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淮阴区新型工业园区建设的思考

2020-11-11刘翠花

大江南北 2020年1期

□ 刘翠花

党的十九大以来,淮安市淮阴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坚持“产镇整合、镇园一体”的工作思路,在全区狠抓“1+6”新型工业园建设,以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来扩大小城镇规模,以工业项目集中集聚来带动人员向镇区流动就业,有力促进了全区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近日,笔者就全区新型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功能作用发挥进行了调研。

园区建设现状与成效

淮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1年5月开始建设,2006年4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12年11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江苏省淮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7年2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经过18年发展,淮安高新区累计进驻企业千余家,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2家,先后荣获“江苏省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江浙企业家投资中国首选开发区”和“中国十大诚信开发区”等荣誉称号。201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53亿元,比上年增长12%;注册外资实际到账突破2亿美元,外贸进口总额达到4.7亿美元;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高新技术产值增幅84.4%,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幅90.9%,分别位居全省高新区相应指标排名第一位、第二位。2013年,淮阴区在乡镇四大片区和综合优势明显的乡镇重点规划布局了五个产业园并完成了控制性规划,每个产业园规划面积300亩,一期启动面积1000亩。2014年起,区委区政府决策启动“1+5”园区建设。“1”是确立以开发区(现高新区)为核心,放大品牌效应和带动力。“5”是南陈集工业园、渔沟工业园、三凌工业园、徐溜工业园和张棉空港工业园,5个产业园又称淮阴区开发区(现高新区)的特色分园区(配套区),实行区级配套、乡镇服务的管理模式。2017年,区委区政府又将原王营镇工业集中区纳入范畴,实行“1+6”模式。

通过上下共同努力,企业的数量逐年增加、质量明显提高,推进了淮阴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一是镇区面积普遍大幅扩大。“6个新型工业园”基础设施投入截至2018年底已达2.06亿元。2013年规划的38条道路已建成或基本建成15条。渔沟、徐溜、淮高、刘老庄、三树等镇通过园区建设,将集镇道路与园区道路相连接,集镇规模扩大至原来的2~3倍。镇园一体,镇区绿化、亮化至工业园,镇容镇貌焕然一新。二是项目集聚促进产镇融合。新建的厂房及配套设施与镇区融为一体。据统计,目前全区乡镇工业集中区共入驻各类企业近1000户。其中,企业多的原王营镇有近300户。工业集中区依托镇区,解决集中区生活配套问题,促进了产业和城镇的互动融合、协调发展。三是特色产业小镇初步显现。南陈集镇盐硝化工、原王营镇新型建材、徐溜电子新材料、渔沟纺织鞋帽在全市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旅游方面,马头的历史名胜、刘老庄的红色之旅、高家堰的洪泽湖围堰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开发。四是镇域经济规模不断壮大。2018年,全区乡镇工业集中区企业实现开票125.12亿元,入库税金5.2亿元,分别较2014年增长38%和31.3%。其中,6个新型工业园实现开票55.95亿元,入库税金1.53亿元,分别较2014年增长57.16%和41.47%。6个新型工业园已经成为我区增幅最快的一个工业板块。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在新形势下,淮安高新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面临着一些新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高新区和6个新型工业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人财物配备不到位;产业园管理办与所在乡镇间关系职责不明、管理权限不清,对接不够畅通;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缺乏长效机制,投入不足;产业集聚度较低,企业布局散乱,项目分散;产业特点不明显,各产业区招引项目与高新区产业没有形成互补。

如何加快“1+6”园区发展,实施更高质量的乡村振兴战略,笔者建议:

第一,建立统一领导,打造特色园区。

加强对产业园统一领导,区委区政府或高新区成立6个新型产业园领导小组,明确一名副处级领导直接挂帅或分管园区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以改变目前高新区领导各管一个园区可能出现的工作统筹难、一件事情多头领导、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镇工业集中区建设要在全区总体规划及各镇具体规划的基础上,站在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高度,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根据自身的工业基础、产业特色,着力做好整体规划和工业集中区自身的特色发展规划,应充分考虑功能区划、产业定位和生态建设的要求,科学规划功能,注重培植产业特色。

