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配合点穴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分析

2020-11-11张德勇贾进辉费德文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21期
关键词:点穴颈性针刺

张德勇 贾进辉 费德文

1 河北省围场县中医院 068450;2 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中医院内科

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是临床常见病,可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耳鸣耳聋、眼球震颤,重者不能站立行走,甚至突然仆倒。 现代医学常见于耳源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病、低血压、贫血、脑动脉硬化等疾病过程中,临床以眩晕为主要表现者。而颈椎病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临床眩晕的常见病因,特别是伴随着工作节奏加快、计算机及手机的普及,颈性眩晕发病率逐年增加。在临床工作中,逐渐体会到采用常规针刺配合点穴方法治疗颈性眩晕,对比传统药物疗法,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中医院内科2017年1月—2019年6月诊治的颈性眩晕患者69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中男17例,女22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45.3±9.2)岁;病程2个月~2.5 年,平均病程(1.08± 0.11)年。对照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20~75 岁,平均年龄(46.8±9.2)岁;病程2个月~2.5年,平均病程(1.15± 0.10)年。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按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眩晕诊治专家共识诊断标准[1]:(1)主症眩晕或者头晕;(2)伴有颈部疼痛或不适;(3)颈部活动后症状加重;(4)颈部影像检查提示颈椎退行性变。

1.3 排除标准 (1)耳源性、脑血管性及其他原因引起眩晕的患者;(2)年龄< 14 周岁或> 80 周岁;(3)由头颈部外伤引起,或者可能存在头颈部骨折等严重外科情况者;(4)长期头晕,运动时加重,及以头脑昏沉或不清亮为主要感觉,而诊断为头昏者;(5)妊娠、哺乳期妇女;(6)患有严重原发病或精神类疾病;(7)存在其他情况不能配合检查及治疗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给予氟桂利嗪胶囊(河南蓝图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41024078,5mg)10mg口服,1次/d;银杏叶提取物片(德国威玛舒培博士药厂生产,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40768,40mg)80mg口服,3次/d。治疗时间为7d。治疗组:(1)针刺: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以百会、风池、率谷为主穴,根据中医辨证加减,肝阳上亢型加肝俞、肾俞、行间、侠溪、内关等穴;气血亏虚型加肾俞、肝俞、关元、足三里、太溪;痰湿中阻型加中脘、丰隆、解溪、内关、足三里、太阳;针刺方法: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取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根据不同穴位选择0.3mm×25mm或0.3mm×40mm型号,快速进针,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其间行针1次。行针完毕,拔针,并局部按压,防止出血。(2)点穴:针刺后加用点穴治疗,采用点、按法在穴位上进行调理经脉,通络醒神。取穴:百会、风池、完骨、肩井、天宗。 点按穴位时力度要适中,每穴点按5s,5~10遍,要注意酸、麻、重、胀等“得气”感的产生。以上治疗1次/d,7d为1个疗程。

1.5 疗效评价 治疗7d后进行疗效评估,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评价临床疗效:临床痊愈:眩晕症状完全消失,X线结果显示颈椎曲度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有效:眩晕症状好转,临床症状、体征部分消失,X线结果显示颈椎曲度有所改善。无效:眩晕症状无改善,X线结果显示颈椎曲度无改善。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评分[3]。总分30分。具体为眩晕16分,颈肩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各4分,头痛2分。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49,P=0.032<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评分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 详见表2。

表2 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量表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颈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随着目前生活节奏的加快,伏案工作者增加,电脑、手机使用率增高,发病率有升高趋势,一旦发病即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内科临床常采用药物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有氟桂利嗪胶囊及银杏叶提取物片。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是治疗眩晕的常用药物,该药为选择性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能够选择性阻滞过量钙离子跨膜进入细胞内,缓解血管收缩、血管通透性增高[4],从而使得眩晕症得到一定的改善。而银杏叶提取物片的主要药理作用与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清除氧自由基、调节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等机制有关,活性成分总黄酮醇苷及银杏内酯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等作用[5]。这些药物在临床很常用,虽在一定程度上能达到缓解病情的效果,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患者病情常迁延难愈。

而中医对眩晕的认识由来已久,早在《黄帝内经·灵枢》中,海论篇与卫气论篇均有提及,分别命名为“眩冒”“眩仆”等;《金匮要略》中记载有:“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眩转而乍见玄黑也”;元代朱震亨在《丹溪心法·头眩》中记有:“眩者,言其黑晕转旋,其状目闭眼暗,身转耳聋,如立舟船之上,起则欲倒”。而颈性眩晕也属于眩晕范畴。本病的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素体气血亏虚,清窍失养,气血不能上达头脑,致脑部濡养不足,夹杂瘀血、痰湿阻滞清窍[6]。

针刺是治疗眩晕的常用重要方法,本文对颈性眩晕患者采用中医辨证的针刺治疗,局部取穴配合循经取穴,达到熄风定眩的作用。而且通过点按局部经脉穴位,疏解局部经筋,调节脏腑气血阴阳平衡,能明显增加治疗作用。针刺与点穴合用,最终达到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从而快速缓解颈性眩晕的作用。

综上所述,采用针刺百会、风池、率谷为主穴,辨证加减,配合局部点穴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较传统药物治疗效果更好,并且该治疗方法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点穴颈性针刺
葵花点穴手
看清“点穴减肥”的真相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
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90例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