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2020-11-12刘加夫
刘加夫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要完成好这一根本任务,关键就在于紧紧抓住并做好立德树人这一核心。“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2)司马光:《资治通鉴》第1卷,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红色文化教育是铸魂工程,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就必须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带领人民创造的代表着希望、创新、勤劳、勇敢、胜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流血牺牲等独特的红色文化,在内涵特质、历史地位、精神价值等方面,与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内涵本源上是有机统一的,是青少年人生 “拔节孕穗期”的宝贵滋养,红色文化教育也是各级各类学校进行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深入研究红色文化教育的特质和规律,提高红色文化教育质量,构建红色文化教育长效机制,将红色文化有效地融入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中。
一、红色文化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现状分析
红色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道德养分。近年来,红色文化教育愈来愈受到学术界重视,对红色文化教育的研究纷呈迭起,但对红色文化教育体系整体构建的研究尚不多见,主要散见于以下几方面:
一是红色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如有学者认为构建“红色文化”体系,就要开辟红色文化课程化路径,创建红色文化的主题课程、活动课程、特色课程形态,注重校园文化课程化的传承性、主题性、引领性、系统性、渐进性(3)赵茂森、赵明:《红色文化课程化的实践探索》,《教育科学论坛》2017年第2期。;有学者认为红色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研究是推进县域内特色学校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区域教育的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有力举措(4)汪春霞、周中亮、朱祥慧:《中小学“红色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沂南县为例》,《现代教育》2018年第2期。。二是红色文化教育实践体系。如有的学者从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的角度,提出以“知党、爱党、跟党走”为主线,通过“走、讲、进、展、行”的实践,探索构建红色文化实践教育体系(5)何兴杰等:《高校构建红色文化实践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第24期。。三是红色文化教育传承体系。有学者指出应着眼红色文化教育传承体系的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丰富内容体系,拓展传承方式,提升产业水平,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红色文化创新发展(6)张绍荣:《论红色文化教育传承体系的构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年第5期。。四是红色文化教育评价体系。有学者从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在特质指出,红色文化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在本体论意义上应实行发展性评价与科学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在评价机制上实行顾客导向与专业导向相结合的原则;在评价方式上实行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在评价标准上实行多元评价与核心评价相结合的原则(7)肖绍聪:《论红色文化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科教导刊》(上旬刊)2017年第11期。。此外,还有学者从校园红色文化体系构建及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三观教育、德育实践等体系中的作用与意义多方面进行了梳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年代创造的红色文化对现时代青少年人生观的培育具有独特的价值。
总之,国内许多学者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对构建红色文化教育体系进行了多视角、多层面探索,为红色文化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了许多有益研究成果。
二、红色文化教育体系构建的意义及原则
目前,江西、湖南、陕西、浙江、山东等红色文化资源富聚区,高度重视红色文化教育建设,充分发挥本区域内红色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红色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教育质量亟待提高。红色文化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只有深入认识其意义,把握好体系构建原则,才能有效提高红色文化教育质量。
(一)红色文化教育体系构建的意义
1.有利于红色文化教育目标的完成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红色文化教育的最终目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实现这一长远目标,就必须从娃娃抓起,用红色文化滋养青少年整个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构建红色文化教育体系,可从学科体系出发,围绕最终目标,整体把握、明确不同学段、不同成长时期分目标,并上下贯穿起来理解和把握、操作和实施、观察和评估红色文化教育最终目标的实现与完成。
2.有利于红色文化教育内容的选择
红色文化内容丰富,集物态、事件、人物和精神为一体,具有历史印证、文明传承、政治教育、经济开发等价值功能。红色文化教育体系构建,可使我们从红色文化教育功能入手审视和评判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围绕体系指标准确设计相关课程、选择学习内容,克服红色文化教育形式化、空泛化行为,以便更好贯彻立德树人的理念。
3.有利于红色文化教育评价的进行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任何一种教育,都要接受评价,红色文化教育也不例外。建立红色文化教育体系,就能根据体系构建要素采取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对教师教授红色文化的水平与能力进行有效考核,对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效果进行适时检测,以帮助学生和教师更好学习和提高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红色文化教育质量。
(二)红色文化教育体系的构建原则
