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男性服饰色彩与社会角色表达

2020-11-13凌正慧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0年10期
关键词:民国服饰服装

凌正慧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70)

一、引言

服装可以被定性为一类艺术,也可以算作一种社会文化,除了具备审美功能外,还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能够表达人物的社会角色。1911年辛亥革命的政治动荡和意识形态纷乱造成了服饰的重大变革,在“西风东渐”的趋势下,服装的变革主要包含了“改良中装”与“改易西装”两条路线。当反对列强侵害中国利益的抗争达到顶点时,服装却愈发地体现出与西方交融的趋势,但也存在另一派人士认为这是“崇洋媚外”,并依靠中式服装来抵抗这种现象。

在中国服饰系统中,色彩是表现社会角色的重要途径之一。陈彦青在《观念之色》中将色彩按照所属系统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来自士林、统治阶层,将色彩当作媒介,指向庞大的社会结构系统运行;另一种是来自民间,将色彩更多地指向身体性感受。到了民国时期,这两类色彩系统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人们使用的服饰色彩多依靠于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在特殊的环境下,民国男性对自身定位逐渐清晰,这样的审美观念、思维方式自然地体现在服饰上,以黑、蓝、灰白为主的服饰展现了民国男性儒雅、自信、开放的生活态度。

由于当时留下的真实照片为黑白照,因此文章中主要采用服制条例、文学记录、实物照片、招贴海报以及绘画作品来展示服饰色彩。

二、民国时期男性服装色彩概述

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以上层阶级服饰研究为主,民间服饰受礼仪的规定与制约形成另一套系统。而在封建帝制下,人被分为许多等级,服饰也存在着阶层区分。《文明的轮回·中国服饰文化的历程》中谈到服饰的“上行下效”:服饰由上向下传播就是指服饰由王公贵族阶层向平民阶层中流传、扩散的形式,也就是“上行下效”①。因此,当时服饰的主要流行趋势受上层阶级影响。

色彩作为服饰的一部分,受到每个朝代的“色尚”影响。战国阴阳家邹衍认为,自然和社会的演变就是五行相生相克、循环不已的过程,称为五德终始。王朝命运也可用此学说来解释。每一代王朝,都有先天的命运,每一王朝都可归为木德、火德、土德、金德、水德这五德之一。例如秦朝为水德尚黑,《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录了当时在衣服、旄旌、节旗上都使用了黑色;再如汉朝由于政权统治的改变,历经了水德尚黑、土德尚黄、火德尚赤,从汉墓陪葬坑出土的木俑中,能发现人物衣着的色彩多以红、黑、暗黄色、青为主;清朝服饰配色鲜明亮丽,皇室多用明黄、蓝、石青、红、月白等高纯度颜色。而到了民国改制易服时,男装通过服饰色彩语言的变革颠覆了古典色彩的使用规律,体现出与封建时代截然不同的服饰色彩审美观。在《近代中国男装实录》中,中式男装以黑为主,占比约25%,蓝色占比约19%,灰白各占17%(表1),这体现了当时男性中式服装的总体色彩基调;而西式服装从西方引进,以沉稳大气为主,色彩整体严谨而单调,多见黑色礼服、黑色皮鞋等。

(一)黑色服饰

黑色在民国男性服装中运用最多。民国男性服饰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中式、西式、中西结合式。这三种类型中,都以黑色最为普遍,运用的场合最多。在《服制》中,就有关于正式礼服色彩的描述:“大礼服料用本国丝织品,色用黑。常礼服分二种,甲种式料用本国丝织品,或棉织品,或麻线品,色用黑……凡遇丧礼,应服第二、第三条礼服时,于左腕围以黑纱。男子礼帽分为大礼帽、常礼帽二种……色用黑。礼靴分二种……色用黑。”②

>表1 民国中式男装色彩分布表

>表2 服饰色彩与社会职业

常见的黑色中式服装以长袍马褂为主。长袍马褂的延续体现了上流阶层追求雅、闲的生活趣味,黑是“大道为简”之色,黑色长袍能够展现男性儒雅气质。从清代开始,男性就有穿长袍的习惯,颜师古注《急就篇》曰:“长衣曰袍,下至足跗,短衣曰襦,自膝以上。”③当时的长袍受严格的服饰制度的影响,类型多样,颜色富丽,处处彰显穿着者的身份地位。到了民国时期,清朝时期常见的五彩织绣长衣已经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全素之料,这类服饰受到中老年人以及前清遗老的热爱。