第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

一是区政府、高新区应统筹考虑,加大对6个新型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所急需资金拨付力度;二是根据园区建设设计规划目标拟定年度预算资金计划,超前谋划、调度,确保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按规划目标有序稳步推进;三是将园区土地款全额返还各产业园区,用于征地、拆迁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以调动各园区建设积极性。乡镇工业集中区并非是多个企业在简单的平面位置上的集中,而是要按照规划合理布局,达到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的合理利用,有利于企业、社会减少成本。通过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可降低项目的入驻成本、缩短建设周期和运行。

第三,注重投入产出,用好土地资源。

在资源有限特别是当前资金与土地匮乏的形势下,应确立重点建设园区和园区建设重点:一是把生物科技产业园(渔沟)、电子信息产业园(徐溜)、新能源汽摩配产业园(原张棉工业园)确立重点建设园区,充分发挥三园区域、区位优势,争取通过3~5年的重点扶持,力争打造1~2个以上省级重点特色产业集群,渔沟和徐溜新型工业园率先打造成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是其他三个园区重点放在中小企业集聚区标准化厂房建设和建成区配套设施完善上。通过聚指成拳,发挥有限资源、资金最大效益。增强“惜土如金”的观念,从外延式开发转向集约式开发土地,全面提高单位面积的投资密度和产出率。

第四,完善机构编制,理顺运行机制。

一是健全机构,按机构设置综合性原则,参考高新区机构设置,建议各产业园下设综合管理部、招商服务部、规划建设部及社会事业部等工作机构;二是配齐人员,按市编办审批编制数,通过调配、选拔尽快统筹配备好人员,确保各园区办能正常运行;三是明确职责,在市编办批复基础上,完善、明确各机构职能、各岗位职责、工作目标,并严格考核;四是物质保障,协调所在镇(街道)或园区企业,尽快解决各园区办公场所、设备及基本运行经费;五是参照高新区与新渡口关系,建立“以块为主”运行模式,即建设、管理、运行由高新区直接领导和负责,所在镇(街道)只负责征地拆迁、矛盾调处等工作。

第五,强化项目招引,提高项目质效。

一是下达任务指标,研究下达各镇(街道)、部门中小企业招商任务,解决目前招商任务主要压在高新区,各镇(街道)、部门压力不大和大项目难招、小项目又不愿招的情况;二是建立考核机制,区委区政府出台相关考核文件,压紧压实责任,增强招商责任和压力;三是统筹项目落户,由高新区根据招引项目投资额度、产业性质等情况,统筹引导进入各新型产业园、逐步形成功能定位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四是制定激励措施,各镇(街道)招引的项目,开票、纳税指标纳入招引镇(街道)统计考核,税收比照进入高新区项目分成比例给予更大的优惠。五是在招引项目上求质量,高度重视项目质量的提高,注重引进技术含量高、税收贡献大的项目;六是要统筹镇工业集中区项目结构,要对镇工业集中区企业(项目)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杜绝企业间的不良竞争;七是要清理现有落后项目,“腾笼换鸟”。

第六,及时控规修编,完善配套设施。

自2018年8月乡镇撤并后,各镇(街道)定位发生变化的,要对国土规划特别是被撤并镇农用地、工业用地规划进行相应调整,抓住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机会,立足长远,对6个工业园控规和乡镇规划及时修编,为工业园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规划必须坚持:一是“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保护耕地,优化环境,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原则。二是突出配套基础设施的原则。对防洪、道路、给排水、供电等设施要统一规划,逐步到位。三是设计高标准原则,对主要的商业区、街道、重点功能小区的建筑、园林景观等要实行规划控制,重点工程要坚持执行规划方案,规划要体现以自然为本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