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师院校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对比分析
2020-11-13宋文波
宋文波
《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提出,到2022年,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到2030年,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大学生处于青年期,是由学校阶段向社会阶段过度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对他们乃至于下一代的健康观念和卫生习惯的养成起重要作用。因此本文通过调查了解体育专业与其他专业学生健康素养现状,有针对性的提高大学生尤其是体育专业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为各级部门实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吉林师范大学大二学生中随机抽取共250人,其中体育专业39人,其他专业211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大量与健康素养有关的文献、书籍等,并对与本研究有关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参考2014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结合院校实际情况对问卷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
1.2.3 统计分析法
应用SPSS l8.0软件分析数据,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进行描述性统
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的差异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情况对比分析
根据调查可知: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学生民族:以汉族为主分别占89.74%和88.63%;父亲文化程度:以初中和高中高职中专为主,分别为64.10%和67.77%;母亲文化程度:
以初中和高中高职中专为主,分别为69.13%和65.41%;居住地:体育专业以农村为主(46.15%),非体育专业以城市为主(45.5%)。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2 健康素养水平对比分析
表2 调查对象健康素养水平情况
调查可知:体育专业学生健康素养具备率为51.28%,非体育专业学生健康素养具备率为37.91%,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基本知识和理念方面体育专业学生具备率为66.67%,非体育专业学生为56.87%,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方面体育专业学生具备率为52.78%,非体育专业学生具备率为29.38%,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基本技能方面体育专业学生具备率为50%,非体育专业学生具备率为42.18%,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2.3 健康教育课程与健康素养水平关系分析
表3 调查对象选修健康教育课程情况
调查可知:体育专业选修健康教育课程为71.79%,非体育专业学生选修健康教育课程的为27.96%。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学生选修健康教育课程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经过回归分析,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表4 健康教育课程与健康素养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国务院关于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指出:到2030年,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居民健康影响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地方高师院校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不仅影响自身的健康状况,而且对以后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素质也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体育专业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直接决定将来从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质量。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吉林师范大学体育专业学生的健康素养总体水平优于其他专业,尤其是在基本知识和理论(P<0.05)及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上存在差异(P<0.01),但在基本技能上不存在差异,说明体育专业学生由于选修过健康教育课程,所以对基本知识和健康行为掌握较好,但是知晓和掌握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没能真正及时的转化为基本技能,健康知识是形成健康行为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基础,大学生应该认识到健康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从个人基本情况分析发现,母亲的文化程度、生源地也是学生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由于吉林师范大学的生源以吉林省为主,其中体育专业46.15%的学生来自农村,父母亲文化程度不高、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因而农村学生在家庭接受的健康素养知识有限,根据调查可知更多的健康知识和理论应该来自大学里的健康教育课程。
因此建议地方高师院校应加强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并通过多种渠道来宣传健康素养知识和理论。并通过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认识了解健康知识的重要性及实践意义。并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实际技能。通过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的共同努力,提高生活质量,为实现“健康中国”行动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