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冈书院

2020-11-10冯君

传奇故事·百家 2020年3期

冯君

摘要:本文阐述了铁岭银冈书院创建的背景、书院功能及育人无数的办学功绩,从三个层面展示了这座育人摇篮的历史风貌。

关键词:银冈书院;功能完善;育人摇篮

书院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形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银冈书院在东北特定的历史环境里创建,它是清代东北成立最早、保存最完好且最具影响力的古书院,虽规模不大,但保持着书院的许多文化传统,培养了大批英才和仁人志士。本文作者将就银冈书院一座育人的摇篮这一论点进行分析论述。

一、自主办学。功能完善

清代书院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官学化,主要就是朝廷或地方对书院的办学目的,施教方法、内容乃至聘请师长、录取学生、教学经费等进行全面控制。而区别于其他书院银冈书院在这些环节所受的干预是比较弱的,其一,银冈书院创始人郝浴在地方知名度很高,其子郝林曾任奉天府丞,故不能严加限制。其二,银冈书院有充足的办学经费。士绅们历年捐助的钱加在一起那就更多了。其三,书院所聘请的山长、董事多是“就地取材”,在银冈书院读书的佼佼者可以留在书院。他们熟悉书院的历史,更不忘银冈书院的兴学传统,不忘创始人郝浴的办学理念和殷殷期盼,教学内容从实际出发,自主决定,量体裁衣。或理学为主,或以考课为主,或以专习经史词章为主,兼而有之,时政品德教育占突出地位。

银冈书院有着很强的感召力,它传承并发挥着藏书、讲学、祭祀的三大功能,给学子们提供了宽广的研究空间。书院有许多藏书,数量上、质量上都堪称上乘,其中名著《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的一部规模最大的类书,其清刊本至今完好地保存着。另藏有孤本、密本。与此同时,书院的讲学活动也异常活跃,书院初建的康熙年问,讲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子的知识素质,理解我国传统文化儒学的精髓。雍正以后,改办学目的为“讲举子业”。主要是为了“学而优则仕”。因此,书院主要教材是“四书”“五经”和一些研究经典的名著。书院的祭祀有两种,分为两个时期,初建阶段是祭祀孔子,史载“奉先师木主于其中。上丁之祭如胶痒,诸生以时课业其堂”祭祀和习课均在一堂,只是时间得错开。等到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重修书院后,则改为主要祭祀郝公。祭祀郝公,是书院对学子进行品德教育的手段,和提高学子的情操结合在了一起。

二、讲学与时政呼应。启发爱国情怀

银冈书院的讲学与时政呼应,爱国爱民的思想贯穿于施教过程。

为了更好地将讲学理念展现,书院采取多种施教措施先后聘用了一批有进步思想的山长管理书院,吴凤藻经理书院二十余年,德高望重;曾宪文教育救国思想影响巨大;邓士仁爱国主义的言传身教,为育人成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广进时政新书,以书育人,让学子了解“天下大事”,使其在各种政治观点的比较中认识事物。如《盛世危言》《劝学篇》《西学启蒙》等。特别是控诉帝国主义侵华的《普天忠愤集》之类的书,对学子的启迪教育更大。为了激发师生的爱国热情,书院组织时政专题会讲和辩论活动,如光绪二十四年请臧镜轩主讲戊戌变法维新的利与弊,宣统初年请奉天法政学堂赵振清,讲他主张君主立宪“割股上书”的体会,同时开展改良政治对否的辩论。

编写爱国爱家的乡土教材,揭露帝国主义对家乡铁岭的侵略和凌辱。传唱革命歌曲,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进行控诉。组织学生下乡宣传时政,接触社会。清末,书院废科举,设学堂。银冈书院曾组织学生假期下乡演说,控诉帝国主义罪恶,千方百计灌输新思想,启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怀。

三、培养英才无数。堪称育人摇篮

三百多年来,银冈书院培养了许多英才和仁人志士。任辅臣,铁岭县镇西堡乡河夹芯村人,十二岁人银冈书院读书,1908年在东清铁路任汉语教官,并于当年秘密加入俄共布尔什维克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辅臣受布尔什维克的委托,以中国外交总署官员的身份到俄国,曾领导俄国工人运动并组织华工参加了俄国十月革命,被任命为“中国团团长”。1918年12月29日在维雅战役中不幸壮烈牺牲。列宁高度评价说:“任辅臣是勇敢的战士,出色的指挥员,优秀的布尔什维克。”

石璞,铁岭人,启蒙于银冈小学堂。1928年考人南京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在校期间,由党员陈景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为革命奔波,积极参加反帝活动。1930年8月,石璞被捕入狱,在狱中同敌人进行了顽强斗争,英勇不屈,9月4日在南京雨花台被害,犧牲时年仅十七岁,是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中最年轻的烈士。

周恩来,1910年十二岁时“从伯父召,趋辽东”,就读于银冈小学堂。他刻苦读书,因时而学,登龙首山,吃高粱米饭,去农村接触社会生活,在银冈小学堂,少年周恩来第一次接受了正规的学校启蒙教育,第一次受到了早期革命思想的启蒙。老师讲述的革命道理深深震撼着他的心灵,从而萌发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正如他自己所述:“十二岁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辈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而弘扬民族文化,育人为本是银冈书院的功能体现。正如清代诗人商其果在《书院古榆》诗中所描述的:“老树婆娑满院荫,每当风雨作龙吟,三春铸得钱无数,抛落人间总不寻。”银冈书院是清代铁岭教育史的缩影,功绩显著,堪称是一座育人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