标,对类似指标进行了归并,并对重点指标的频次进行了统计,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关注的重点指标包括访客可进入性、不同机构或组织共同管理、野生动物数量、法律法规建设等(表4)。
表4 世界主要国家及地区国家公园旅游可持续性的管理重点
4 色-普国家公园潜在建设区旅游可持续性管理评估指标体系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色-普国家公园潜在建设区旅游可持续性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制度建设、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生态环境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36个三级指标(表5)。通过分析可知,每个三级指标可以满足色林错地区经济、社会、文化或生态环境方面对评估指标的需求;每一个三级指标都体现全球可持续旅游目的地标准的相关要求和共识;相关指标也充分吸收了国际经验,世界主要国家及地区国家公园旅游可持续性管理重点均得到体现。
表5 色-普国家公园潜在建设区旅游可持续性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及指标选择依据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分别以实际需求、全球共识、实践经验为导向,提出构建国家公园旅游可持续性管理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以色-普国家公园潜在建设区为例,建立国家公园旅游可持续性管理评估指标体系。所提出的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具有以下特色:(1)系统性的特征。从制度建设、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五个维度遴选指标,指标体系分类明确、逻辑清晰,具有较强的整体性。(2)务实性特征。指标体系力求简单明了,在色林错地区具有数据和信息的可获得性,并且不会显著增加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的管理成本。(3)区域特色。相关指标可以较好地满足色-普国家公园潜在建设区对旅游可持续性管理评估指标的需求,同时体现研究区域作为高海拔、低纬度和生态脆弱典型区域特征以及藏族文化特色。(4)代表性特征。不仅体现可持续旅游目的地的国际共识,而且吸收不同国家及地区国家公园旅游可持续性管理的经验。
国家公园旅游可持续性管理评估指标体系的应用,需要得到监测、统计体系的有力支撑,而色林错地区相关领域基础较为薄弱,随着未来国家公园的建设,需逐步建立健全监测、统计体系。(1)考虑到色-普国家公园潜在建设区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生态系统极度脆弱、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而珍贵等因素,需要优先加强对访客数量、珍稀特有物种、水环境质量、植被覆盖率、传统建筑完好度等方面的监测工作。在监测点位布设方面,应在客流量较大、生态环境较为脆弱、重要生物栖息地或迁徙通道、文化遗产地等区域进行布设,同时充分整合不同部门设置的既有站点。(2)考虑到色-普国家公园潜在建设区贫困现象较为普遍、访客接待和管理问题较为突出等因素,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网络爬虫技术、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手段,优先加强对访客属性、访客满意度、旅游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旅游废弃物处理率等方面的统计工作。
在进行监测与统计的基础上,实时分析国家公园内的访客分布密度,接近最大访客承载量时主动预警,停止访客继续入园游览,并启动应急疏导和救援机制;从国家公园旅游活动的全过程出发,识别可能危害访客、当地居民、珍稀特有物种、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主要风险因素,明确风险源、风险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及其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通过发布旅游风险预警信息、建立旅游保险机制、维持旅游安全秩序、开展地空立体搜救、实施跨部门善后修复等措施,对相关风险进行快速、有效处置;由国家公园旅游管理机构及时把握访客关注要点,制定相应措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并定期公开发布访客体验报告;对居民集中反映的问题进行改进,增强当地居民在国家公园旅游发展中的认同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