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区域竞合之道
2020-11-12
一个时期以来,沿海和内地、南方和北方发展差距拉大,成为人们关注和热议的话题。如何逆转这种趋势,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中国经济更均衡的发展,也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主政者近年来努力的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岛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北方东部沿海城市,近年来的逆势赶超,便格外引人关注。
以中心城市为主体的区域性竞合是中国作为超大型经济体的魅力所在,也是双循环战略得以有序推进的关键。在避免过分分化的同时,对区域发展差距宜以平常心对待。一方面内循环为主体就是为了打破区域发展不平衡,另一方面正是因为区域发展不平衡有落差,彼此间才能循环开来,才能形成一定程度的良性竞争与差异互补,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
南北方差距的拉大,原因在于此前数年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新旧动能转换进行得相对顺利,而北方还在艰难的转换过程中。与沿海和南方地区相比,由于缺乏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引领,北方和内地发展的内生驱动力一段时间以来不是特别强劲。
回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过后的那段时间,东南沿海地区也曾面临外需不足转型升级乏力的困扰,身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深圳,也曾反躬自问“深圳,你被谁抛弃”。而北方和内地不少地区和城市则通过承接沿海转移的产业,和自身能源资源优势,借力中国城市化和基建高潮,大力发展钢铁水泥重化工等产业,一时风头颇劲,也纷纷喊出弯道超车的口号。
当沿海地区走上靠科技和服务业驱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而对内地的能源资源不似以往需求旺盛,且中国经济又整体面临外需格局调整,而房地产和传统基建动能不复往日辉煌的时候,内地发现自己又要面临新一轮产业调整和动能转换。
区域间竞合没有常胜将军。大家始终在互相赶超和求索的路上,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没有尽头。而你方唱罢我登场,互为支撑,相互借力,互相接力,分别承担国家不同的战略使命和功能定位,恰恰成就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增速和协调发展。
对于北方而言,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引进再选,都非一朝一夕之功。在此期间,存量需要消化,增量和新动能需要培育,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相形之下就业的涵纳能力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则阶段性相对偏弱。
由于财政实力雄厚,沿海一二线城市有能力进一步围绕诸如智慧城市、宜居城市等概念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和公共服务供给。尤其突出的是,由于享有新动能的红利,这些城市也不像内地城市对土地财政的依赖那么强,可以在住房问题上更为强势地强调公共性。
发展机遇加上住房性价比的相对合理性,将更加吸引人才特别是年轻人前往。得年轻人者得天下。随着经济高质量增长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年轻人才的集聚效应越明显,越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反过来又会吸引更多年轻人前来居住和就业,而这一点无疑会更强有力地驱动区域发展分化。
上述大背景充分表明,青岛的再度崛起之路和逆势上扬之旅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南北方差距拉大的势头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与深圳杭州等新一线城市相比,青岛对企業和人才的吸引力还不可同日而语。新兴产业的成长有着客观的周期规律,与此同时还要在城市建设人文环境等公共支出方面加大支出,既要迅速补课迎头赶上,又要量力而行可持续发展,可谓任重而道远。惟其如此,青岛逆势赶超之路才格外令人期待。
改革开放的历史证明,在中国一个城市的发展,除了自身的努力,离不开国家层面资源的注入,而这除了中央层面的战略考虑之外,还要看一个城市能否主动成长为国家战略的担当者,为国家的阶段性命题提供自身的求索和答案。
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加大开放和敢闯敢试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如何通过更优质的行政管理,更清亲的市场环境,更公平公正的法治生态,更丰沛便利的金融服务,来提升自己对国内外投资者的吸引力,从而真正挥别靠传统的土地税收让利等手段来大规模招商引资实现阶段性赶超的老路,应为青岛矢志追求的目标。
身为双循环中双节点城市和北方新旧动能转换标杆城市,青岛,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