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1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热症状的临床分析

2020-11-11陈友平胡福英朱卫芳艾黎明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21期
关键词:危重症危重死亡率

陈友平 胡福英 朱卫芳 艾黎明

1 湖北省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 431700;2 武汉科技大学

2020年1月17日—3月27日,我院收治2019-nCoV肺炎416例。通过对这些病例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我们对2019-nCoV肺炎发热与否、发热的高低、发热持续时间长短与疾病轻重及预后是否存在关联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416例,男245例,女171例,年龄31~83岁,平均年龄58.4岁,其中普通型262例,重型83例,危重型71例,由于我院是我市收治重症病人的定点医院,轻症病人收治在我市其他医院,故本组中并无轻症病人。所选病人均确诊,诊断及分型均以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为准[1]。痰液、咽拭子、下呼吸道分泌物等标本实时荧光RT-PCR检测,2019-nCoV核酸阳性即可确诊。临床分型标准如下:(1)轻型,临床症状轻微,影像学未见肺炎表现。(2)普通型,具有发热、呼吸道等症状,影像学可见肺炎表现。(3)重型,成人符合下列任何1条:①出现气促,RR≥30次/min;②静息状态下,血氧饱和度≤93%;③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氧浓度(FiO2)≤300mmHg(1mmHg=0.133KPa);④肺部影像学显示24~28h内病灶明显进展>50%,按重型管理。(4)危重型,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①出现呼吸衰竭,且需要机械通气;②出现休克;③合并其他脏器功能衰竭需ICU监护治疗。每例病人治疗方案的制定与调整取决于医院医疗专家组,以保证全院各个病区治疗水平的同质化。416例病人中治愈401例,死亡15例。

1.2 方法

1.2.1 本组研究所采用相关概念:(1)病程中体温始终≤37.3℃为无热。(2)以病程中最高体温为准,如最高体温<39℃且>37.3℃为低热;如果≥39℃为高热。(3)发热持续的时间≤6d为短期发热;如果>6d为长期发热。需要指出的是继发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的发热不在本课题的研究范围。(4)危重症率是指某组病例中重症和危重症之和的占比。

1.2.2 病人分组:体温以水银体温计测得的腋下体温为准。根据病人有无发热、体温的高低、发热的长短,将其分为无热组、低热组、高热组、短期发热组、长期发热组。

1.2.3 观察指标:(1)无热组、低热组、高热组死亡率和危重症率的比较。(2)无热组、短期发热组、长期发热组死亡率和危重症率的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应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 本组病人临床表现依次是发热88.9%(370/416),干咳61.3%(255/416),胸闷20.0%(83/416),咳痰16.1%(67/416),喘息13.0%(54/416),乏力8.9%(37/416),咽干3.1%(13/416),头痛3.1%(13/416),纳差3.1%(13/416),心慌2.6%(11/416),腹泻2.6%(11/416)。370例发热病人中,低热174例,高热196例,短期发热89例,长期发热281例,发热持续的平均时间7.8d。

2.2 无热组、低热组、高热组死亡率和危重发生率比较 本研究示,无热组、低热组、高热组的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不同组别之间危重症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χ2=23.892,P<0.001),见表1。无热组与低热组相比,危重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χ2=1.385,P>0.05);无热组与高热组相比,危重症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χ2=13.123,P<0.01);低热组与高热组相比,危重症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χ2=16.763,P<0.01)。

表1 无热组、低热组、高热组死亡率、危重症发生率比较[n(%)]

2.3 无热组、短期发热组、长期发热组死亡率和危重发生率的比较 无热组、短期发热组、长期发热组的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危重症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χ2=16.254,P<0.001),见表2。无热组与短期发热组相比,危重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χ2=0.899,P>0.05);无热组与长期发热组相比,危重症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χ2=9.111,P<0.01);短期发热组与长期发热组相比,危重症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χ2=7.347,P<0.01)。

表2 无热组、短期发热组、长期发热组死亡率、危重症发生率的比较[n(%)]

3 讨论

自2019年12月以来,2019-nCOV肺炎在全球多个国家陆续出现,随着报道病人数在全球范围内的急剧上升,该病已经成为国际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2-3],由于这种疾病是一种新发的传染病,近期已有不少文献对其临床表现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根据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报道,2019-nCoV肺炎病人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干咳、乏力、咳嗽、气短,其中发热最为典型;较少病人会出现头痛、腰痛、关节痛等发热性疾病伴发的非特异性症状以及咽痛、鼻塞等上呼吸道症状;此外也可出现呕吐、腹泻、咯血、结膜充血等少见症状[4]。本组病人出现的临床症状与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的基本类似。大样本文献报道的发热比例为87.9%[4],本组病人的发热占比为88.9%,更有文献报道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就诊的病人仅占43.8%[5]。这些数据显示2019-nCoV肺炎的病人中无热性病人或非发热症状为首发症状就诊的病例也不少。

发热是2019-nCoV肺炎最主要的症状,那么发热与否、发热的高低、发热持续时间的长短是否与病人病情的轻重、预后存在一定的关联呢?通过本组的数据分析来看,高热组的危重率显著高于低热组、无热组(P均<0.01),但低热组和无热组之间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发热组危重率显著高于短期发热组、无热组(P均<0.01)。上述结果表明高热病人、发热持续时间长的病人出现危重情况的概率大。而各组死亡率的比较,尽管各组之间有些差异,但这些差异并无显著意义(P均>0.05),提示预后可能与发热的有无、发热的高低、发热持续时间的长短并无关联。

综上所述,2019-nCoV肺炎虽然是一种发热性的呼吸道传染病,但不发热的病人或以非发热症状为首发症状就诊的病人不少,这一情况警醒我们对无热性2019-nCoV肺炎病人应保持高度警惕,对可疑病人应及时进行肺部CT、核酸及抗体等检查,以免漏诊或误诊。2019-nCoV肺炎如果出现高热和/或较长时间的发热,更容易从普通型演变为重症或危重症,但只要积极规范的治疗,其预后与无热、低热或短期发热的病人并无显著性的差异。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太小,最后的结论有待进一步大样本的探究。

猜你喜欢

危重症危重死亡率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心脏危重症患者的研究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走路可以降低死亡率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呼吸系统危重症患者抗生素相关腹泻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