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诗鉴赏(下)

2020-11-11王立世

火花 2020年2期

王立世

多么散淡。落日已驮着白日梦西去/我独坐。四周寂静/心里堆着一寸深的青苔/茶微热。嘴唇微苦。隐姓埋名之人/躲在书中咳嗽,来回走动/我立起身,他的草庐摇摇欲坠/这样的时辰会让人恍惚/昨日如流水,明日不可知/祖先和故去的亲人高坐于头顶/他们朗声谈笑,从不受外物的限制/比如时光,对他们而言不过是一片坍塌的/废墟。我偶尔路过/能听见旧物件掉落的声音/有时会是一把梳子,有时是面铜镜/斑斑锈迹中,我看到一个人/青春亮丽的脸,艾怨中有绝望的美/我继续对时光写道:你是刽子手/人面兽心,但必须臣服于你——温建生《与时光书》

我和建生曾经是同事,那时都还年轻,常在一块天南地北地侃大山,侃文学多一些。建生属性情中人,有文人气质,谈吐不凡,对人对事总有自己的判断和价值取向,这是最让我敬佩的地方。有一天,他拿着笔记本让我看上面手写的一篇关于柳巷的小说,我读后当下就告诉建生写得好,后来就发表了。建生是诗人,在大学期间就很活跃,担任过北国诗社的社长,对这些经历我是只有羡慕的份儿,遗憾的是他上班后不写诗了。后来我考入另一个单位,与建生联系少了,但先后收到他两本诗集,知道他借助网络又回归诗界,真正的诗人离开是暂时的。建生写得不俗,就像他的人一样,又能看得懂,有自己独特的美学追求,从中能读到他对生命的感悟和感慨,往往触及到灵魂。《与时光书》就是这样的一首诗,当我读到“隐姓埋名之人/躲在书中咳嗽,来回走动/我立起身,他的草庐摇摇欲坠/这样的时辰会让人恍惚”时,觉得他已进入诗歌的佳境,用炉火纯青来形容不为过分。这样隐姓埋名的人我好像认识很多,常常还引为知己,甚至怀疑就是自己。建生发现了,捕捉到了,这是他与别的诗人的区别。建生对时光的感受很尖锐“你是刽子手/人面兽心,但必须臣服于你”,残酷与无奈尽在其中,这种带有生命之殇的流逝谁能阻挡得了,想多了也没用,就这么活着就挺好。这首诗形式上很散但又不觉得散,因为每一个意象都没有离开生命与时光这个主旨,放得开收得住,而且触点很多,让人从多个视角去反思这个芜杂而庞大、永恒而短暂的世界。

鸟看人是鸟——赵五四《鸟》

赵五四的《鸟》只有五个字,形式上简约凝练,但它的思想内涵却十分丰富,就像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一样精彩。它可与北岛一字诗《生活》与顾城两行诗《一代人》媲美。全诗没有一个形容词,只用了三个名词和两个动词。三个名词中鸟重复了一次,但意义不同,前面的鸟是主体,后面的鸟是人在鸟眼中的形象。人在鸟眼中是一只什么样的鸟,是鸟中的异类?是不会飞的笨鸟?是特立独行的思想鸟?是多愁善感的情鸟?是利欲熏心的坏鸟?恐怕只有鸟知道,人类永远无法探测其中的秘密。一个动词“看”,似乎没有高看,也没有低看,没有流露出任何感情色彩,很客观很冷静地审视,结果让人吃惊,为什么不是人而是鸟呢?耐人寻味,值得深思。另一个动词是判断词“是”,很肯定,没有犹疑,判断是否准确并不重要,诗毕竟是艺术而非科学,这个也许并不准确的判断包含着鸟对人的看法,是什么看法并没有明确表达出来,暗含其中,令人猜想。一看就懂的诗不是好诗,怎么看都不懂的诗也不是好诗,似懂非懂留有思考余地的诗才是好诗。

