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与管理研究
2020-11-11孙红松湖南湘江新区管理委员会
文_孙红松 湖南湘江新区管理委员会
近些年,农产品重金属含量超标已经成为了一大严重社会问题,直接威胁到公众的人身健康。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法规与政策措施,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工作得到了广泛重视,相关修复技术种类众多,需结合土壤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配置,落实监测、管理等工作,保障土壤环境安全。
1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目前,全球都在面临着土壤污染问题,根据相关统计显示,全球Pb、Hg、Mn、Cu、Ni的排放量达到了500、1.5、1500、340、100万t/a,重金属污染占比超过一半,如:美国、西欧的重金属污染产地分别达到了60万个、140万个,而日本、韩国、法国、英格兰、西班牙等农田重金属超标情况也十分屡见不鲜,相关污染治理工作持续推进。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经济越发达地区,重金属污染问题越加严重,如:广东轻、重度污染土壤占比达77%、12%;沈阳土壤镉污染问题严重。表1为我国无机污染物超标情况。
表1 无机污染物超标情况
土壤污染与人类身体健康直接挂钩,人体一旦大量淤积重金属,将会出现中毒病症,尤其是幼儿若是铅中毒严重将直接威胁其智力发育。面对严峻的土壤污染形势,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等为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工作开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其核心工作在于摸家底、防增量、控风险、治重污,根据实际风险等级划分情况,落实相关修复与管理工作,切实增强土壤治理效果。
2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及其效果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较多,本文着重就几种常见技术展开论述。
2.1 工程物理技术
工程物理技术包括客土覆盖、表层剥离、深耕稀释等,其在治理土壤污染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可在短期内达到既定修复目标,如下图1所示即为客土覆盖示意图。相关研究显示,客土法修复重污染区第一年,Cd、Pb、Cu、Zn、Hg含量均下降,且随着时间的增长,重金属总量呈现为下降态势。但是此方法成本较高,土壤肥力、初级生产力会下降,在大面积推广方面存在诸多限制。
2.2 土壤淋洗技术
土壤淋洗是使用淋洗液将土壤中重金属转为液相,具体流程见图1。淋洗剂种类较多,包括:乙二胺四乙酸、氯化铁、柠檬酸、无机酸等等。根据相关研究显示,重度污染土壤采用乙二胺四乙酸原地异位渗透式淋洗方法,可有效去除土壤中Cd、Cu、Pb、Zn,而与乙二胺四乙酸、无机酸相比,氯化铁、柠檬酸在去除效率方面略逊一筹,但是对土壤的破坏相对较小,更加温和。
根据实践情况可知,土壤淋洗可高效去除重金属,但对土壤有破坏性,可适当与植物吸取修复等方法配合使用,如:使用土壤淋洗技术将土壤大部分的活性重金属清除,一旦发现去除效率下降及时改用植物吸取技术修复,在保证修复效果的同时,也有效减少了淋洗剂的使用量,并获得了较好的培肥地力效果。
2.3 土壤钝化技术
土壤钝化技术被认为是对重金属污染土壤有效且成本较低的方法,此方法的关键为合理选择钝化剂,目前常用的钝化剂包括:无机材料(石灰、含磷材料、工业副产品)、有机材料(作物秸秆、畜禽粪肥)、新型材料(碳材料、纳米材料)等,此类材料也可复合使用。根据相关研究显示,铅镉复合污染土壤中施用蚕沙、赤泥后,复合处理效果最优,小白菜吸收Pb、Cd降幅分别是82.7%、76.3%。
土壤钝化修复也存在一些不足:①亟需完善钝化剂质量控制标准,我国钝化剂材料来源众多、质量参差不齐,很多材料是工矿业废弃物,若是质量控制不当极易出现二次污染问题;②钝化修复存在再次释放风险,根据相关报道,田间施用磷灰石、石灰后,土壤pH值上升,CaCl2提取态Cu、Cd显著下降,4年后土壤酸化后,Cu、Cd出现再次释放的情况;③持续提高钝化稳定性,加大长期钝化修复机制研究。
2.4 植物修复技术
(1)植物提取技术
此方法使用的关键在于合理选用超富集植物,其种类多达400多种,如:As超富集植物——大叶井口边草、粉叶蕨;Cd超富集植物——杂交狼尾草等等,实际需根据土壤污染类型、程度选择相应的植物种类,适当添加螯合剂,提高吸取效率。
(2)植物固定技术
通过植物根系固定重金属,阻止其在食物链中传递,此种方法下重金属并未去除,需施以长期监测。
(3)植物挥发技术
通过植物根系分泌物将Se、Hg、As等转为挥发态,主要植物包括:芥菜、洋麻、烟草等,但是此类挥发物至大气中容易出现二次污染,必须做好妥善处理。
植物修复技术的优势主要在于成本低廉,且可以对相关重金属进行回收,兼具环境净化和美化的双重作用,由于植物耐性有限,一般适用于中等污染土壤。此外,多数土壤存在几种重金属复合污染的情况,而一种植物往往只能修复一种重金属污染,多种修复技术配合使用十分关键。
2.5 低累积作物技术
