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孔法微型腹腔镜内环口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效果分析

2020-11-11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21期
关键词:内环疝气单孔

易 晟

湖南省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423000

小儿腹股沟疝气作为临床儿科常见的外科疾病,其发病率近年来有所上升,这主要是由于小儿在胚胎时期时,其腹股沟具有一个特殊的“腹膜鞘状突”结构,能够使睾丸正常下降至阴囊或促进子宫圆韧带的固定。但受各种外在或内在因素影响,导致个别婴儿的该结构在出生并未完全关闭,因此使得腹腔内的毗邻脏器,如小肠、网膜、卵巢以及输卵管等结构被挤入到间隙中并因此而形成疝气,且多以斜疝为主[1]。手术治疗是小儿腹股沟疝气的主要治疗方案,随着微创手术的进一步发展,腹腔镜技术逐渐取代了传统开腹手术并获得不断地创新和改进[2]。本院在常规双孔腹腔镜的基础上,于2017年引进了单孔法微型腹腔镜内环口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1月—2019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7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6个月~10岁;(2)均为诊断明确的腹股沟斜疝;(3)均符合手术指征;(4)患儿家属均知情本研究并签署书面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肝肺肾重要器官器质性病变者;(2)腹部手术史者;(3)手术禁忌证;(4)拒绝本研究中。利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2例,平均年龄(6.52±4.21)岁,术前诊断腹股沟斜疝右侧18例,左侧12例,双侧5例;观察组中男25例,女10例,平均年龄(6.61±4.34)岁,术前诊断腹股沟斜疝右侧20例,左侧11例,双侧4例;两组患儿临床一般资料中的性别、年龄以及斜疝发生部位等资料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儿均进行统一的术前宣教、术前常规准备并均实施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对照组:取头低足高位(15°),先于脐左侧行3cm切口并通过气腹针建立气腹(6~8mmHg)(1mmHg=0.133kPa)再穿刺Trocar并置入3mm腹腔镜;再于脐右侧行3cm切口并置入3mm腹腔镜无损伤抓钳。利用腹腔镜进行内环口检查并确认侧有无有隐性疝。于内环口体表投影处行2mm切口,将腹膜利用抓钳提起并在内环口腹膜外将疝气针进行穿刺并沿内环口外侧潜行0.5圈再穿出腹膜(其中疝气针附带2-0丝线),确保丝线线头在腹腔内即可退出疝气针;再于内环口内侧重复上述操作但需要确保丝线线头带出体外。按压阴囊使气体挤入腹腔后,对疝囊采用双股结扎并将线头埋于皮下。退出所有穿刺设备后,对切口进行消毒并黏合皮肤,最后用纱布敷贴进行覆盖,术毕。观察组:操作方法同对照组,但除去于脐右侧行3cm切口并置入3mm腹腔镜无损伤抓钳这一步骤。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儿的手术一般情况,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所有患儿进行6个月随访以了解疝复发情况。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手术一般情况的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缩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儿住院时间之间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手术一般情况的比较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的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4,P=0.314>0.05);两组患儿均获得随访6个月,且均未发生疝复发,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比较[n(%)]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疝气一旦发生后会导致患儿消化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影响,并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下腹部坠胀、胀气、腹痛和便秘等,同时还会造成患儿吸收营养能力降低,功能差、易疲劳和体质下降等症状。尤其是股沟部解剖位置较为特殊,靠近泌尿生殖系统,因此一旦发生疝气后,会造成泌尿生殖系统器官的发育异常;而且有研究指出由于腹股沟疝会形成疝囊,而嵌顿的肠管或大网膜在疝囊内会出现损伤而导致炎症出现,从而形成肿胀而无法回纳,因此大多数腹股沟疝患者都会出现腹部剧痛以及肠梗阻、肠管坏死等症状[3]。故小儿腹股沟疝气一旦确诊需要及时治疗,虽然手法复位也是临床治疗小儿腹股沟疝气的方法之一,但研究指出该方法条件较为苛刻,实际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传统开腹手术禁忌证较多,且因术中出血多、对邻近器官刺激大、患儿恢复慢而逐渐摒弃[4]。

腹腔镜技术的出现使得腹股沟斜疝的治疗进入了微创时代,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常规双孔腹腔镜相比,采用单孔微型腹腔镜的观察组患儿虽然在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以及随访结果等项目均未见统计学差异,这一方面说明腹腔镜技术有利于患儿恢复以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另一方面说明单孔法同样具有较高的安全性[5]。夏志生等[6]在研究中将8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随机分为开放式疝囊高位结扎的传统开放组和经脐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的腹腔镜组,各40例。结果显示,与传统开放组相比,腹腔镜组患儿的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降低(7.5% VS 22.5%),术后随访1年结果显示疝复发率也明显降低(0% VS 7.5%)。而本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患儿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也充分证实了单孔法的优势所在。

总之,单孔法微型腹腔镜内环口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的优势,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猜你喜欢

内环疝气单孔
疝气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正确治疗
高频电刀对疝气手术切口愈合影响的效果观察
疝手术后注意事项
宝宝得了疝气怎么办?
单孔腹腔镜治疗儿童巨大腹股沟斜疝
经脐两孔法腹腔镜腹股沟疝内环高位结扎加脐外侧襞加强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附108例报告)
单孔腹腔镜手术后脐窝创面的简单缝合术
经脐微型腹腔镜内环高位结扎术联合包皮环套术的临床应用
单孔腹腔镜手术切除左位胆囊1例报告
经脐单孔腹腔镜在普外手术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