红色文化教育是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党史国史、公民道德教育的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知性体验式教育,这种教育特质决定了红色文化教育体系构建的如下原则:
1.育人性与先进性相结合原则
红色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革命传统教育,它的本质属性是意识形态性。新时代,构建红色文化教育体系坚持育人性原则,对于凝魂聚气,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牢做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政治基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推动作用。先进性是指红色文化体系的构建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化的教育技术和方法, 在内容与形式上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红色文化教育体系。
2.科学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原则
科学就是规律,教育规律就是教育过程中,教育诸要素之间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现代教育的核心是科学教育,没有科学教育就没有现代教育。红色文化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根据青少年的成长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制定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红色文化是具有创新性并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的特殊育人作用,需要我们在构建红色文化教育体系时,不断根据时代发展创新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模式,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情景式教学,把重点放在学生内在品质的开发和启蒙上,促进他们人格的完善、素质的提高。
3.整体性与针对性相结合原则
整体性是指红色文化教育体系的构建应全面、立体、充分的再现和反映红色文化在学生成长各阶段、各层次和各方面的教学内容与价值要求。一个完备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既包括课内的,也包括课外的,既包括学生的知识、信念和行动,也包括教师的道德素养。针对性是指在构建红色文化体系的过程中,应针对学生不同的身心发展阶段及年龄特征,以及学校存在的差异性,对特定的红色文化教育指标进行调整与重构。红色文化作为客观存在的独特文化形态,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对红色文化有不同的认同或接纳方式,要提高教育传承实效,就必须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针对性。
4.稳定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原则
稳定性是指红色文化教育体系应该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以便衡量、评价一定时期内红色文化教育对学校发展、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产生的影响。同时,红色文化教育体系构建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我们要深入挖掘其它课程中隐含的红色文化资源,广泛吸取学科间、学校间、地区间的红色文化教育经验,通过不断地交流、改进和完善,与时俱进推进红色文化教育体系建设。
三、红色文化教育体系的构建
基于立德树人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的构建,应全面地、立体地、充分地再现和反映红色文化的教育教学价值。“立德树人作为一种复杂的、系统的教育实践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环境、教育方式方法等要素构成,彼此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且每一种要素本身有其形成、变化的规律与特征。只有把握好各个要素的具体规律及其之间的规律,才能建构合理、有效的立德树人教育系统。”(8)吴康宁:《立德树人与培育良好社会风尚》,《光明日报》2015年7月24日。我们应从培养目标的制定、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评价等方面探索建立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教育新体系。具体分析,红色文化教育体系主要由课程体系与评价体系两大部分构成。
(一)红色文化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课程和课堂是实施红色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和渠道,我们要把红色文化特点与教育自身的规律结合起来,构建结构新颖合理、模式科学创新、特色鲜明丰富的红色文化课程体系。当前,学界对课程的概念从课程形态、课程任务、课程性质、课程功能等方面形成了多类划分。红色文化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树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红色文化教育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必须从课程任务划分的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三大部分出发,构建红色文化教育课程体系(见图1)。
图1 红色文化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1.建设红色文化基础性课程
红色文化基础性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终生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共同基础。它既是一门显性课程,又是一门隐性课程。
编制红色文化教育系列教材。教材是课程的核心,教材决定了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学生学习红色文化主要阵地是课堂,课堂的主要内容是教材,一套好的红色文化教材是学好红色文化的前提。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组织红色文化专家、学者和教师收集、整理和挖掘红色文化资源,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成长特点和需求,大中小学一体化设计红色文化教育系列教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既要突出各学段教学重点,又要做到承上启下。小学以红色故事为主,初中以红色事件为主,高中以红色人物为主,大学以红色精神为主。力求把红色文化中蕴藏的鲜活育人资源转化为适合各个学段特点的课程体系,使红色基因厚植于学生脑海与内心,扣好人生一颗颗重要的扣子。
