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孟子、荀子的人性论

2020-11-10张玉

科学与财富 2020年27期
关键词:人性论荀子孟子

摘要:人性论是关于人的根本的思想,春秋战果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关于人性论的争辩也包含其中,是讨论人性论的高潮时间。许多流派都立足于己派的根本,围绕人性的善恶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大家拥有不同的观点,但他们的思想并不是针锋相对毫无关联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让我们认识到,事物之中联系是具有普遍性的,矛盾也不能静止的看待,虽不同却相似形成了中国人性理论的总体特征。社会是发展变化的,这些理论虽然有很多与我们现在的思想并不契合,但仍然有很多进步之处值得我们吸收。在中国思想史中,关于人性论的思想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恶论等等学说。

关键词:孟子;荀子;人性论

什么是人性:“人性,一方面是对人本身性能的概括,是人类社会性能和自然性能的统一,另一方面是指人的正常的生理欲望和身体机能”。这一解说与古代中有关人性论的讨论的密切联系的。

一、孟子性善论

孟子是第一系统阐述性善论的人,但并不是没有理论基础的产生出来的,孟子人性论与孔子仁的思想有一定联系,而且有所发展,并不专注于个人的思想品行而是形成了一种哲学思想。

孟子关于人性论的论述主要是围绕着与告子的争辩和反驳进行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人性善恶";(2“)生之谓性”;(3“)仁内义外”。

(1《)孟子.告子.上》中记载了当时包括的几种不同的人性论,其中告子的人性论,他用类比方式进行阐述。杞柳通过后天人的行动可以做成梧棬,说明没有固定不变的特点,类比得出人性也和杞柳一样,取决于后天的加工,后天影响是绝对不能忽略的,不能完全依赖先天品质;河流不分东西,不确定方向,人之性如水,在于后天的引导,善则善,恶则恶,引向善那人性就善,引向恶那人性就恶。而孟子则针锋相对,指出杞柳做成梧棬的过程也不是随随便便想做就做的,这一行为也是要顺从杞柳的本性的,如果破坏杞柳的本性,那么梧棬是不会产生的,由此类推,仁义也是顺从人性而来,违背本性是不行的。同样,水确实不分东西方向,但是高低之分却是显而易见的,不能说完全来自后天的指导。人本性天生善,水自然向下流:若出现人行恶事,水向上流,那么就是受到了后天外力的影响,这与本性无关。

(2)   告子主张“生之谓性”,告子又说“:食色,性也。”他把性仅仅理解为自然身体欲望,渴了就喝饿了就吃。在孟子看来,这样主张会导致人与动物之间的界限模糊,人不再具有最高级的动物的属性,人与其他低级的生物无异。“牛之性犹人之性”,由此证明告子主张“生之谓性”必然导致把兽性等同人性的结果。李存山曾指“孟子所讲的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区别其他物类的特性”。1张岱年认为,“孟子讲性最注重對物类之不同。”2人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种道德属性。

(3)   告子主张“仁内义外”,他解释“义外”说“: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在告子看来,尊敬长者是因为长者的年纪比自己大这个客观事实决定的,因为年纪长于自己,所以自己要去敬重他,而不是事先拥有一个尊敬之心,所以义是外的。对于告子的这一看法,孟子进行了批驳。所谓义,到底是针对老者还是针对尊敬老者之人而言的,义强调是不是年纪这一事实,而是心中所具有的尊敬他人的这一品质,更侧重于主观的道德情感,有没有义取决于人心中有没有一个尊敬之情,这种情感自然是来自内心,所以义也是内在的。他主张仁义都是内在的,即所谓仁、义、礼、智四端“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二、荀子性恶论

荀子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对立的“性恶论”。他明确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是先天的、不可学、不可变的;伪是后天的、可学的、可变的。荀子认为孟子没有分清“性”和“伪”的区别“:孟子日‘:人之学者,其性善。'日: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礼义制度道德规范是君子和圣人是为了社会的安定和谐,是为了国家的治繁荣,是为了巩固专制主义而积极创立的,外在条件的束缚使人有了界限,是与人的本性所不同的,圣人的作用就在于能够将人的本性与后天人为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为其社会而服务。