我是走了很远的路/爬了很高的山来看你/看你在这高天厚土上/寂寥幽深的山庄里/是如何一年年逢此日/月满山中,把天各一方的祈盼/送进山里,那清晖/在草虫低鸣中错落有致/再高的山,再矮的草/平分秋色,甚至暖阳/甚至这中秋的月色/一万个人,一万个思念/追着日子跑,追着爱跑/跋千山涉万水/抵达一个万千宠爱的山头/一草一木都是前世的左邻右舍/一沟一坡都是今生必经的渡口/当黄昏在窑洞口徘徊/承载山南海北互道美满的冰轮/冉冉越过山头,越过云层/以母仪天下的姿态 洒落每个游子的归处———郭卿《山中寻月》

从古至今,诗人都喜欢赏月吟诗,留下了无数美轮美奂的名篇佳句。写这类题材一不小心就会步人后尘,倒在别人的月光里。郭卿没有知难而退,而是在山中寻到一轮与众不同的明月。如果她直接告诉我们山中的月是什么样的,即使加以细致入微、栩栩如生的描摹,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诗忌直来直去,贵在曲径通幽,郭卿深谙这一点,所以她一开始就拒绝平铺直叙,巧妙地从侧面加以烘托。由于山中地形复杂,也许诗人一开始真的没有看到天空那轮月,但看到了“那清辉/在草虫低鸣中错落有致”。不是一览无余,而是给人立体感,未见其月,先浴其光,而且还伴有草虫低鸣,这是郭卿笔下有点神秘色彩的月。更有惊人之笔颠覆尘世固有的思维和情感,“再高的山,再矮的草/平分秋色,甚至暖阳/甚至这中秋的月色。”诗人敏锐地发现山中虽然高低不平,但共同分享着美好的秋色、暖阳、月色,一幅澄澈安宁和谐美好的自然景象,寄寓着诗人对弱小事物的人文关怀和共享文明的社会理想,也是对月恩赐万物,不厚此薄彼的神圣礼赞。诗人触景生情,抒发了对人间万物的博爱,“一万个人,一万个思念/追着日子跑,追着爱跑/跋千山涉万水/抵达一万个宠爱的山头/一草一木都是前世的左邻右舍/一沟一坡都是今生必经的渡口”,诗人在温情的月光中与万物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最终又回归到爱的主旨。诗人从侧面写月,写得很美,写得很有思想。如果就此结尾,仍会觉得意犹未尽,诗人激发出我们内心的敬仰时,才让那轮不同寻常的月现身于天空,“当黄昏在窑洞口徘徊/承载山南海北互道美满的冰轮/冉冉越过山头,越过云层/以母仪天下的姿态/洒落每个游子的归处”,我们最终得以目睹其璀璨圣洁,雍容华贵。“母仪天下”是诗人郭卿对山中之月最准确最动人的描写和评价,也是区别于其他诗人的独特之处。

我喜欢这样端详自己/不停地照,我眉毛不再高挑/多余的部分,渐渐从脸上剥脱了/包括那些棱角,眼睛里的火/额头的皱纹,蓄满了温顺/我忽然发现,镜中人不是我//纷争在眼前走动,我把她一指弹开/让身外之物,在画面里凝固/我要和镜子里那个陌生人会合了/那个喜欢用竹篮子打水的人/镜子的反光,照得她从空中再回到空/我一把抓住,她暗藏的一段神秘/此时,镜子里波光潋滟都是我的———月牙儿《照镜子》

照镜子是女性的一大爱好,她们企图从镜子中照出自己想要的东西,挽留住生命华贵的光影,从中确认自我存在的价值。“我忽然发现/镜中人不是我”,这种反差让人难以接受。人对自我反思时,常常要问“我是谁”。人一直在和时间抗衡,和命运对峙,但无法改变时间和环境对人的改变。人在现代社会中被异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因而才有对自己的陌生感。可贵的是诗人的棱角没有被完全磨平,敢于把眼前的纷争一指弹开,让身外之物凝固,明知竹篮打水一场空,但还是我行我素,不在乎结果,享受的是过程,这就是文人性格。“我要和镜子里那个陌生人会合了”,诗人好像有点掩饰不住的小兴奋,但“照得她从空中再回到空”,有万物皆空的禅意。“我一把抓住,她暗藏的一段神秘/此时,镜子里波光潋滟都是我的……”诗人对人生哲学般的顿悟,并没有掩埋尘世里暗藏的神秘,想到这,自己也变得波光潋滟了。这神秘是诗人生命中最重要最珍贵的东西,只是没有端出来。诗人通过镜子来反照人类自身的复杂心态和矛盾纠结,虽没有直接写环境,但始终没有离开环境,不动声色地写出了灵魂深处的困惑和挣扎,也有对现实的肯定和超越。张枣的《镜子》是中国现代诗中写镜子的翘楚,无疑月牙儿这首《照镜子》也是一首具有经典意味的优秀之作。