打造校园红色文化环境。“环境是一种物化文化, 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和有机载体,能够启迪师生的历史记忆,促进价值认同,历练精神气质。”(9)赵茂森、赵明:《红色文化课程化的实践探索》,《教育科学论坛》2017年第2期。打造校园红色文化环境就是要在校园里利用教室、操场、走廊、橱窗、板报、显示屏、标语等有形物体上,设置添加各种具有革命传统色彩的格言警句、人物雕像,营造优美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让广大师生在日常生活中处在一个充满红色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中,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红色文化的熏陶,无形中接受了红色教育,唤起心中强烈的价值共鸣,增强对历史、国家及民族的使命感、责任感,激发顽强拼搏、自信自强、奋发有为的精气神。
2.建设红色文化拓展类课程
红色文化拓展性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选择能力,开发和培育学生的潜能和特长,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是对红色文化基础性课程的延伸、补充、拓展和整合。
对红色文化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红色文化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必须在教材使用过程中,通过对教材内容的二次开发和优化整合的途径,依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使教材内容服务于课堂教学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10)孙金花:《英语新教材“二次开发”的调查和分析——以北师大版英语新教材在洛阳市使用情况为例》,《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11月。。教师在对红色文化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时,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情景,运用拓展、删减、整合、创编等方法深刻挖掘教材背后的红色基因,开发的素材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要和现实生活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联想、情感碰撞。
开展多层次的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多层次的主题活动,是红色文化的鲜明育人特色。要广泛开展唱红色歌曲、听红色故事、读红色经典等活动;适度开展红色历史知识竞答、红色历史事件讨论,使学生加深对党史国史的了解;举办专题讲座和参观展览,社团活动以及主题班会等;构建校园红色文化宣传平台,开辟校园红色文化专栏、专题、网页。应充分利用红色景点、纪念馆等建立研学基地,进行“情浸式”主题实践教学。内容丰富、材料详实的物质红色文化是生动的现场课堂,要根据不同教育对象和任务来确定、计划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以满足各个年龄段学生的需求和体验。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让活动充满活力与创新,切实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统筹红色文化课与其它课程的相互配合。红色文化课与中小学“品德学科”、高校“思政课程”同属于德育课程,目的都是为了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因此它们的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学习方法是可以同向同行、相通相融的。同时,红色文化融合了各学科赋予人的素质发展的综合要求,它的丰富育人资源蕴含分布在各个学科中,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整合性。其它学科的老师要充分认识到红色文化教育不仅仅只是班主任和主课老师的责任和任务,应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改变原有的课程观、教材观和教学观,利用已有的或可以创造的一切教学资源(包括学生与教师本身)对所教的本专业课程与红色文化课进行整合,使红色文化教育渗透到整个教学与学习过程中, 让学生在接受知识同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建设红色文化探究类课程
红色文化探究类课程是指学生与教师,把在学习与教授红色文化时碰到的问题,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进行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是一种提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形式。
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学、大学可在高中生、大学生中开设红色文化研究性学习活动,组建红色文化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定研究性学习课题方案,并在指导教师带领下按序时进度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红色文化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条件敞开探究的思路、明确探究的目标,与学生一起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做到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增强自身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教师专题性研究。教师专题性研究是指教师对学生在学习红色文化知识时发现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或课题,以及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地专题性研究与探索,以加强自己的理论素养和解决学生的困惑。在红色文化专题性研究活动中,教师应围绕研究的课题进行课堂教学开展研究活动、自主学习理论进行教育反思。学校应组织红色文化研究专家与教师围绕专题进行座谈讨论、反思总结。通过专题性研究活动,教师与学生可同时增强创新精神与探究能力,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在红色文化教育课程中,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为探究型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探究型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增加学习红色文化的兴趣和内驱力。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红色文化教育课程体系。
(二)红色文化教育评价体系构建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科学的评价为课程实施保驾护航,人类所制定的一切教育法律、法规都是为了教育活动的良性循环需要,同样构建红色文化教育评价体系也是为了红色文化教育的良性循环,以更好贯彻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红色文化教育评价的主体是受教育者(学生)与教育者(教师),本文红色文化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也主要围绕这二者进行(见图2 )。
图2 红色文化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1.对学生的评价
