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2020-11-10陈翠霞路倩
陈翠霞 路倩
摘要:农村留守老年人问题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问题,是城乡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的深刻反映。本文以保定市农村留守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实际情况,在分析了保定市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提出以政府为主体、家庭为基础、农村社区为平台、留守老人自助及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养老制度安排;创新完善法律政策或工作指南,保障服务工作的可操作性;完善老年人室内活动场所等角度构建保定市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从而有效应对保定市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养老
一、引言
工业化及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故而出现了农村留守老年人这一群体。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全覆盖,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很多。农村留守老年人面临着严峻的养老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因此,本文以选取保定市部分农村留守老年人为调研对象,分析其生活困境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构建保定市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从而有效应对保定市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二、保定市农村留守老年人生活现状分析
通过对保定市北店乡北辛店、南辛店、牛庄村、南林水村、杨庄村5个村庄进行调研,对他们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分析总结目前保定市农村留守老年人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物质关爱不足,留守老人负担沉重
农村留守老年人基本无创收能力,只能依靠自己农作物收入、国家补助或者子女补贴来维持生活。根据调查显示,近59%的留守老年人一年的收入不超过5000元,而一年的收入不仅要用于日常生活开支,人情开支,还要用于医疗费用。在调查的人员中63%的人常年有医疗费用开支。虽然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在不断扩大,但是保障水平仍然较低,目前河北省某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每月在百元左右,而在保定市清苑区北店乡一个月生活开支在200-300元,所以基本养老保险根本无法满足基本生活。新农合虽然也在农村实现广覆盖,但基本医疗保险也只是在住院后才能进行报销,平时买药并不能发挥作用,所以平时医药开支全是靠老人自费。综上老年人在物质生活方面并不能得到满足。
(二)生活关爱缺失,农村留守老人生存处境艰难
随着经济的发展,房价、物价也在上涨,外出务工的子女本身自己生存就比较困难,无暇顾及留守的农村的老人,同时子女往家中汇的钱也非常少,所以老人生活缺乏子女关爱,同时生存处境艰难。根据调查显示,58.9%的老年人每周只能跟子女通话或者视频一次,15.4%的老年人一个月及以上才能与子女沟通一次。由于本次调研接触到的大多数都是低龄组老年人,故64.1%的老年人生活可以自理,但是仍有35.9%的老年人生活中需要有人护理。这部分老年人缺少了家人的陪伴与照护,生活处境艰难。
(三)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农村留守老人心里孤单。
精神文化生活包括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学历普遍较低,所以并没有太多文化生活。在调查中发现,个别村庄曾经有过“图书馆”,但是多年无人问津,“图书馆”也随之“倒闭”。在精神层面,留守老人家庭氛围的缺失,老人精神生活单调,平时有48.7%的老年人以看电视来度过时光,56.4%的以串门聊天为农闲时主要的活动内容。51.3%的老年热会偶尔参加村里组织的歌舞晚会,35.9%的老年人选择不参加,还有5.1%的老年人想参加但是并没有机会。而对于丧偶老年人,其精神文化生活更是贫乏,他们对子女情感依赖感增强。子女的精神慰藉已是留守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要素和条件。
(四)基礎设施薄弱,农村留守老人养老质量不高。
近年来,新农保、新农合覆盖面都有所提升。农村的医疗水平也在提升,但是资金、设施、专业医护人员等基础保障仍然单薄。在保定市清苑区北店乡的各个村庄调研时发现每个村庄基本有一到两个诊所,但是只能做基础的血压检查、以及一些常见疾病的治疗。加之农村老人的传统习惯“小病扛,大病拖”,老年人全生命健康意识和行为淡漠,使得他们的健康问题日益严峻。只有46.1%的老年人在生病后会选在及时去医院,64.1%的老年人找村医开点药吃,10.3%的人会选择自己忍着既不去看病也不吃药,还有个别老年人会找一些土办法治病。这样的健康意识及医疗环境下导致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质量并不高。
三、构建保定市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以政府为主体、家庭为基础、农村社区为平台、留守老人自助及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
1. 家庭方面:家庭是农村留守老年人赡养和关爱服务的责任主体。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农村留守老人中有多数是由于供子女上大学,子女在异地工作。希望有条件的企业,可以给父母过60岁的员工每月1天的探亲假。让子女有时间回家尽孝。对于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团体,鼓励外出务工子女回家乡创业就业。鼓励农村籍大学生回乡创业或者返乡从事留守老人养老服务行业,特别涉及到社会保障、保险、医学等专业的学生,国家可以给予一定的培养优惠政策,如返还学费或者服务满X年后可以应聘相关公务员职位。
2. 居委会方面:组织邻里乡亲、村民小组和老年组织等可以以电话问候、上门访问等方式定期探访,及时了解农村留守老年人生活情况,重点帮扶有安全风险和生活困难的农村留守老年人,督促其子女和其他家庭成员履行赡养义务,重点对象要及时报告镇人民政府。增强村规民约对家庭赡养义务人的道德约束。
