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对肺癌微创胸腔手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2020-11-11马俊玲
马俊玲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天津 300192)
微创胸腔镜是当前临床治疗肺癌患者的常用方法,且临床治疗效果较好,但该术式在治疗过程中仍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创伤。随着临床相关治疗工作的不断开展,为了提高治疗质量,对于胸腔镜手术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研究也在不断提升[1]。临床护理路径在围手术期中应用的效果较好,在实际护理过程中将心理学、营养学以及临床医学进行充分结合,根据患者的手术情况和身心情况制定一个规范性的护理流程[2]。本研究旨在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肺癌微创胸腔手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肺癌患者,均于入院后行微创胸腔手术治疗,按照围手术期不同护理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33~76岁,平均(50.41±6.53)岁;病程5个月至2年,平均(1.87±0.16)年。观察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34~77岁,平均(50.74±6.65)岁;病程4个月至2年,平均(1.93±0.78)年。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依照护理管理要求以及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护理干预。
观察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1)组建临床护理路径小组:组织小组内所有成员共同参与护理管理培训,培训完成之后需进行相应的考核,针对考核不合格的护理人员需再次加强护理培训,由小组组长为整个小组内成员的工作进行考核,直至考核合格。(2)细化临床护理路径图:根据肺癌相关文献以及手术情况明确患者手术护理路径方案,通过医护协同的方式细化护理路径图,在入院第1天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按照手术要求完成各项检查,向其介绍治疗中的相关要求以及各责任管理人,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生理情况,根据调查结果为其制定适合的护理方案;在入院第2天需对患者进行细化的健康教育、呼吸道管理、心理护理以及营养护理;在手术当天嘱患者配合手术室护理人员开展各项护理干预措施,完善术中护理干预;在术后1~3 d加强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根据患者的术后康复情况指导其进行腹式呼吸、床上活动以及咳嗽等练习,同时做好术后引流管理;在术后4~6 d为患者做好营养干预和活动护理,确保患者术后康复质量得以提升。(3)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加强对护理工作人员的临床护理路径培训以及护理管理,提升护理人员责任意识,要求其严格按照临床护理路径开展护理干预措施,定时对护理人员护理工作情况进行抽查,根据抽查结果对护理干预方案进行调整。
1.3 临床评价
(1)记录两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拔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2)统计两组术后肺不张、肺部感染、低氧综合征以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情况。(3)采用生命质量量表评估两组的生命质量,内容包括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生理功能及生理职能4项目,得分与生命质量成正比[3]。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各项手术指标比较
对照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拔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各项手术指标比较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2.3 两组护理后的生命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的生命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后的生命质量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肺癌是临床高发的恶性肿瘤,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及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其发病率也越来越高。胸腔镜是临床治疗该疾病患者的常用方式,能够显著提升治疗效果,但患者由于对手术方式的不了解仍存在一定的担忧情绪,往往需通过护理措施进行干预,以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4-5]。
临床护理路径在肺癌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与常规护理相比有非常显著的优势,其将护理干预工作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并通过时间轴对护理工作流程进行划分,可促进治疗效果的改善及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拔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生命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临床护理路径能够缩短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能缓解患者术后的不适感受,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进而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
综上所述,在肺癌患者实施微创胸腔镜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于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的提升以及生命质量的改善均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