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博强 熟能生巧 巧能生金

2020-11-12

中国工人 2020年10期
关键词:首钢冰场产业工人

人物点击 首钢园运动中心制冰师

奖章故事 首钢担当之星奖章

作为新时代产业工人,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同国家发展、国家大事之间的紧密联系。

2019年2月,41岁的刘博强收获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枚劳动奖章。奖章上“首钢担当之星”6个烫金大字,是对他日以继夜努力学习制冰的嘉奖。

其实,这时的刘博强刚刚学习制冰只有半年多的时间。

2018年,首钢厂区大搬迁,转型冬奥园区,继续留在老厂区的刘博强成为保障冬奥场馆的得力干将。

从轧钢工到制冰师,半路转行的刘博强经历了火到冰的极速蜕变。剧烈转变中的催化剂,则是日复一日在冰场上洒下的辛劳汗水。

为了形成制冰的“肌肉记忆”,刘博强背着20多公斤的“打点”(制作冰点)壶,一次次重复同一动作。经过成千上万次的训练,他的右胳膊竟比左胳膊粗了整整一圈。

刘博强是转岗分流后资历尚浅的新学徒,又是转型成功的工人代表。作为“首钢之星”代表,他动情地表达了自己激动的心情:“作为新时代产业工人,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我从未如此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同国家发展、国家大事之间有着这样紧密的联系。”

随着冬奥会进入北京时间,制冰不期然地打开了刘博强的新世界,让他清楚地认识到,劳动确实能改变命运。

当初,很多同事和刘博强一起报名学习制冰,但最终只有他一人坚持下来,等到了向国际一流制冰师吉米学习的机会。

从没上过冰的刘博强,如今也可以近距离观看运动员在冰面上优美的滑行,也能和世界瞩目的赛事产生关联了。这使他更加坚信:孰能生巧,巧能生金。

现在的刘博强已经能在45秒内将冰面打磨平整,能用不连贯的英语短句和外国制冰师简单交流,他已然成为首钢冬奥训练场馆的一张亮眼名片。

刘博强说:“除了制冰外,我还要增强其他业务能力。”听到冰场每天消耗电费高达1万多元,他便开始想着如何才能降低能耗;看到运动员的冰刀只能通过进口设备打磨,他便开始考量钻头形状和磨削角度。

疫情期间冰场全封闭,刘博强除了日常制冰,也开始学习维护和保养制冰机器,甚至还参与并排除了一次制冷管路出现故障的突发情况。

劳动带给了刘博强自信,也让他深刻体会到了首钢“敢为人先”精神的内涵。

目前,全世界的顶级制冰师不超过20人,且没有一个中国人。刘博强说,自己当下最大的梦想,就是加倍努力、全力以赴,以中国制冰大工匠的姿态,出现在2022年的冬奥会现场。

猜你喜欢

首钢冰场产业工人
产业工人讨薪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滑冰,冬季走向四季
关于新时代产业工人人才培训的思考
CBA第三阶段最强队!7胜1负的首钢回来了!雅尼斯功不可没
【首钢】“老首钢”遇见“冬奥梦”
习近平给在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的回信
冰场上的“奇幻冬天”
千万不要滑野冰!
什刹海冰场的味道变了
李玉赋在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专题研讨班上强调 在新时代新起点上乘势而进谱写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