荀子强调不管是普通百姓或者是贤者君子,所具有的本性都是一样的,都是恶的“: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他认为如果一味的顺应本性,那么社会便得不到很好的治理,社会会出现混乱的现象。他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人一出生就有占有,抢夺之心,因此,荀子提出了“化性起伪”的命题。荀子是性恶论者,认为凡人一般都有礼义,是受贤人感化的结果。即使是贤人之家,其性亦为恶,其理为圣,也是积伪之结果。荀子提倡“化性起伪”,是为了强调后天教育者。根据荀子的出发点,性,假的部分,即缺陷的部分和后天的部分的区别。先天属于“性”,不能做事,不能学习;后天的东西是“假”的,也就是人为的,是经过学习、努力得来的。人类的本性是恶的,所以如果它发展,天下的战乱和(可能有)能导致大乱,于是圣人制定出来礼义,人的社会等级差别的规定,这样第一次能制定一套社会秩序,使天下大治。所以荀子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礼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而天下治。”导情,化性而造伪,化人之性而造盛世,这是荀子的本思想。他提出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制约,使人理性,使天下的太平,合于善。

三、二人人性论主要不同点

荀子和孟子的人性论有着明显的不同,荀子偏重了德行礼义的外在规范性;孟子偏重于爱礼智而为我,珍视道德廉洁自律和乐得,这是二者最大的区别。但两种说法并不是完全对立,正如张岱年说的那样,孟子说的性善,是人之特质是爱心礼智之四端。荀子所说的性恶,是指人生的完成具的本能行为没有礼义。德行的负责人,等待着训练的成功。孟子关注的是性须扩张。荀子着眼于性须的改造。二人的着眼点不同,孟子是关注先天的理想的思想,而荀子更强调后天的现实的变化。

四、人性论对社会道德的影响

思想道德修养说白了就是人类思想品质本性的修炼,做到指导人限制人发展人。在古今中外思想史上,思想道德修养的方式和表现往往是受当时的人性论所持观点决定的。

孟子是这种人性本善的观点,从思想道德修养的非常基本且重要的方法和道路出发,进行心灵的修养,并要求对自身的管理,人的善良的真心致力于保持,并且这种真心,大大扩充,使其表现于生命中的方方面面。为此,他偏重存心养性,反求诸己,希望养吾浩然之气,使人变成富贵而不淫、权势而不屈、贫贱而不转的仁人志士。而对于现实生活中的那些行为不检品行不端之人,孟子认为不是由于他们不具有善的本性,而是由于他们的后天影响误导了他们,其并不能完整的保存住自己的本心,疏于管理,因此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回自己的本心,要“放心”。

在荀子看来,从本质上说,人性本恶。然则,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有道德有信仰的人仍然存在,并且不在少数,而且社会也不是肆意抢夺私自占有的情况经常发生,这是什么原因呢?苟子认为,这是由于伪,如果失去了伪,那么社会会变得糟糕不可治理,人与人之间也会失去信任和和平交往,荀子希望通过外在的道德法律的规范来约束人性进而使人向善的思想。

总而言之,放眼望去,中国的传统思想与品行都呈现出一种现象:人的存在与道德、善恶是分不开的,道德层面精神境界随着时代发展进步也需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就在于如何去恶存善,使人向着更好的境界前进,使社会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通志·哲学志[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50.[2]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1960:6.

作者简介:

张玉,出生年份:1999,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河北省廊坊市,学校学院: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学历:本科在读

猜你喜欢

人性论荀子孟子
“自然之性”与“性命之常”——王弼人性论的二重向度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磨刀不误砍柴工
和谐
奥古斯丁和尼布尔的人性论比较
先秦诸子的人性论与德教的阐证
“人性论”视角下的人格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