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上经典(三十五)

2020-11-11孙文韬

老年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沈尹默拓片墓志铭

□孙文韬

《孙禹行墓志铭》拓片(局部1) 沈尹默

古法新知

沈尹默先生的书作,充满传统文人的审美理想。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文化气息,使人有面对圣贤的敬意。“见字如面”,是传统审美理想的展现。创作者的人品、学问、才情,都凝聚于点画钩挑和纵横往复之间。20世纪初期,面对文化大潮的涌动,文人们各执己见。沈尹默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力,潮头奋起,发出时代强音。不管是在北大校长的职责中,还是在监察委员的名义下,他都像一泓清泉,绝不向污浊与腐化低头。

对于书法教育的普及,沈尹默也是不遗余力地打破陈规。如对前人执笔“回腕高悬”之说,沈尹默持否定态度。他认为腕若回向高悬,徒增指腕负担,腕力无法自由舒展而失掉婉转自如的挥洒状态。这样运笔,除了个性书写之外,将会使“笔笔中锋”在普及性书写中无法实现。

《孙禹行墓志铭》拓片(局部2) 沈尹默

“指不动”,同样是古人传承下来的技巧口诀。沈尹默对转指是不赞成的,其理由是:“指是专管执笔的,它须常是静的;腕是专管运笔的,它须常是动的。假使指和腕都是静的,当然无法活用这管笔;但假使都是动的,那更加无法将笔锋控制得稳且准了。必须指静而腕动地配合着,才好随时随处将笔锋运用到每一点画的中间去。”

梁启超先生晚年就曾尝试以科学审慎的态度,来分析、研讨传统文化领域里的概念范畴。沈尹默更是以学者角度解析了传统领域技巧,使得“秘传心法”广为大众所知。

破执铭心

关于沙孟海先生的“坊间传说”有许多。例如杭州灵隐寺的“大雄宝殿”牌匾,即被西哈努克亲王关注。如此气势磅礴的书风,在名山胜水中提示着风景的精要。其方圆兼备的体势,凝聚着碑帖圆融的变化趋势,正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通过书法笔线,欣赏者可感知笔势的运动过程,成为欣赏书法作品的一个路径。

不管是刀斧凿痕,还是笔迹墨光,都来源于对执笔、笔法、笔势的认知与体悟。这其中有物质因素、生活习惯的影响。正如沙孟海先生所说:“今天我们的执笔姿势是积累历代祖先的经验,特别是宋以后应用高案高椅,坐式不同,执笔姿势自然而然相应的改易,今天的姿势可说是适应今天生活用具的一种进步形式。”古人笔法秘传心印,多有粉饰夸张成分。陈陈相因,不免落入窠臼。“我们学习书法必须明白这个道理,破除迷信,不需要、也不可能恢复到古代生活,甚至追求古代执笔方法。如果认为依照古代执笔姿势才会写出好字来,那是错误的”。

从沙孟海先生石刻文字的间架结构来看,峻拔的体势中,难掩左盘右旋的飞动之姿。由此可见,时代的风貌与古意追寻并不相悖,比例、尺度、视觉动力等西方审美因素,亦可融通。

《陈君夫人魏氏墓志铭》拓片(局部1) 沙孟海

《陈君夫人魏氏墓志铭》拓片(局部2) 沙孟海

猜你喜欢

沈尹默拓片墓志铭
垣曲北白鹅墓地出土青铜夺簋铭文
充满自嘲与幽默的西方墓志铭
拓片制作中的用墨技巧
沈尹默义助李大钊之子
墓志铭漫话
沈尹默义助李大钊之子李葆华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墓志铭
你读过历史,有没有见过历史的影子
沈尹默的独特“拜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