就是两个人在草原上/骑马/你抱着马头,我抓紧马尾/天地间琴声若有若无。———张琳《我的爱情观》

从题目看张琳这首诗不像诗,但内容写得比那些像诗的诗还像诗,新就新在用簇新的意象阐释了一种不像爱情观甚似爱情观的爱情观。读完之后,虽然我们不能准确地说出她的爱情观是什么,但又被她的爱情观感动着,引发对美好爱情的回味和思索。读这首诗一下就想到“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的经典诗句,地理上的遥远不能阻止爱情湍急的水流。张琳把爱情放在马背上,一个抱着马头,一个抓紧马尾,在辽阔的草原上奔驰,这种爱有共同的方向,充满理想和激情,不是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已经达到忘我的情境。“琴声若有若无”像画外音一样,正暗合了诗人“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爱情观。张琳的爱情观既有传统文化的濡染,又有时代精神的融汇,妙就妙在不唯美但又很美,不是主旋律而又与主旋律合拍。这首诗用骑马来写爱情,视角与其它爱情诗迥然不同,避免了同质化的思维和套路。好诗就好在像与不像之间,太像了,不是好诗;一点也不像,也不是好诗;有点像,有点不像才是好诗。

在一棵老树下,葬刀/大半生江湖行走,他累了/华山,武当横刀立马/天山那一战输得莫名其妙/刀在鞘内竟拔不出/一世英名,落花流水/就此,刀客埋藏于深山/一间草棚夜夜呵护一星灯火/刀,恋上砍柴/战马,向流汗的土地回归/挂在月下的刀/梦话嘶吼出刀光剑影/埋了也许心静/无非立一座坟,派槐树看着——朱鸿宾《葬刀》

朱鸿宾在诗坛行走多年,写下多少诗恐怕连他自己也说不清,其出手之快,如闪电,有亮度,还携着风雷。特别是老刀客系列诗作的问世,让同行惊叹不已,对他自身而言也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这个华丽不是世俗的珠光宝气,而是题材和风格由柔软到坚硬的巨变,创作出成为一个诗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老刀客这个形象有自传成份,有诗人的影子,彰显着诗人的理想化性格和特立独行,但又不等同于诗人,已经融进了很多人生见识和社会经验,形成一个较为稳固的典型的意象,这是叙事的胜利,也是纯抒情诗难以做到的。就拿这首《葬刀》来说,我以前从未见过这样的题目,因为现在雷同的题目遍地都是,题目也能体现出个性化和创造力。《葬刀》除了新颖,就是耐人寻味。我们很容易想到《葬花词》,林黛玉由落花想到了生命的短暂,触景生情,充满感伤的味道。刀是老刀客闯荡江湖的利器,葬刀就意味着退出江湖,洗手不干,为什么要这样呢?除了身心疲惫外,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天山那一战输得莫名其妙/刀在鞘内竟拔不出/一世英名,落花流水。”“输得莫名其妙”能感觉到不公平,不能让人心悦诚服。“刀在鞘内竟拔不出”,是中了暗计,江湖的险恶可见一斑。“一世英名,落花流水”,成也江湖,败也江湖,悲壮至极。这几句,有苍茫的心情,有入骨三分的细节,有不能接受的结局,凝练而有内涵,是对某种社会现象的高度概括。老刀客退出江湖后,“刀,恋上砍柴/战马,向流汗的土地回归”,表面上回归自然和谐宁静的田园生活,实现了人生的转型,但实际上难以割断与过去的关系。虽说好汉不提当年勇,但作为一个老刀客,他忘不了“华山,武当横刀立马”的叱咤风云,因而“梦话嘶吼出刀光剑影”。这把刀最容易触发他的伤心处。“埋了也许心静/无非立一座坟,派槐树看着”。我感觉埋了也难心静,“派槐树看着”就表明对这把刀的珍爱,因为这把刀见证着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刀客的灵魂离开江湖再也无处安放,回归确实不是那么容易的,真切地写出了人生的无可奈何和进退两难的苍茫。

