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诊断信息分类与编码研究

2020-11-10张大伟

康颐 2020年13期

张大伟

【摘要】目的:健全中医诊断应用系统信息化建设,完善中医诊断临床应用体系,加深中医诊断信息化建设理念,加强中医诊断信息分类与编码研究。方法:对当前中医诊断现状进行分析,从实际需要出发,对中医诊断进行信息分类以及提供编码方案。结果:建立若干一级类目以及20多个二级类目。结论:中医科学信息化,完善中医诊断信息分类以及编码研究工作,通过对于中医诊断的系统分类可以有效提高中医诊断效率,完善中医诊断的相关信息,使中医科学更加的科学化,信息化。有利于未来中医研究工作的进行,为未来的中医系统学习以及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关科研人员以及学者可以有效快速的完成对中医诊断信息检索,极大的提高了中医诊断信息查阅的效率,扫除了中医诊断信息不宜传播统计的现状,从而有利于整个中医科学的发展。总而言之,中医诊断信息分类与编码可以有效采集中医诊断信息,实现中医诊断的系统化以及智能化。

【关键词】中医诊断;信息分类;编码研究

【中图分类号】R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0.13.267

引言

中医诊断的计算机化是促进中医诊断创新发展的重要措施,是中医诊断标准化和现代化的必要阶段。随着中医诊断信息化的广泛发展,中医信息化和标准化取得了进展,制定了许多与中医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以解决诸如质量等特定信息数据的标准化问题。中医问题的生产,销售和产品标识用于中医诊断的存储和统计中的信息处理和信息交换。但是,中医临床信息的内容非常有限,临床用中医数据的标准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健全中医诊断应用系统信息化建设,完善中医诊断临床应用体系,加深中医诊断信息化建设理念,加强中医诊断信息分类与编码研究也成为了热门的研究课题。

1 原则与方法

(1)科学性:选择中医临床信息的客观,稳定的基本特征或显著特征作为分类依据,以确保最终分类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2)系统的:根据中医临床信息的相互联系,系统地总结其属性或特征,形成层次清晰,分类明确的中医临床信息分类体系。(3)广泛性:在确保分类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可伸缩性。(4)兼容性:本分类体系的内容与现行有关标准相对应。(5)全面的实用性:在满足分类系统的一般要求的前提下,基本目的应该是满足临床中医药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医院临床中医药信息的规范化管理。

信息分类的基本方法包括线分类,区域分类和混合分类。针对不同属性,隶属关系明确的中医临床信息特点,采用行分类法。根据线分类法构造的分类结构具有层次性好,实用性和方便性的特点。

2 结果

2.1分类

将中医诊断主要逻辑方式作为依据,将中医诊断信息分为诊断原理、诊断方法、常见病症、病症辩因类共四个类目。再根据各一级类目的属性进一步将一级类目划分为二级类目,诊断原理可以划分为思外揣内、以常横变、四诊合参、辨证求因、整体观念、见微知著。常见病症再分发热、咳嗽、盗汗等16个次级类目,主要包含现代中医诊断中最为常见的16种病症。常见证型再分为实证和虚证两个次级品类以及其下的5个三级类目。病因辨证类目下分为暑邪、风邪、热邪、燥邪、寒邪、火邪六个类目。

2.2编码

中医临床诊断信息的编码是基于分类设计的编码结构。统一一致的符号用于对中医临床诊断信息的分类结果进行编码,并形成一组代码元素。在此代码集中,这些代码与各种类型的TCM临床诊断信息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每个代码可以唯一地标识一种信息类型。尽量不要损害代码系统的容量和可伸缩性,代码清晰易用。

为了方便汉语使用者,一级类目采用简单易懂的汉字大写首字母组成,代码具有清晰性以及可扩展性,在实际的使用中可以方便检索。

3 结束语

中医科学信息化,完善中医诊断信息分类以及编码研究工作,通过对于中医诊断的系统分类可以有效提高中医诊断效率,完善中医诊断的相关信息,使中医科学更加的科学化,信息化。有利于未来中医研究工作的进行,为未来的中医系统学习以及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关科研人员以及学者可以有效快速的完成对中医诊断信息检索,极大的提高了中医诊断信息查阅的效率,扫除了中医诊断信息不宜传播统计的现状,从而有利于整个中医科学的发展。总而言之,中医诊断信息分类与编码可以有效采集中医诊断信息,实现中医诊断的系统化以及智能化。

参考文献:

[1]常凯,邓文萍.中医药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5,32(1):14—18.

[2]田雙桂,沈绍武.全国中医药项目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平台构建思路与方法[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6,13(1):65—69.

[3]陈荃,高星,雷行云,等.基于知识库的基层卫生服务绩效考核[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35(12):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