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化教育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20-11-11
南宁市西乡塘区永宁小学
在教育行业改革脚步不断加快的今天,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强调小学生道德培养、人性完善、生命呵护等内容,力求能够让小学生健康成长,养成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师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化教育非常有必要,本文就对小学低年级生命化语文课堂的构建方法展开探究,以期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一、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生命化教育渗透的可行性分析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完成字词教学、口语表达训练、情感表达等任务,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1]。在这样的教学要求下,生命化教育显得更为重要,而语文教学中的课文内容也为其渗透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自然、人文、地理、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为生命化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切入点,确保了生命化教育的全面性,能够让学生更加重视生命价值、热爱自然生命、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怀等。可以说,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融合生命化教育有着极高的可行性。
二、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生命化教育的渗透策略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目标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目标。具体来说,就是利用课堂教学推动学生身心自由、健康地发展,让学生对阅读文章中包含的感情有更深的理解,促进学生人文情怀的初步形成[2]。在这样的课堂教学要求下,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或是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感知文本,将情感融入文章情境中。
例如,笔者在进行一年级下册《春雨的色彩》的教学时,为了实现对学生生命体验的有效激发,笔者利用了多媒体设备展示了春雨的视频、图片等,并让学生完成文章的阅读。在这样的方式下,学生由于直观地看到了春雨的形象,结合文章的描写,能够实现情感的移入,感受到春雨之美。同时,笔者还结合多媒体设备创建了“几位小鸟朋友来了”的情境,提出“它们叽叽喳喳地在说什么呢?同学们想知道吗?”的问题,更自然地引导学生展开文章的学习。这样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提升了课堂学习效率,还激起了学生对生命、自然的感悟。
(二)使用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其正处于生理与心理的发展阶段,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使用更加丰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符合其发展规律,确保语文课堂教学以及生命化教育的效果。在基于生命化教育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相关教师要利用教材文本作为媒介,实现师生情感的碰撞与交流,利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例如,笔者在进行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视频,让学生通过动画视频的方式更加直观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在后续的教学中,笔者使用了角色扮演的方式,让不同的学生扮演“小蝌蚪”“小鸡”“鸡妈妈”“虾公公”“金鱼”“螃蟹”等角色,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使其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体会不同角色的感情。在这样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加深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使学生了解到自然界中的动植物都有生命、都有“妈妈”,也都有感情,促进学生形成“所有的生命都十分珍贵”的认识。
(三)营造轻松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课堂氛围应该是轻松的、开放的,在这样的条件下,课堂学习效率能得以提升。相关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目光转向校外,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视为“课堂”。同时,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展开教学,让课堂氛围更加轻松开放。
例如,笔者在进行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的教学时,在课前让学生以“我的六一儿童节”为主题,准备相应的照片等。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与组员分享“我的六一儿童节”,也组织了班级内的分享交流活动,引导学生结合照片讲解当时的场景,实现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在这样的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提升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情感体验。通过这样对个体生活以及生命的关注,推动了学生和谐、健康地发展,展现了学生的个性。
综上所述,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化教育有着较高的可行性。通过树立“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目标、使用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营造轻松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了语文教学与生命化教育的融合,提升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加深了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对生命的尊重、珍惜与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