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留守劳力成为新型农民
——记江苏弘森生态农林产业园创办人王海霞
2020-11-11吴树德
□ 吴树德
建湖县颜单镇有一个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弘森生态农林产业园,园区创办者是盐城市人大代表、县女性创客协会副会长、县“两会”(老促会、扶贫协会,下同)理事王海霞。2019 年4 月,她被评选为盐城市扶贫工作先进个人。
联农带农 共建共享
2012 年,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感召下,王海霞萌生了创办农林产业园的梦想,她的想法得到了家人和亲友的支持。此时,适逢颜单镇漕桥村发布农业招商信息,王海霞与该村干部一拍即合,300 亩桃园基地和300 亩花木基地相继建成,盐城市弘森生态农林科技有限公司随之成立。7 年来,园区年年拓展提升,现已扩到3600 亩规模。
王海霞从当初播下第一颗梦想的种子开始,就确立“以人为本,联农带农,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公司优先吸收当地农民家庭留守劳力,带领他们学习现代农林技术,从事新优果树、苗木的培育管护工作,使他们逐渐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王海霞坚守创业初心,不论公司盈利亏损、资金宽余紧缺,每年都按期给付农民流转土地的租金,发放农民工工资。随着园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年租金从60 万元增加到200 万元,农民工从12 人增加到86 人,其中残疾人5 人、少数民族8 人,年发放工资从30 万元增加到220 万元,员工中13 户低收入家庭脱贫致富。园区被县老促会、扶贫协会和残联、民委等部门命名为“创业扶贫基地”“残疾人就业基地”“少数民族扶贫基地”。
依托院校支撑 促进园区发展
水果苗木要有高品质,就得依托高等院校的技术支撑,王海霞相继与3 所高等院校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
王海霞把特种苗木中山杉作为主打优势产品。2014 年,公司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为技术依托,承担省林业“三新”工程中山杉苗木研发推广项目。王海霞带领技术员工在专家指导下,终于攻克幼苗繁育的核心技术和管护要点,成活率由20%提高到70%,截枝扦插工艺技术申请取得国家专利,建设的全日光全自动喷淋系统装置的幼苗繁育大棚从1.2 万平方米扩到5 万平方米,截枝扦插量从60 万株增加到300万株,成品苗栽培基地从130 亩扩展到1600 亩,加上徐州、滨海等外市县3 处联建的示范点,已达2000 余亩,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中山杉苗木基地。
桃园、葡萄园也是王海霞悉心打造的特色产业。2015 年,公司以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为技术依托,对初始种植的露天桃树分期逐块嫁接改良,对新建的标准化智能桃棚配置温室物联网,自动监测、调控棚内空气和土壤温湿度,促进新枝快速生长,提前开花结果。2018 年,他们又以盐城市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实施地面滴灌、生草植被、桃果绿色防控等技改项目,桃园被定为“江苏现代农业(桃)产业技术体系(建湖)推广示范基地”,还被评为“江苏省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盐城市最具魅力休闲农业景点”。慕名至此赏花采摘、休闲观光的游客年逾8 万人次。
扶贫攻坚 振兴乡村
王海霞非常关心困难员工,经常自己上门或安排公司成员送温暖、献爱心。她对园区所在村3户特困农民和全镇12 户少数民族家庭,每年都送上扶助金。她对镇村干部讲,“必须变输血帮贫为造血扶贫”,于是提出了建设绿色扶贫基地的设想,并制定可行性实施方案,得到了颜单镇党委、政府和县“两会”有关部门的支持。2018 年春天,该公司在颜单镇漕桥村建成50 亩绿色扶贫基地,让45 户低收入家庭参与中山杉幼苗移植管护,每户年增收入1800 元,培育的成品苗出售时再享受二次分红。接着,公司在颜单镇对口帮扶的滨海县滨准镇倪滩村建成160 亩扶贫基地,使半荒的低效农田变成“绿色银行”,该村年增集体积累18 万元,40 户低收入家庭每户年增劳务收入近万元;去年开春,又在园区内与30 户农民联建3 万平方米的中山杉幼苗繁育大棚。在王海霞的带领下,公司接连建了3 个扶贫基地,得到省市县扶贫办、老促会领导的赞同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