突然喜欢上了下午茶/一个人的下午茶很安谧/就像正在走向衰老的自己/有一种久远的陈茶味道/仿佛一个自远古漫步而来的女子/经年累月,心思缠绵/走在一缕旧时光之中//所谓爱情早已是陈年旧事,不再提/此刻,只有儿子还会谈起小时候的一些事情/儿子说,妈,放假了,我可以陪你去体育场散步……/眼里有泪,盈盈的/儿子大了,母亲老了/其实就是一件自然不过的寻常事/想到死时心理咯噔一下/只是希望自己临死前的样子尽可能唯美一些//其实,我和所有女人一样俗/热爱俗世之美/即便口中说要逃离也念念不忘精致/一直想,在最后的日子里/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幽静地/那里,春天落满桃花和玫瑰花/深秋,铺满金黄和火红的落叶//在我离去的那天,最好天空落着小雨/如果有谁还能记起过往,想过来悼念/最好是打着那种碎花的小雨伞/最好,顺便多带一把蓝色系的雨伞/伞上飞满蜻蜓或者蝴蝶/伞下,我的灵魂一定满是忧伤/一缕一缕,如这下午茶的沉香。——蓝雨《下午茶》

孔子说“四十而不惑”。人到中年,价值取向在发生变化,那些身外之物逐渐被看淡,皱纹、华发、衰老与时俱来,“有一种久远的陈茶味道”,没有年轻时的香醇,诗人感觉自己就是自远古漫步而来,走在一缕旧时光之中。青春不再,爱情被遗忘,只有儿子会让一个中年女人泪水盈盈,蓝雨最触动我心弦的两句诗是“只是希望自己临死前的样子尽可能唯美一些”,“即便口中说要逃离也念念不忘精致”,这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最后的追求。在最后的日子里,她想摆脱世俗,活出真正的自己,“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幽静地”,这个地方类似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这只是诗人的理想,找到了没有,诗人没有告诉我们。但不管怎样,衰老的背后就是死亡,谁也无法逃脱。虽然说“死去元知万事空”,但诗人希望“在我离去的那天,最好天空落着小雨”。诗人钟爱雨,把自己的笔名都命名为蓝雨,这时的雨更像是怀念的泪水。“如果有谁还能记起过往,想过来悼念/最好是打着那种碎花的小雨伞/最好也顺便多带一把蓝色系的雨伞/伞上飞满蜻蜓或者蝴蝶。”即使是最后的告别,也念念不忘友情和对美的惦念。这样的女人,生前的日子一定不会潦草地度过,就因为这样,她的灵魂才满是忧伤。多数人谈死色变,或避而不谈,蓝雨却谈得如此轻松,如此唯美,不愧为一个视死如归的生命顿悟者,视美为命的理想主义者。这首诗是一个人的自言自语,少了些雕饰,多了些真诚,前半部分是生命的体验,后半部分是浪漫的遐想,我们从中读到了俗世里一颗不俗的灵魂,她不会因时间变冷失色,她的安静、挣扎、世俗、豁达、追求、反思、美丽、忧伤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与她的文字永存在于读者的记忆。

一些温热的记忆/还未来得及握紧/就在指尖匆匆融化了/如这场薄凉而迟滞的雪//教堂的钟声,再次木然地响起/红尘之上,我依然在做虔诚的隐士/只是,风不再歌唱/用近似悲鸣的方式/应和这场落雪/像千疮百孔的圣经/积满了尘垢与狼烟//时光的背后/我正与残阳对饮/交出仅有的一隅清澈/去交换来世的相濡以沫——安妮《雪殇》

读安妮的诗,有种特别的感觉。她对世界万物的体察,保持着独有的敏锐。她的倾诉不是漫无边际,而是点到为止,留有余地。复杂的内心总能找到准确的意象,出神入化,又含蓄蕴藉。个性化的语言充满弹性和张力,读后让人感慨万端,细思慢品。