污染土壤可选择对金属具有抗性的植物,以能源类、纤维类、苗木花卉为宜,避免进入食物链,有效降低其环境、健康风险,同时也充分实现了土地资源利用,获取一定经济效益,主要适用于中轻度污染土壤。
根据相关研究显示,桑树对重金属的耐性相对较好,如“桑树—养蚕—丝织品”生产模式,安全风险小、经济效益高;有研究对铜冶炼厂周边重金属污染土壤施加石灰、磷矿粉处理后,选择种植能源植物,经检测产物未受影响。
2.6 水肥管理技术
水肥管理主要是通过水份、肥料管理的方式,有效控制土壤重金属污染。
(1)淹水管理
此方法可降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增加土壤中还原态铁、锰等阳离子和硫离子(S2-)等阴离子含量,同时淹水后pH值提高,沉淀作用下,有效减少水稻对镉的吸收。但是,根据相关研究显示,淹水处理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中砷的活性,水稻抽穗后3 周内,通过水份管理将土壤氧化还原电位、pH值分别控制在-73mV、6.2,有效控制水稻对砷的吸收。
(2)施肥管理
施加磷肥、锌肥、硅肥等,可发挥拮抗作用,抑制作物对镉的吸收,同时相关研究显示,叶面施硅可抑制镉向籽粒的转运;施加有机肥,可发挥络合作用,降低重金属迁移性。
与其他修复技术相比,水肥管理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对土壤环境扰动较小,目前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适用于轻度污染土壤。
2.7 间作套种技术
为实现对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或是在修复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间作套种技术得到了广泛重视。相关研究显示,东南景天(超富集植物)+玉米+大豆套种,显著提高了东南景天对镉、锌、铅的吸收,按照半盆计,约达到了单种1.68~1.87倍。
间作套种是我国传统精耕细作的农业措施之一,合理选用高富集植物和农作物十分关键,不同的植物配置下,农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存在一定的差异。以玉米种植为例,相关研究中以重金属复合污染农田棕壤土为试验土壤,施以4种种植模式:①玉米单作;②玉米+葵间作;③玉米+大叶井口边草间作;④玉米+龙葵+大叶井口边草套种。结果显示玉米对Pb、Cd迁移总量排序如下:②>③>①>④。
图1 污染土壤原位淋洗流程
3 重金属污染土壤风险分区与集成修复管理
基于重金属土壤污染的复杂性,上述修复技术在实践中多数为复合使用,如何合理进行集成修复管理就显得极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最终的修复效果。本文主要从风险分区的角度出发展开分析,根据不同地区土壤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风险分级,包括:高风险、中等风险、低风险以及安全区等,由此选用相应的修复管理方法。
3.1 重金属污染土壤风险分区
重金属污染土壤风险分区,需对土壤及其作物的中金物污染情况进行评价分析,综合考虑用地类型、农产品种类等,参考《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等,采取单因子指数法评价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并对其进行风险分区(表2),针对不同分区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保证土壤修复效果与相应的生产效益。
表2 重金属污染土壤风险分区
3.2 重金属污染土壤集成修复管理措施
(1)安全区
此区域土壤重金属含量较低,对周边环境、农作物生长基本未产生危害,可加强环境保护工作,预防新增污染,保证土壤安全。
(2)基本安全区
此区域土壤重金属轻微污染,农作物重金属含量未出现超标情况,但已经存在潜在风险,需开展污染源调查与控制工作,防止新增污染物,合理采用水肥管理技术,保证农作物安全。
(3)低风险区
此区域土壤与农作物重金属含量均已超标,表明农产品安全性已经受到威胁,必须切断污染源,采取综合修复治理措施,合理调整农作物种类,降低土壤环境风险,具体修复技术应用见表3。
(4)中风险区
此区域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农作物超标值在2倍以内,已经构成较大的安全威胁,必须实施风险评估,落实相关防控与工程修复措施,具体如表3所示。
(5)高风险区
此区域土壤、农作物重金属含量均严重超标,农用地必须限制利用,做好综合整治工作(表3),适当调整种植结构,或是直接作为非农用地使用,切实减小安全风险。
表3 不同风险区土壤修复技术建议
4 结语
土壤重金属污染后果严重,开展相关修复技术与管理措施研究,对于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广大人民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本文分析可知,重金属污染问题复杂,污染源众多、污染程度不同,相应的修复技术选择也具有多样性,如:植物修复、工程物理、土壤淋洗、钝化技术等,为保证土壤修复效果,需做好目标土壤的风险分区工作,并基于此进行修复技术的选择与合理配置使用,落实监测管理工作,确保修复效果达到理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