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相关研究

2020-11-12张索曦周铁民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6期
关键词:家庭成员独生子女适应性

张索曦,周铁民

(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 110000)

1 问题提出

每个人都需要在社会中与其他个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促进自己心理健康的发展。人际关系的良好与否是预测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以往研究发现,依恋类型为安全型的个体会比依恋类型为不安全型的个体可以建立更为优质的亲密关系。因此研究如何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对个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有着较大的实际参考意义[1]。个体的获得的精神与物质的支持大部分来自家庭。家庭和个体的身心发展紧密相连。许多心理学研究证明,在原生家庭中获得的生活经验和习得的行为规则对个体以后产生深远影响[2]。

家庭亲密度是指家庭类型和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具体变量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距离、家庭成员的共处时间空间,还有家庭成员在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一致性以及家庭的决策方式等。家庭适应性是指家庭体系随着环境、 家庭发展等因素的改变而积极变化的能力[2]。

成人依恋是个体以早期对依恋的记忆和评价为基础,与重要同伴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持久的情感联结,来满足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的安全感的需要。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该研究对大学生的家庭亲密度、 适应性与成人依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讨论,期望从家庭亲密度、适应性的角度对个体成年之后建立良好的依恋类型提出建议[4]。

2.2 研究方法

在内蒙古某高校随机发放问卷共600 份,回收得到有效问卷共547 份,问卷回答有效率为91.0%。其中独生子女为349 人,非独生子女为198 人。男生为306 人,女生为241 人。

2.3 研究工具

该问卷是由费立鹏等人对Olson 等人在1982年编制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进行对此修订而成的。全文共有30 个项目。家庭亲密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家庭适应性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3,信度较好;亲密度的效标关联效度为0.68,家庭适应性的效标关联效度为0.54。

《修订版成人依恋量表》 由吴薇莉在2003年根据Collins 和Read 编制的《成人依恋量表》进行修订的。该量表一共包含18 道题目,采用五级评分法。亲近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18 7,依赖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20 2,焦虑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4。

2.4 统计方法

利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使用描述性统计、Pearson 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成人依恋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大学生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和成人依恋类型的描述统计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可知,大学生家庭亲密度的平均值为73.411,标准差为11.500,大学生家庭适应性的平均值为47.755,标准差为7.540。

在该次研究中安全型成人依恋占总体人数的42.6%,先占型成人依恋占总体人数的37.3%,拒绝型成人依恋共有总体人数的3.3%,恐惧型成人依恋占总体人数的16.8%[5-7]。

3.2 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在人口学变量的差异性统计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家庭亲密度上无显著差异,在家庭适应性上非独生子女得分明显高于独生子女。家庭亲密度和家庭适应性上性别差异不显著。见表1。

3.3 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成人依恋的关系分析

家庭亲密度与先占型依恋、拒绝型依恋、恐惧型依恋均有相关关系(P<0.01, P<0.05)。家庭适应性与安全型依恋、先占型依恋、恐惧型依恋均有相关关系(P<0.01, P<0.05)。见表2。

3.4 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成人依恋的回归分析

根据相关分析的结果,以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为自变量,以成人依恋类型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可以预测成人依恋类型。其中家庭亲密度可以解释恐惧型依恋的变异的16.1%; 家庭适应性可以解释恐惧型依恋变异的7.0%。见表3。

表3 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大学生家庭亲密度、适应性描述统计分析

家庭亲密度平均得分较高而家庭适应性平均得分较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进步,沟通变得更加容易与方便。沟通是影响家庭亲密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沟通质量的提升使得家庭成员之间亲密关系更加紧密。家庭成员之间良好的沟通可以提升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在我国,父母习惯于参与到孩子成年前和成年后的每一个细节中去,孩子对于生活有较少的控制性与独立性,间接的造成了个体以及家庭的适应性较差。在家庭出现问题时,多数孩子是不知情,不能为解决家庭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多数由长辈直接解决。也是使得家庭适应性较弱的原因之一[8-10]。