黑色西式服饰以西装、西裤、皮鞋套装为主,也会搭配黑色礼帽、手杖等,彰显人物的社会地位与审美追求。这类套装显得更加正式,通常运用在一些重大场合,如会面、婚礼等。黑色西装是资本主义社会务实精神的表达,不仅能够展现出男性笔挺、含蓄的形象,也表现了当时与国际来往频繁、不自觉地受西方影响的社会现实。推行西装比改良中装更加困难,出于爱国心理,许多保守者支持国货,许多中老年人仍以着中式为主,一些具有国际交流需要的人士或追求潮流的年轻人多穿西装。

中西结合式的服装以长袍马褂配皮鞋的搭配为主,结合了两者的优点,不仅能够体现中国男性儒雅潇洒的气度,也具有行动方便的优点。

(二)蓝色服饰

在清朝蓝色就广泛使用在服饰上。我国自古都有“尚青”文化取向,首先青色提取于“蓼蓝”这种植物,我国民间广泛种植蓼蓝,因此人们便熟悉这类色彩;其次青色有朴实、高洁之意,如“青衣”“青天”“青云之士”等词,表现了文人不俗、高雅的气质,符合中国传统男性的审美。因此,清代早期受江南文化影响,服饰配色协调典雅,上至帝王、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穿石青色服饰,因此石青色在宫廷和民间都备受欢迎。

受清朝服饰色彩影响,蓝色广泛运用于民国男性服饰中。与黑色服饰相比,蓝色多用于夏季,如蓝色长袍、青鞋等(图1)为常见的蓝色服饰,包括长袍、马甲、长裤。蓝色服饰也多用于制服中,如1907年清政府颁布《学堂冠服章程》,规定了中等以上学堂学生所穿的礼服、讲堂服均为浅蓝色布长衫。(图2)

(三)灰白色服饰

灰白色在民国男性服饰中运用较多。灰白色多以中式长衫、西装衬衫形式出现。首先,灰白色系颜色较浅,搭配较薄布料,多用于夏季。其次,中式灰白色长衫体现了男性内敛坦荡的气质,西式白色衬衫与黑色外套搭配,彰显人物严谨的生活态度。

三、男性服饰色彩的社会性演变

不同时期的男性服饰色彩体现了男性不同的社会角色,展现了不同的男性形象。封建社会时期由于上层阶级审美观的变化,导致服装色彩在不断变更,服饰色彩体现了权贵阶层的主导权,且各阶层服饰色彩区分严格。至民国时期男性服饰色彩打破了之前的封建等级意识,呈现出与之前完全不同的趣味,服饰色彩统一简单,注重活动实用性,服饰色彩体现了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

(一)从“礼仪”到“功能”

民国之前,中国汉民族服装不讲究穿用功能,讲究的是礼仪功能。从而形成了一整套以服装来“昭名分、辩等威”的繁文缛节④。

在等级社会中,“礼仪”体现在服饰的方方面面,具体表现在服饰色彩、纹饰、款式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色彩等级,通过这种方式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达到敬畏天地神灵、巩固统治、维护和平的目的。周朝规定帝王的冕服形制为“上玄下纁”,体现了对天地的敬仰,以及帝王能够囊括南北的宏大愿望。受五德终始说影响,秦尚水德,黑色作为最高等级色彩,只有帝王才有资格使用,其他贵族以五色服为主,平民百姓只能穿白色,因此有“布衣”之称。再如唐代,《旧唐书·舆服志》中记载了品官服饰等级制度,黄色只能帝家使用,三品以上使用紫色,再往下为绯色、绿色、青色,庶人只能穿白色。这种色彩等级形制延续至清朝,我们可以发现在等级社会中,正色为统治阶级推崇的颜色,而间色一直处于等级略低的状态。由于服饰的主要作用不是为了穿着方便舒适,而是以礼约人,彰显统治力量,因此功能性大大减弱。

至民国时期,服饰等级不复存在,服饰的主要作用由“礼仪”转向“功能”主导。色彩在这一时期也失去了等级意义,所有色彩适用于不同阶层的人。工业社会生活影响着男性的活动方式,“简练”“方便”“灵巧”成为了此时服装设计的主要目标。首先,这时期男性的审美从儒雅气度转向以展现气力之美为主,男性的活动范围也不断扩大,素色的服饰便于工作,耐脏易清洗;其次,与色彩艳丽的服饰相比,这些素色服装有利于统一人们的心理,为男性提供平等的社会条件去创造价值。

(二)从“权贵”到“精英”

在等级制的伦理文化下,色彩主要服务于权贵阶级,中下层阶级人群的穿着习惯自觉地从属于阶级统治下。这时期的男性获得成功的方法十分局限,除继承家业外,只能通过考试获得功与名,因此此时男性审美依靠于统治者,追求富丽、尊贵,服饰的色彩鲜艳华丽,体现了权贵阶层对生活的讲究,作为权贵不需要去做劳费体力、不体面的工作。

