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D打印技术在腰椎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中的应用*

2020-11-11林海滨陈宣煌高小强蔡涵华吴长福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21期
关键词:摘除术椎间腰椎间盘

郑 锋 林海滨 陈宣煌 高小强 蔡涵华 吴长福

莆田学院附属医院骨科,福建省莆田市 351100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骨科常见疾病,主要是指患者腰椎间盘各部分发生退行性变化,加上外力作用后椎间盘纤维环被破坏,从而使髓核组织从破裂位置突出,造成周边脊神经根受到压迫,因此临床症状表现为腰部疼痛、下肢麻木等,直接影响日常生活能力。临床保守治疗无效者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近年来尤其是腰椎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较为常见,能够有效改善病情,消除相关症状,术后能快速康复,提高生活质量[1]。但有报道显示[2],手术成功的关键与手术入路、穿刺点具有密切相关性,如何选择成为临床研究重点。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完善,3D打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3D打印属于快速成型技术,在数字模型文件上进行改进,选择可粘合材料利用逐层打印方式创建三维物体,为后续手术操作提供参考依据。临床上相关报道较少,我院对此展开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纳入的230例腰椎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患者,遵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110例,其中男58例,女52例,年龄24~75岁,平均年龄(54.26±1.34)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7.15±1.03)年;对照组120例,其中男63例,女57例,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54.90±1.22)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7.36±1.14)年。两组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资料完整,中途未退出研究者;(2)患者及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目的,并自愿加入本次研究中;(3)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3],并在我院接受腰椎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排除标准:(1)不符合手术指征者;(2)研究前经检查显示器官功能异常、腰椎不稳、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或者肝肾疾病者;(3)存在精神方面疾病、文盲或者沟通障碍者。

1.2 方法 实验组:采取3D打印技术,术前将患者腰椎三维重建输出数据导出,利用快速成型机前处理软件,选择激光RP快速成型机将患者腰椎间盘突出模型创建成1∶1的3D模型。通过术前电脑上Mimics软件数字化设计虚拟手术过程,在3D打印模型全面分析患者腰椎解剖及椎间盘突出等具体情况,并在术区给予划线标记穿刺点,利用铅笔模仿椎间孔镜工作套管,在模型上实施预手术,确定椎间孔入路的穿刺点及工作通道的倾斜角度。针对髂棘较高者,利用3D打印模型检查椎板间隙与椎间孔大小,从而选择针对性的入路方式。所有研究对象给予硬膜外麻醉,协助患者采取俯卧位,将腹部悬空,屈髋屈膝,并常规消毒。在C臂机引导下选择合适的穿刺针刺入间隙黄韧带后方,参考术前制作的3D打印模型,同时联合患者具体情况调整穿刺方向。通过透视检查穿刺针是否到达椎间盘,工作套管逐层扩张后将椎间孔镜工作套管放入责任椎间盘,妥善放置椎间孔镜与冲洗系统。经椎间孔镜工作通道取出突出变性椎间盘髓核组织,扩大椎管,对神经根进行减压,选择射频消融对纤维环进行消融,并在彻底减压后检查神经漂浮实验。对照组:采取常规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联合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腰椎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操作方式与实验组相似。

1.3 观察指标 密切关注治疗后病情变化,记录出血量、手术及住院时间,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2周进行VAS(视觉模拟)评分调查,评价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的SF-36(生活质量)评分,随访1年进行JOA(腰椎)评分,对比两组治疗结果。VAS:0分无痛;0~3分轻微疼痛,可以忍受;4~6分疼痛明显,尚可忍受;7~10分强烈疼痛,难以忍受[4]。SF-36评分:主要对生理机能、健康状况、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方面进行评价,总分100分,分数越低提示生活质量越低[5]。JOA评分:总分29分 ,分数越低提示功能障碍越严重[6]。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 实验组出血量、手术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

2.2 两组不同时间段VAS评分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V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及2周两组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实验组治疗后1周及2周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时间段VAS评分变化比较分)

2.3 两组治疗前后SF-36评分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生理机能、健康状况、社会功能、精神健康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实验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SF-36评分变化比较分)

2.4 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年,实验组治疗后1年的JOA评分为(23.45±1.03)分,与对照组(22.61±1.25)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机制可能与腰椎间盘退行性变化、遗传、腰骶先天异常或者损伤等因素密切相关,患者临床症状以腰痛为主,若未尽早发现并及时给予有效治疗,随着病情不断发展,疼痛不断加重,甚至造成日常生活能力受限,降低生活质量。临床保守治疗无效者通常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但不同方式可能获得不同治疗结果,如何选择至关重要[7]。

临床既往采取的常规开放手术因为其创伤较大,可能给患者带来较大危害,因此大部分患者可能较为抗拒。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迅猛发展,临床提出腰椎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效果更好,受到临床及患者的广泛认可[8]。本文结果显示:实验组出血量、手术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V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及2周两组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实验组治疗后1周及2周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生理机能、健康状况、社会功能、精神健康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年两组的JOA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实验组手术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减少对患者的伤害,快速降低疼痛感,提升生活质量,为预后提供保障。虽然腰椎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效果显著,能够改善病情,但其成功与否是由术前评估、术中神经根处理及操作能力决定,因此若能够在术前给予数字化设计手术方案,通过3D打印技术模拟,可为术中操作提供参考价值。术前指导患者进行CT扫描,从腰骶椎节段直至骨盆,随后将扫描后获得的数据上传至电脑进行Mimics软件分析,同时进行三维重建,将其三维数据上传至3D打印机上,最终制作出1∶1的模型。另外联合患者其他相关资料在模型上进行预手术,从而保证穿刺点及入路准确,降低对患者的伤害,保证手术顺利完成[9]。

综上所述,3D打印技术运用于腰椎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中具有重要意义,促进病情快速稳定,有效降低疼痛,提升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摘除术椎间腰椎间盘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MRI图像结合JOA评分对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评估
结直肠息肉经内镜摘除术后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探讨拉坦前列素在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中的应用
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全脊柱内镜椎间盘切除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单侧和双侧内固定联合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电子喉镜在声带息肉摘除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