这首《雪殇》印证了我的直觉。“殇”按《新华字典》的解释是“没有到成年就死去”,就是夭折的意思。写殇的东西很多,就是没有看到写雪殇,安妮填补了这一空白。我感到,没有任何一种客观事物比雪更具有“殇”的特征,安妮发现了,并用生花妙笔写出了一首无与伦比的好诗,用来悼念人间短暂而永恒的美。

我们生活在一个灵魂跟不上脚步的高速时代,美好的东西如流星一样转瞬即逝,正如诗人写的“还未来得及握紧/就在指尖匆匆融化了”,薄凉的雪就是这样。薄凉让我们想起世态人心,寄寓着诗人对现有人际关系的质疑。雪让我们想起纯洁,承载着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一尘不染的操守。在物质化的时代洪流中,纯洁的雪保持不了多久就消失于人们的视野,而那些肮脏的东西却赖着不走,往往还会死灰复燃。这是令人遗憾而悲哀的事情。“我依然在做虔诚的隐士”,诗人早已远离尘世的喧嚣,隐身在肃穆的教堂,但钟声是木然地响起,圣经是千疮百孔,还积满了尘埃和狼烟,宗教也在经受着市场经济的考验。诗人写的雪殇,只有风以悲鸣的方式应和,多么孤寂和凄凉啊,正暗合了诗人低落的心绪。“时光的背后/我正与残阳对饮”,残阳如血,诗人不正像一只泣血的思想杜鹃吗?落雪与落日不是一样地落吗?“交出仅有的一隅清澈”,交给谁?谁值得托付?都是问号。“去交换来世的相濡以沫”,在物欲泛滥的时代,交易无时不在进行,诗人却用清澈去交换相濡以沫,寻找高山流水那样的知音,但愿能找到,找到后不会像雪一样成为人生之“殇”。

我灵魂深处沉积的泥土/无法用影子丈量故乡的身高/在这个春天,我想送给你一件礼物/那就是在鸟儿背上驮着的那片蓝//天空蓝的风都吹不动 吹不开 吹不散/这里的石头、树、野花、小草都是静的/只有音乐从心里响起/才觉得心有点跳//我推开小院/阳光靠在北墙上打盹/老眼昏花的村庄依然可以喊出我的小名/我的精气神烛照穿越童年//此刻 院子里弥漫着五谷香气/外婆最拿手的小米粥 瓜饼/成为我生命中成长的根基//喊吧 喊吧 我身体里的故乡———曹永红《故乡》

诗人的天职是返乡,返乡与返乡路径虽然不同,但目标和方向是一致的,那就是漂泊的灵魂在回归家园。不可否认,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在加速,但人们的灵魂却感到无处安放,返乡成了文学的应有之义,乡土成了精神最后的皈依,成了人性复苏的催化剂,成了世态人心的道德尺度。我读过不少关于故乡的诗,曹永红的《故乡》还是感动了我,因为与其他诗人笔下的故乡不同。读一首诗,如果有似曾相识之感,我的第一反应和判断就是败作,因为当代诗歌的同质化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原因是多方面的。她在《故乡》中写到:“我灵魂深处沉积的泥土/无法用影子丈量故乡的身高。”这泥土就是故乡的象征,而且还在不断堆积,在诗人心中故乡越来越高大,高大到无法用情感的影子去丈量,含蓄地写出对故乡越来越强烈的思念,有一种崇敬在内。语言的质朴、空灵和情感的真挚、纯净拓展了诗的审美空间。诗人想送给故乡一件礼物,“那就是在鸟儿背上驮着的那片蓝”。恐怕只有诗人才能产生这样的想象。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诗人的忧患来自对故乡的牵挂和热爱。诗人返乡后看到“天空蓝的 风都吹不动 吹不开 吹不散”,悬着的一颗心才落了地。但故乡成了留守者的村庄,“老眼昏花”让诗人心生悲凉。“依然可以喊出我的小名”,故乡是不会喊的,这里的故乡指代乡亲。“依然”说明故乡没有变的一面,当诗人听到乡亲们喊自己的小名时,仿佛一下回到了逝去的童年,人生的烦恼顿时烟消雾散,纠结的不再纠结。诗人陷入美好岁月的回忆之中,由“院子里弥漫着五谷香气”,联想到“外婆最拿手的小米粥 南瓜饼”。是故乡和亲人养育了自己,故乡一直就潜伏在身体里。“喊吧 喊吧”诗人渴望故乡的呼唤,对一个身心疲惫的漂泊者而言无异于精神的导引。这种血浓于水的情感最能触动人的乡思乡愁。诗人笔下的故乡,既是古典的,又是现代的,与余光中的不同,与郑愁予的也不同,是属于诗人自己灵魂的故乡。