>图1 民国蓝色服饰

>图2 学堂学生服装

然而到了民国时期,政治格局的动荡使得升官发财、继承家业不再是男性获取成功的唯一途径,沿海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商人的地位逐步提高,商人与士绅之间的差距愈来愈小,因此男性的审美基础也发生了改变。在《民国男性服饰文化研究》中,作者提到民国男性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存能力与自身素质变得十分重要,因此社会关注的焦点从男性的出身地位、原有阶层转向个人能力、品德素质等内在条件。服饰色彩设计也由原来以装饰为目的变为实用功能为主,严谨理性成为这一时期男性服饰色彩的趋向,体现男性“求真务实”的生活态度,符合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趋势。

四、服装色彩对社会角色表达的重要性

社会角色的确立需要具备很多内部素质⑤。服饰的存在能够遮蔽我们的自然身体,展现出在社会中所代表的文化身体,进而确立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形象,因此,服饰是表达社会角色与自身身份的重要方式。

(一)服装色彩与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的区分是基于男女的生理区别。自采集时代男性就负责在外狩猎、劳作,女性负责在内哺育、做简单的手工活,自然而然男性形成了健硕、有力的身体,而女性身体相对纤细、柔软。在男权社会下,这种身体性别的不同不断加强,丰富了社会性别文化的内涵,形成了深刻的男女形象,如男性是坚韧的、勇敢的、理性的,女性是懦弱的、胆怯的、感性的。

在民国服装色彩的表现上,同样体现了社会性别的不同。女性服装向多元化发展,流行色彩周期变短,市场主流色不断变化。有展现女性魅力的鲜艳色彩的服饰,一般采用暖色调,如朱红色、紫红色、藕粉色、橘色、鹅黄色等,也有受西方文化影响下展现女性成熟美的色彩,如蓝色、赭石色等,总体来说,女性服饰色彩多样,相对自由,没有固定的模式。男性较之女性服饰色彩单调简洁,以黑、蓝、灰白三种色系为主,与女性多彩的服饰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男性理性强势、朴实大方的形象。服装色彩在性别上的差异一直延续至今,形成了刻板的印象,这种观念使得男性更加男性化,女性更加女性化。

(二)服装色彩与社会地位

在等级社会,权利拥有者为了与庶民拉开等级,通常依靠服饰表现来彰显社会地位,服饰色彩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到了民国时期,服装色彩不再是区分社会等级的标志之一,常常以服装的材料质地、样式来作为评价社会地位的标准。

(三)服装色彩与社会职业

民国男性服饰色彩的社会属性还体现在不同的社会职业上。另据徐国桢著《上海生活》所描述的20世纪20年代的服饰情况:那些底层的劳动人民阶层衣衫褴褛、多穿素色,服饰也没有什么装饰,常常帽子歪着、袒胸;工人们穿着蓝色衫裤,并成为了他们的标志;学生、商人以及新式店员常穿西装或者中西结合式服装,以黑、蓝为主;而旧店员以中式服饰为主。虽然服饰色彩不存在等级区分,但相应的色彩会对应某一职业,代表了这一职业的社会属性。(表2)

此时服饰色彩种类较单调,但某些特殊的职业依然拥有他们特定色彩的制服。从图片的比对上来看,尽管不同职业的服饰色彩有交叉,例如政界人士与劳动人民都穿黑白服饰,但是由于服装材质、服饰样式、穿衣方式、装饰等的不同,仍能体现出不同的社会角色。

五、结语

服饰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具有多维的社会因素,因此保有永恒的生命活力。民国男性服饰色彩的变化是一场文化变革,代表了此时期男性统一的社会气质,塑造了昂扬向上、精明干练的男性形象,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分析民国男性服饰色彩的构成与社会性,可以深入了解此时期服饰色彩设计的文化意义,看到其必然性,掌握服装色彩演变的规律,对当代服饰色彩设计带来启示意义。同民国时期相比,当代服饰色彩的社会性依旧存在,并延续之前一部分惯例,如服饰色彩不存在社会等级的区分,再如服饰色彩与社会职业具有紧密的联系,如“白领”“蓝领”等;但与民国时期不同的是,由于男女社会性别的差异愈来愈小,服饰色彩突破了性别刻板印象,这个现象将对整个社会文化带来影响,逐步从服饰领域走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图表来源:

表1、表2:作者自绘

图1:《近代中国男装实录》

图2:《The Picture Story of China》by Emily Hahn

注释:

①诸葛铠.文明的轮回·中国服饰文化的历程[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②袁仄,胡月.百年衣裳·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73-74.

③包铭新.近代中国男装实录[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11.

④ 张竞琼,翟梅宇.民国时期服装功能性设计的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04):422-426.

⑤华梅.服饰社会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03):61.

猜你喜欢

民国服饰服装
让人心碎的服装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午社“四声之争”与民国词体观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