4.2 成人依恋类型的描述统计分析

依恋类型为安全型与先占型个体在本次研究中占较大比例,安全型依恋总体人数上占大多数,说明大多数的大学生的依恋类型大多数为安全型。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在人际交往关系中可以得到舒适感,认为人际交往关系是有价值的。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都持有积极的看法和观点。先占型依恋属于不安全型依恋,该类型个体在与他人建立的亲密关系中会过度依赖他人也会体验到较多的焦虑,而且该类型个体更为情绪化。成人依恋被普遍认为是依恋在成年后的延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影响依恋的最主要因素。现在的大学生的父母多为“60 后”“70 后”,在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中的事物习惯性大包大揽,使得孩子过于依赖父母。这种依赖性可能会延续到个体成年后。在于他人建立的亲密关系中缺乏自主性,过度依赖他人。

4.3 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在人口学变量的差异性统计分析

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在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与何新展等人的研究结果相同。在当今社会提倡个体“双性化”发展,即女生学习一些在传统文化中属于男生的性别角色标签如勇敢、坚韧等;而男生则需要向女生学习一些细心、体贴等优秀特质。现在在家庭中很少有父母会坚持“重男轻女” 的旧观念,不同性别的孩子在家庭中受到关注的多少并不会有差异。所以这可能是在此次研究中在两个研究维度上均不存在性别差异的原因。

家庭亲密度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上无显著性差异。此次结果与李文华[11]等人的研究结果相同。家庭亲密度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独生子女虽然没有兄弟姐妹陪伴长大,但是可以获得更多地来自父母的关爱,相对于非独生的孩子来说,独生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情感联系要紧密得多。在非独生女家庭中,孩子与父母的情感亲密程度可能不如独生子女家庭,但是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联结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点。家庭适应性在是否为独生子女维度有显著差异。此次结果与殷宏婧[12]的研究结果相同,非独生子女的家庭适应性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的家庭适应性。家庭适应性是家庭体系随家庭处境和家庭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而相应改变的能力。非独生子女家庭的成员较多,遇到阶段性问题时解决和改变都比较容易。在遇到问题时,非独生子女家庭可以采取来自多方面的、 多角度的家庭成员的建议更好地应对问题。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家庭问题出现时,大多数孩子的观点得不到重视,可能会出现不愿意配合改变的行为,导致家庭适应性较差[13]。

4.4 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成人依恋关系的分析

家庭亲密度与恐惧型依恋有显著负相关。即家庭亲密度越低,个体出现恐惧型依恋的可能性越大。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可知家庭亲密度可以解释恐惧型依恋的变异的16.1%。家庭亲密度可以预测恐惧型依恋。恐惧型依恋个体表现对分离、抛弃的高度焦虑和对亲密的高度回避。家庭亲密度低的家庭中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关系较差,依恋类型的安全与否是有个体与抚育者之间互动的质量决定的。如果个体与家庭成员之间不能建立较为优质的亲密互动,会使个体缺乏安全感、 对于周边的环境具有恐惧感不信任感,这种不安全感、恐惧感和不信任感可能会延续到个体成年以后与外界进行交流的过程中。

家庭适应性与恐惧型依恋呈显著负相关,即家庭适应性越差,个体出现恐惧型依恋的可能性越大。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家庭是适应性可以解释恐惧型依恋变异的7.0%。家庭适应性是家庭体系随家庭处境和家庭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而相应改变的能力。缺乏家庭适应性的家庭无法为孩子提供稳定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长期处于紧张家庭氛围中的个体会感受到更多焦虑。这种高度焦虑延续到成年后会使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尽量避免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以免被抛弃[14]。

综上所述,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可以有效预测成人依恋类型,所以建立健康的依恋类型,家庭成员应尽力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增加家庭亲密度,提高家庭适应性。在家庭亲密度方面,日常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频率。父母子女之间相互理解。出现问题及时沟通,父母不做专制型父母,耐心听取儿女意见,家庭成员之间建立良好有效的沟通方式,家庭成员之间勤沟通,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在家庭适应性这个问题上,建议父母多与孩子进行沟通,重视孩子对于家庭问题解决的建议和看法。多方面听取家庭成员的看法和建议。采取多种办法应对家庭问题。让每个家庭成员积极参与到家庭问题解决中,为家庭做出贡献,提高家庭在遇到问题时的适应性。

猜你喜欢

家庭成员独生子女适应性
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卷评析及备考建议
身体传送带
家庭成员的排序 决定孩子的格局
舵叶选型及适应性参数优化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政协委员提议独生子女带薪休假照顾父母
幸福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