3. 政府方面:一是加大对农村留守老年人养老资金财政转移和政策倾斜,加强老年人活动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基础建设,包括村卫生服务中心、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老年学校、党员活动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二是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将农村低收入家庭和因疾病返贫家庭纳入医疗救助范围。三是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探索定时定点集中服务、服务上门的养老服务模式,结合农村当地特色开展生态旅游式养老模式。
4. 在社会保障方面:不断完善基本医疗、基本养老、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制度,落实相关社会保障政策。将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年人全部纳入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范围。农村敬老院在满足农村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的同时,对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农村留守老年人提供低收费照料服务。
5. 社会力量方面:(1)鼓励低龄健康老年人为高龄、失能留守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探索建立志愿服务互助循环机制。(2)提供志愿者服务平台,鼓励有经验的医生到乡村义诊;鼓励在校学生为农村留守老人带来“娱乐盛宴”,以使大学生从目前“繁重的网络娱乐”中脱离出来,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3)为返乡建设家乡或者创业的农村籍大学生提供培训和进修平台。
6. 健全监测评估应急处置机制:根据农村留守老年人经济收入、赡养、健康等情况,县级人民政府每年至少组织开展1次农村留守老年人风险等级评估。根据监测评估情况及时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排除隐患、实施关爱救助,要高度重視并着力解决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合理信访诉求,对高龄、失能等特殊困难农村留守老年人要做到发现、报告、转介、救助工作有效衔接。
(二)建立健全养老制度安排
按照老年人的风险等级不同,首先要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升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水平,建立养老保险的动态研究机制。其次是对于老年人易患慢性疾病的风险应该通过商业保险的机制在非老年期加强健康管理,降低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病率,并且在非老年期为自己安排商业保险以转移风险。然后对于老年人面临的失能风险,应该构建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相结合下的长期护理保险,加强对护理专业人员的培养。最后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一方面能让老年人及时得到救治,一方面能防止老年人因病返贫。
(三)创新完善政策法规
一方面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基础,制定并出台与老年人利益相关的法律政策,虽然最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将“常回家看看”列入其中,标志着精神赡养开始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又该用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常回家看看”,违反后又该如何去惩罚,这一法律的实施会不会让父母子女之间产生更多的隔阂。所以养老人保障法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明确的规定。另一方面要拓宽老年人的维权渠道。农村留守老年人知识水平普遍不高,维权意识淡薄,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子女在网上购物寄给父母,要二次收取1到3元不等的快递费,有些子女确实多年来未回家进过孝,外出旅游遭遇旅行团随意收费等有损留守老年人的事情,所以改善基层司法环境,将司法服务延伸到农村地区,维护农村留守老年人的权益势在必行。
(四)完善老年人室内活动场所
在农村地区基本无室内活动场所。到了冬季时期农民才是农闲时节,由于保定地区空气特性,这种季节外出运动或活动只能对老年人的身体导致损害。所以为了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应该有针对性的完善室内活动场所和设施。让农村留守老年人可以在农闲时节,参加文体活动,如建立羽毛球、台球、乒乓球场所,同时可以提供桌牌、扑克牌、唱歌、唱戏、下棋、跳舞等娱乐活动。并且可以在特殊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开展文娱活动,这样不仅能促进老年人思维的活跃性,也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记忆力,从而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四、结论与体会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城;不谋万世者,不足某一时”。面对世界上第一老年人大国不可避免的诸多老年人问题。我们既要立足当下,通过我们所学习的保险学专业知识为我国缓解养老危机做出贡献,也要居安思危,为自己的养老提前做好准备。树立全新的老龄社会新观念,正确对待衰老和疾病,主动去适应老龄社会的现实需求,积极弘扬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李姝,韩乐,喻瑶.农村留守老人精神现状与养老保障的思考[J].农村社会保障,2018.
[2] 申喜连,张云.农村精神养老的困境及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17.
[3]柯燕,多视角解构西部农村居家型互助养老服务—基于陕西省留旗营村的个案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8.
作者简介:
陈翠霞(1987-),女,汉族,河北廊坊人,博士研究生,河北金融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保险精算、农村养老;
路倩(1988-),女,汉族,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河北金融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农村养老、人身保险。
基金项目: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保定市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编号“2019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