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评价方法研究
2020-11-10朱荣
朱荣
摘要:我国许多地区地质结构复杂,受到极端天气或者人为因素等影响,导致地质出现滑坡或者泥石流等灾害。针对滑坡以及泥石流地质灾害采用针对性的评价方法,通过评价掌握引发地质灾害的因素,以便实施有效的措施,避免滑坡或者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本文围绕滑坡以及泥石流地质灾害应用的评价方法展开讨论,为应用的相关评价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评价方法
0. 引言
在滑坡以及泥石流地质灾害进行评价过程中,根据不同类型的滑坡以及泥石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如果对滑坡地质灾害进行评价,基于FAN模型采用脆弱性方法评价滑坡地质灾害。如果对泥石流灾害进行评价,基于贝叶斯模型方法评价泥石流地质灾害。如果对滑坡以及泥石流同时进行评价,基于GIS地质灾害系统进行评价。
1. 基于FAN模型的滑坡地质灾害脆弱性评价方法
1.1 评价模型选取
评价模型的选取过程如下:首先,根据滑坡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确定评价指标,根据评价指标设定评价单元;其次,在建立的模型内部,设定将要进行测试的数据;三,结合数据建立FAN模型;四,在FAN模型的每个节点,属于设定的参数;五,借助FAN模型进行滑坡地质灾害评价,在模型中可以获得较为精准的评价数值;六,将最终形成的FAN模型,用滑坡地质灾害脆性评价。
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将地质、地貌以及自然环境中其它因素作为评价参数。此外根据滑坡地质灾害脆性评价要求,还应设置七个评价指标,指标一为年连续三天降雨最大值,指标二为年降雨量超过25毫米的时间,指标三为植被归一化程度,指标四为断裂带值,指标五为坡度,指标六为坡度超过25%时,该坡度下滑坡面积,指标七为最大高差。在上述评价指标中,降雨量的大小和时间,均与地质出现滑坡灾害存在密切的关系。
1.3 数据预处理
数据预处理过程,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包括评价单元获取方法、目标变量获取方法、降雨指标计算方法、植被指数计算方法、断裂带指标计算方法、坡度指标计算方法、最大高差指标计算方法以及指标数据整理方法。以指标数据整理方法为例,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各个指标,采用离散化和整数化的方式进行处理,可以得出部分滑坡地质灾害脆弱性评价指标数据。
1.4 构建模型结构
通过构建模型结构,在模型中真实的显示出FAN模型对于地质灾害脆弱性评价方法的精度,FAN模型的命中率为84.13%,误测率为26.90%,精度为78.51%,AUC为0.87。
2. 基于贝叶斯网模型的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
2.1 评价模型选取
采用贝叶斯网模型方法评价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首先应做好评价模型的选取工作,在选取工作中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一,确定灾害评价指标,根据指标选定评价单元是否满足模型评价要求;二,确定模型测试数据,使模型按照测试数据模拟泥石流发生的过程;三,建立贝叶斯模型结构,通过模型结构学习地质灾害评价方法;四,学习贝叶斯模型参数,由参数优化模型,使模型内各个节点设定的参数,均能满足评价精度要求。
2.2 评价单元
在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工作中,评价单元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評价引发泥石流发生因素过程中,地貌作为单元成为主要评价对象。在地貌特征较为丰富的地区,并且该地区会产生较多的降雨,会提高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概率。选择引发泥石流灾害的诱发因素作为单元,在模型中根据单元进行评价,可以提升评价的准确度。此外在评价单元中,将DEM作为提取流域的算法基础,掌握填洼和削峰的状态,同时确定水流的方向,结合方向提取水流的流域范围,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2.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一般设定七个评价指标,指标一为年连续三天最大降雨量,指标二为降雨量超过25毫米的时间,指标三为植被在泥石流发生区域的覆盖范围,指标四为断裂带长度,指标五为坡度超过25%泥石流占用的面积,指标六为在规定的流程内产生的最大高程差,指标七为流域形状系数。
2.4 数据预处理
数据预处理需要使用到多种方法,分别为植被覆盖度指数计算方法、断裂带长度计算方法、流域形状系数计算方法以及指标数据整理方法。使用指标数据整理方法,采用离散化和整数化方法,处理部分区域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数据,使数据更加贴近真实情况。
2.5 构建模型结构
构建模型结构过程中,基于贝叶斯网结构,利用设定的七个指标,分别对比朴素贝叶斯网、机器学习的贝叶斯网以及调整后贝叶斯网结构性能,其中命中率分别为83.13%、84.16%以及85.66%,误测率分别为8.72%、8.61%以及8.23%,精度分别为88.41%、88.84%以及89.63%,ROC面积分别为0.94、0.95以及0.95。根据上述数据,通过调整构建的贝叶斯网,命中率精度以及面积上升较为明显,而误测率低于其它模型。
3. 基于GIS的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评价系统
3.1 系统总体结构
建立系统总体结构过程中,需要进行滑坡地质灾害脆弱性评价系统总体设计,在总体设计中,需要不同的元件构建滑坡地质灾害评价系统,分别为通用工具、训练集数据处理、评价模型交叉验证、交叉验证结果查看、脆弱性评价以及导出评价结果。在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系统总体设计中,仍会需要不同的元件构建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系统,分别为通用工具、训练集数据处理、评价模型交叉验证、交叉验证结果查看、危险性评价以及导出评价结果。
3.2 评价系统业务流程
评价系统业务流程分别为滑坡业务流程和泥石流业务流程,在滑坡地质灾害脆弱性评价系统业务流程中,产生的数据最终形成滑坡灾害脆弱性等级图,根据等级图掌握地质可能出现的滑坡等级。在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系统业务流程中,数据按照流程要求,最终生成泥石流灾害危险性等级图,等级图会将地质区域内可能发生泥石流的位置标记出来。
3.3 评价系统软件结构
评价系统软件结构是由数据浏览和结果查看作为基础,通过评价模型层,将数据输入至数据处理层,最后通过基础数据层,向用户提供查询服务。
3.4 评价系统技术集成方案
评价系统技术集成方案设立过程中,会使用到C#编程语言,由C#编程语言分别设立出Arcgis Engine和Matlab Engine程序,其中Matlab En-gine程序是贝叶斯网络模型建立的基础。基于编程语言最终确定评价系统技术集成方案。
4. 结语
我国属于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高发国家,采用地质灾害评价方法,通过建立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模型,在模型内设置多种评价指标,并在系统总体结构下,按照评价业务流程进行评价,可以获得精准的评价数值的同时,还能准确预测某一区域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为预防以及防治工作有效的进行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泥石流研究[M].科学出版社,康志成等著,2004.
[2] 边坡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胡厚田等编著,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