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说小楷技法(十八)

2020-11-11刘小晴

老年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运笔小楷点画

□刘小晴

(三)涩笔是表现质感的外在形式

涩,是中国书画艺术在用笔中最具有意味的特殊形式。所谓涩,即点画的两边不光而毛、不滑而糙,有一种高低起伏、不平动荡之感。富有涩感的用笔,点画沉着顿挫,精炼凝重,十分耐人寻味。涩之趣近古质,近苍劲,气息淳厚,涩中自有一种韵味。汉代的碑刻,经过长期风雨的侵蚀,其字品漶漫,石质磨泐(mó lè,指损坏),自然有一种古质厚重之气。这种富有金石气的笔调为书家所青睐。明代傅山在《霜红龛集》中提出,写字要“宁涩勿滑”,如用笔光滑,易涉俗格,便不能给人以回味。

初学涩笔,当以迟涩法入手。即,运笔时集中思想,一心一意地注意笔毫在每一点画的中线上不断提按、顿挫,往复着逆势前进。这种内在的运动不是机械而平均地抖动笔锋,而是一种富有韵律的形质动荡,如逆水行舟,似长锥界石,笔欲行而意有所顾,使锋面与纸面产生一种对抗、相争、摩擦、战斗,使毫摄墨,逆势而进,则不期涩而自涩。这种笔法由于运笔时逆势挫动,则笔心自然揉入画中,水墨自然沁入纸背,笔力自然沉劲入骨。由于运笔时富有韵律的动荡,点画自然于挺拔之中有生动之态。清蒋和《书法正宗》中有曰:“迟涩常欲令其透过纸背,此言得势也。”

图1 《跋薛稷信行禅师碑》明·王铎

图2 《麻姑仙坛记》拓片 唐·颜真卿

涩,往往表现在点画的两面有一种不规则的起伏,而笔画笔势,气脉平直,富有一种自然之美。若一边光滑,一边如锯齿,或扭曲如春蛇秋蚓之态,则会走向自然的反面。当然,开始练习这种笔法时显然是很别扭的,甚至是做作的。但久而久之,则会纯熟之极,养成一种自然的习惯,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极其微妙的用笔效果。

小楷用笔,以迟涩法居多。试观王铎的小楷《跋薛稷信行禅师碑》墨迹(如图1),行墨迟涩,取势排宕,笔力沉劲,隐发神运,字里行间,参差错落,流露出一种渊懿奇古、质朴苍凝的自然气息,使人味之无穷,挹之不尽。其实,魏晋人小楷和唐代颜真卿的小字《麻姑仙坛记》在用笔上都出之迟涩。(如图2)遗憾的是,我们看不到他们的小楷墨迹了。唯清代何绍基的小楷,用笔质拙中取涩势,得古劲苍腴之姿,是我们练习这种笔法的极好范本。

“疾涩”之法,在小楷中运用得不多,故在此不再赘述。

由上观之,有骨力、有分量、有韵律的涩笔,是产生用笔质感的主要笔法。宋黄庭坚谓:“笔中有物,如禅家句中有眼。”这物,即包含了筋骨、力度、厚度、涩感、韵律和势道。这种内在的意韵,涵盖了我国书法艺术最朴素的美,其中充溢着生命的力量,焕发出生命的节奏,给人以无穷的妙趣。故凡有志于书者,绝不可外慕纷华,徒求外在之形式,必能苦殚学力,力图形质之相谐,而后方能出风入雅,波澜老成。

猜你喜欢

运笔小楷点画
The New Result of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Medieval Calligraphy: A Review of The Manual of Calligraphy by Sun Guoting of the Tang: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Manuscript and Its Author
大同小异
——曾来德小楷展
节录《尚书·君奭》小楷
节录李白《古风》小楷册页
字钉运笔
论晚明立轴行草书风在清代的衰落
浅谈书法中的侧锋原理及运用
七绝·春雪
浅谈水墨画中的“笔、墨”
洪亮主编《历代名家校楷系列》16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