目前,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有两种形式,终结性评价(关于学习的评价)与形成性评价(促进学习的评价)。终结性评价主要是国家、以及各省、市、县、校组织的统一考试,主要是评判学生是否达到了国家的课程标准,检验学生学习进展情况。形成性评价主要是教师评价和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教师评价主要是围绕学习计划中的标准,考查学生每个学习阶段的学习情况,从而确保其不偏离学习计划。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则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发生在教学实践的任何环节和教育情景的任何时候,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教师评价和学生的自评与互评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相对而言,人性化色彩较浓。红色文化教育知性体验式的教育特质决定了它的评价为形成性评价,因此,我们把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分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三种形式。
教师评价。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对学生的评价要针对性强,语言要简要、具体,突出人文性和鼓励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具体内容为红色文化知识方面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红色文化知识方面包括红色事件、红色人物、红色地址、红色精神的了解与掌握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包括学习态度和兴趣,高尚情感的培养、良好素质的形成及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孕育等。评价可采取提问、交谈、评比、表格、学习过程中的情况记录,个人成长档案袋以及各种形式的问卷、作业、书面考核等。通过教师评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积极性,巩固红色文化课程实施的成果。
学生自评。学生自评是学生通过自我反思的方式,给自己学习红色文化取得的成绩作一个客观的结论。在学生自评过程中,老师要进行科学的指导,“明确告知学生评价学习效果的标准,最好有具体的范例做支撑;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学习目标以及完成既定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意义;鼓励学生善于记住学习目标,并根据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11)吴书芳:《英国基础教育学生分级评价体系的特色与启示》,《教学与管理》2019年第3期。;学生可根据学习笔记、成长手册、红色文化知识掌握程度、良好素质的形成等内容来给予自己一个客观评价。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可培养善于自我检查、自我调节的良好的习惯,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自主发展的动力。
生生互评。生生互评是同学之间对学习红色文化的相互评价。由于红色文化育人的特殊性,在红色文化教育中存在大量体验式、情景式的实践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培养学生互助有爱、团结拼搏的品格与精神,需要团体协作才能进行,这就使同学之间出现了许多合作交流互相了解的机会,为生生互评提供了很好条件。生生互评由于同学之间的年龄与学识相仿,评价双方都会比较客观,评价建议也容易被接受。“教师同时通过同学之间的互评来促进自评,让学生能够通过别人的眼睛更客观地了解自己;要对学生在学习团体中的表现给予指导,让学生学会在互评过程中合作学习,如相互展示、相互倾听、小组讨论、对他人学习肯定的同时又能够给予中肯的批评等。”(12)吴书芳:《英国基础教育学生分级评价体系的特色与启示》,《教学与管理》2019年第3期。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体现了红色文化教学的人文性,锻炼了同学们的能力。
2.对教师的评价
上好红色文化课,关键在教师。“有效地构建符合教育本位、深入师心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至关重要。要对教师的工作状态及未来可预估的价值作出接地气的绩效评价体系。”(13)林喦:《教师绩效评价当体现教育本位》,《中国教育报》2019年4月3日。只有对教师进行精准式的评价与考核,才能提高教师的红色文化的知识素养和课程素养,提高红色文化教育的质量。对教师的评价一般主要分为学校评价与学生评价两种形式。
学校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要重视教师角色的定位,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评价标准的制定要具有层次性和科学性。首先,应评价教师是否热爱教育事业,尽职尽责,用心奉献,出色地完成了学校安排的红色文化课的工作量和工作任务;其次,要通过查看教案、备课笔记、教学资料评价教师是否精心备课;再次,要通过开展红色文化课程专项听、评课以及教学技能评比活动评价教师红色课程的实施情况;复次,要根据学生学习红色文化课的兴趣和主动性的提高,来评价教师是否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给予学生灵活性及多样性的教育引导;最后,学校要做好教师的教学工作经验总结,制作、收集课程实施中的各种优秀案例,作为今后提高红色文化课程质量的重要素材。
学生评价。学生是红色文化教育的主体,红色文化教育课程的优劣,最终体现在学生的感受。因此,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应成为教师评价中的重要一环。学生应从教师的授课方式、教学态度、语言表述、知识渊博、课堂气氛、为人师表等方面进行评价,主要评价教师治学是否严谨、教学是否认真负责、语言是否生动、是否平易近人、条理是否清晰、举例是否充分恰当、课堂气氛是否活泼热烈、行为是否以身作则、理论是否联系生活实际等,通过评价促进教师在红色文化教育中努力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用心灵塑造心灵、用人格引领人格、用尊严培养尊严。
在红色文化教育中,对学生与教师的学与教作出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评价,能够使学校与教师不断调整完善教学计划和阶段性培养目标,使学生学习不断进步、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
综上,红色文化教育体系主要由课程体系与评价体系两大部分构成:课程体系由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三部分组成,三部分下面又分别包含了若干子项目;评价体系由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两部分组成。两部分下面又分别包含了若干子项目(见图3)。
图3 红色文化教育体系的构建
红色文化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精心选择红色文化教育内容,科学设计红色文化教育课程,总结探索红色文化教育实施中的经验与不足,不断推进结构科学合理、目标衔接明确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的建设发展,使红色文化育人更加有力、有为、有效,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使我们的红色江山永不变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