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篆刻创作的突破与变化
2020-11-11蔡大礼
□蔡大礼
任何一种艺术都无法脱离其生长的时代背景,因而必然被打上时代的烙印。篆刻艺术也是如此。我理解一件艺术作品的时代性,应该是时代背景、文化传承、社会风尚、代表性艺术家个人创造等综合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这些指标可能有大小多寡的随机变化,但它是艺术成长、发展与传承的共同规律之一。
回顾中国印学史,篆刻与现代发生关联的两次重大变化一是清末民初,二是20世纪改革开放之后。
《东风时雨》钱瘦铁
《大好江山》邓尔雅
清末民初篆刻的发展原因,一是基于中国封建王朝末世面临的巨大变局,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社会结构与形态受到冲击并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二是由于乾嘉以来小学(即文献考据学)、金石学与晚清考古的长足进步与发展,使人们对古代器物文字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三是文人篆刻近三百年的实践积累总结,使篆刻创作经历了从回归秦汉的复古、印中求印的革新,到印外求印和印从书出的创造,艺术家的个性进一步彰显,印风多变,流派纷呈,涌现了诸如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等具有时代代表性的艺术家,他们的艺术成为传统篆刻走向现代的前驱。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结束动荡、走出封闭,向世界敞开大门。伴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来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复兴与繁荣。篆刻艺术迎来历史上快速成长与发展的黄金时代。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产生了几个方面的突破与变化,值得我们关注、探讨与研究。
其一,是入印文字取材、造型手段的变化。当代篆刻得文字学、考古学和印刷技术的发展之助,占有、享用信息资料超常规增长是古代无法想象的,因而创作取材的文字资源空前丰厚。比如简牍的大量出土,使我们得以窥见从战国至魏晋时期的古代墨迹,不仅可以解析或考证许多书法史中悬而未决的问题,而且成为篆刻创作可资取法、借鉴的重要文字素材。类似的还有砖刻、骨签,等等。
《柳白衣》方介堪
《江山如此多娇》来楚生
现代篆刻越来越重视文字的表达能力,而这种能力需要通过造型的变化来体现。因此,从金石、书法的成例中撷取文字已无法满足需求,而开始向美术、园林、雕塑、现代设计寻求灵感,已成为现代篆刻迈出的大胆且最具争议的一步。对汉字结构进行改造、变形、美化时会产生设计过于边缘化,甚至有破坏或脱离文字结构的倾向。20世纪80年代,已有学者倡导对汉字字形构造体系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汉字构形学”的学术课题,相关的理论探讨也对篆刻家的艺术实践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其二,是技术,特别是刀法、材质运用方面的探索创新。这本是篆刻艺术的优秀传统之一,从文彭、何震到西泠四家,从浙派再到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齐白石,技术方面的探索创新一直是篆刻创作的主旋律。冲刀、切刀的简单概括已经无法表述篆刻丰富多样的用刀技术,如何重新对刀法的运用进行归纳总结,也成为现代篆刻理论的挑战和难题。比如,齐白石的单刀刻法体现了刀感的爽劲苍润,刀痕一侧自然的崩裂抒写出线条特殊的质感,提高了篆刻线质的信息量;而当代篆刻家则走得更远,不仅要表达力度,还要表达节奏、层次、肌理,以及追求刻痕的鲜活感。由此技术方面的用功更加深入,也更加细腻,不输古人。对于材质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比如陶、紫砂、砖瓦、金属等,徒手刻画这些材质所产生的艺术形象与作品,无论从数量、形制、尺寸都是超越前人的,虽多是脱离实用的独立篆刻艺术作品,但也是篆刻艺术发展史上的创新。
《能事不受相促迫》清.吴昌硕
其三,是对传统印章格局的突破。从印章到篆刻,实用性一直是最核心的属性。因此,印面格局以“正”“稳”为主,效果表达必须满足使用者的识读要求,艺术性服从并服务于实用性。然而随着时代变化,篆刻基本退出实用领域,创作者的自由空间打开了,作品也越来越注重个性表达与艺术效果,对于实用性的考量退居其次。
现代篆刻逐步打破常规,除文字造型调整外,还突破了传统的印章格局,设计出许多更活泼、更多变、更有视觉冲击力的图式来为主题或为艺术家想要表达的状态服务,包括产生了印面超过任何传统印章的、无法实用的巨印等。这些更加纯粹的艺术创作,虽突破传统篆刻的格局,甚至内容无法识读,但却不妨碍其成为传统艺术当代化的一种创新形式,不妨碍其在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中去接受社会和历史的检验。
《胸中海岳梦中飞》邓散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