继续倔强而独立/铁有铁的事实,石有石的尖锐/悲伤或喜悦如同落日,并举真理的辉煌//继续埋首生活/不高估某一天,也不轻视某一刻/挪用一些词语,调遣一些单句/写下诗句,把日子过成真的流水//继续热爱天空大于陆地,翅膀大于天空/万物之美,大于辽阔,大于人烟//夏风荡漾,蝉卧高树且修成正果/秋色涉水而来,江山美人一样重要/冬天怀抱一河冰清/春光即刻重生//它们这持久的继续啊/让我至今不敢丢弃一分信仰———耿红丽《逢生日,诫己书》

诗歌惯用客观的物象表达主观的情感,现在困惑的是很多诗写得风轻云淡,缺乏信仰的钙、人格的盐,缺乏情感的冲击和思想的震撼。读了耿红丽《逢生日,诫己书》,我再也无法平静下来,这是诗人生日写给自己的告诫书,不像一般女子沉迷于玫瑰和蜡烛、欢笑与祝福。在市场经济时代,很多人迷失于物欲和虚荣,耿红丽却保持着自己不为外力所动的精神定力,就是这样,她还担心被世俗的洪流淹没。她一心想做好理想的自己。诗中写到的三个继续是她做人的根本,“继续倔强而独立”,不被命运左右,不寻求人身依附,不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五四”时期的新女性就有这样的追求,时至今日还有很多女性像一根没有骨头的藤蔓缠绕在一棵或几棵大树上。耿红丽看不上这些,不屑于此,她渴望过有尊严的生活。在她眼中“悲伤或喜悦如同落日/并举真理的辉煌”,真理不单纯是喜悦,更多的是悲伤,对生活的坎坷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和思想准备。“继续埋首生活”,浮躁是时代的病症,很多人像尘埃一样沉不下身子,像秋千一样在半空晃荡,埋首生活的一定是那些踏实苦干、甘于付出汗水的人。“不高估某一天/也不轻视某一刻”,表面上说的是时间,实际上是做人的境界,既不夜郎自大,又不妄自菲薄。“继续热爱”,没有爱,生命就会枯萎,人生就变成荒漠。“万物之美,大于辽阔,大于人烟”,诗人在大自然中寻找美、发现美,心灵就会更加地辽阔和浩瀚。三个继续,说明原来就如此,现在还想这样,将来也一如既往,这是诗人人生永恒的主题。“它们这持久的继续啊/让我至今不敢丢弃一分信仰”,一切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信仰与信仰不同。信仰金钱,就会挖空心思地去掏金;信仰基督教,就会去虔诚地祷告;耿红丽信仰是如高山一样的人格,如太阳一样的尊严,如梅兰竹菊一样的气节。一个国家的强盛,既离不开现代的高科技,也离不开国民的高素质。如果把人格和尊严换成牛奶和面包,谈何崛起和复兴?耿红丽虽为普通女子,她的价值和意义正在昭示着人们正确处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对于有些人而言,可能是物质大于精神、肉体大于灵魂;对于诗人而言,正好相反。如果调和一下,人将更加完美。读了耿红丽这首诗,我百感交集,写下下面这段话与诗人共勉:“就这样就挺好,比那些为了眼前一点蝇头小利低三下四、弯腰低眉有价值有意义,人生的自信来自自我的拼搏,不是迎合讨好那些你内心并不尊重但又能改变你命运的人,被环境肆意地改变是软弱的表现,以至被塑造得面目全非,被异化成奴才与狗。有尊严地活着远远胜于大红大紫的富贵。灵魂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精神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