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老兵李新奶奶
2020-11-12山东省泰山双语学校2017级二班张宝仪
□ 山东省泰山双语学校2017级二班 张宝仪
现定居山东省泰安市的泰安交运集团离休老人李新,是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人,与军队的缘分始于1949年。那年8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湖南长沙,长沙和平解放。同年9月,18岁的李新考入中南军政大学湖南分校,正式入伍;毕业后转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通信学校学习;1951年3月毕业后,进入解放军45军军直电台连。1952年5月,她随部队赴朝鲜战场,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54军通信科先后任报务员、无线电特业教员、台长等职。
李新回忆起当年进入朝鲜时的场景,内心非常激动:“1952年5月3日,我们跨过鸭绿江,到达刚被轰炸过的朝鲜新义州,眼前一片火海。特别残忍的是,我看到孩子抱着被炸死的母亲在那里哭喊。”眼前的场景让第一次看到战场的李新流下了眼泪,也激发了她的斗志。
李新回忆说,到新义州后按原计划部队要坐火车直达目的地,但5月5日晚上接到通知,火车枢纽有美军,无法乘坐火车,要改从新高山行军。晚饭后,李新与战友一起在夜色中急行军。“那时接到命令是不能有光,也不能大声说话。夜里爬山,什么也看不到。但上级要求我们电台连在出发前做好通信联络,也要在大部队到达前赶到终点进行联络。”她说,有一次遇到敌机轰炸,但电台连有发报任务,只好边跑边想方设法找隐蔽的地方发报。
“1953年7月13日到27日,我们进行了金城反击战。”提起金城战役,李新显得非常激动。那是她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战役,当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当时,李新不仅要负责收发电报,还要担任教员,为抽调的战士进行无线电极速培训。因敌军轰炸机经常出现,为了能在避免伤亡的同时做好培训,李新选择了白天在坑道里为战士们上课。“那时候急需通信人才,我就白天在坑道里给他们讲无线电知识,讲如何收发电报,晚上再回电台值班,昼夜不歇。当时器材短缺,运输也跟不上,抄写电报用的铅笔只剩下一点了,我们就把铅笔头插在苇秆里继续使用。”14天里,李新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由于要赶时间保障信息的通畅,缺少睡眠的李新经常会头晕,但一想到这是祖国和人民交给她的任务,就立马劲头十足,没了睡意。
1953年7月27日晚战斗结束后,连续坚持了14天的李新放松下来。由于疲劳加上头晕,她顾不上吃饭,倒头就睡,也不知道睡了多久才醒来。李新在金城战役中荣立个人三等功,1954年获朝鲜颁发的“国际功臣”奖章1枚。在朝鲜期间,她还多次在部队不同的大会上受到嘉奖。
李新说:“为了让我们的运输跟不上,美军经常在路上扔铁蒺藜,等我们的汽车轮胎被扎破、无法行驶后再用飞机轰炸,因此运输车都是晚上运输。一路上每50米或100米都有人站岗,一旦发现铁蒺藜就打枪提醒负责运输的人,在敌机到来前躲避。”战场条件艰苦,志愿军战士冬天吃树上的冰凌解渴,夏天直接捧起水沟里的水就喝。行军时遇到桥梁被炸毁,为了尽快赶往目的地,不论冬夏,都是趟水过河。就是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志愿军打了一场又一场胜仗。
李新虽是报务员,但也曾多次遇险。有一次她正在收发电报,一架F-86轰炸机在上空盘旋,来回几次后,突然扔下8个炸弹!李新和摇电员所在的房子开始坍塌,当土快埋到膝盖时,她们才抱着电台和发电机冲了出来。
对李新来说,战场上的场景,每一幕都不能忘记。有一件至今让她非常难过的事,就是一位通信员的牺牲。因为战场上译电员和发报员是分开的,经常需要通信员送电报。有一次李新手下的一位通信员给译电员送去了电报,却再也没有回来。过了一段时间,朝鲜老百姓在一个炸弹坑旁挖出了那位牺牲的通信员。当时,李新心痛地哭出了声。
李新家中除了军功章和老照片,还有她在战场上用过的茶缸和从战场上带回来的一些物品。李新说,带回这些物品既是留作纪念,也是为了警醒后人。
“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过去好多同志流血牺牲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我把我的茶缸放在桌上,不仅我自己要牢记,而且教育后代要时刻爱祖国、爱人民、爱我们的新生活!”李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