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人物报道的创新实践研究

2020-11-10刘霞

传媒论坛 2020年22期
关键词:刻板印象

刘霞

摘 要:科技人物是科技活动的主体,科技人物身上展现的科学精神也是推动整个社会不断奔涌前进的精神动力。但与其他类型人物相比,科技人物因其职业特性,在新闻报道中容易给受众造成较为刻板的印象,因此,科技人物报道亟须创新。本文以《科技日报》“大家小事”栏目为例,从选题、叙事结构、叙事语言、表现形式等方面,具体分析该栏目的科技人物报道特色,希望能从新闻价值角度为科技人物报道创新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人物报道;刻板印象;特写式报道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22-00-02

一、引言

近些年来,科学技术在中国发展迅猛,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助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各级各行业科技工作者不仅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角”,还是科技界与大众媒介之间沟通的“桥梁”,也承担了开展科普活动提升全社会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职责。因此,科技人物报道也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大众媒介对这些科技人物予以报道,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宣传科学方法以及正确引导舆论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何既写出科技意味又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如何既不失细节,又彰显出科技人物的灵魂和本质?如何画龙点睛,在小事中展示人物的科学精神?《科技日报》的“大家小事”栏目对此进行了探索。

二、“大家小事”栏目的创新实践

(一)撷取科学界大咖进行报道

科技人物报道,选取哪些人物进行报道是最重要的。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成千上万,可谓浩如烟海,每名科技工作者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值得书写的事迹,值得弘扬的精神,但从新闻价值角度而言,并非每名科技工作者的报道都会产生很好的社会效果。科技人物报道的精髓是将科技人物群体中最优秀的、典型的代表介绍给受众,并通过传播其科学精神,达到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关注科学发展并最终参与到科学技术的传播与应用中去的目的。

《科技日报》“大家小事”栏目“栏如其名”,选取的都是科技界的大咖、大家。吴孟超、王淦昌、孙家栋、钟南山、李兰娟、屠呦呦、樊锦诗、南仁东……这些名字大众已经耳熟能详,但他们背后也有许多故事鲜为人知。科学大家的精神应该被铭记和传承!“大家小事”专栏旨在撷取这些优秀科学家人生的一个片段或故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展现他们身上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忘我奉献的家国情怀,以及心有大我的人生境界。

从2019年8月23日开始,截止到2020年6月份,“大家小事”栏目已经刊发文章25篇,报道的专家共计25名,其中包括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王泽山院士(刊发于2019年8月23日一版,文章标题:《“独行侠”:王泽山》)、中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院士(刊发于2019年8月30日一版,文章标题:《孙家栋:向周总理讲“难以启齿”的事》)、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刊发于2019年12月13日一版,《邓稼先:在核试验场留下不寻常纪念照》)、“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樊锦诗(刊发于2019年12月23日一版,文章標题:《樊锦诗:为莫高窟留人才“贡献”房产》)、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院士(刊发于2020年4月20日一版,文章标题:《钟南山:八十四岁的抗疫逆行者》)等,可谓群贤毕至、科星璀璨。

(二)特写式表现手法

报道对象撷取出来了,如何更好地对其进行报道呢?

科技人物报道有四种基本形式,包括消息、人物特写、科技典型和科技人物深度报道。“大家小事”栏目采用了其中的特写式人物通讯的表现手法。特写式人物通讯一般侧重于写人物的一事,或者某一侧面。它注重视觉感、现场感、鲜活感,通过描写使局部情节放大,恰如好莱坞大片的特写镜头。

这种表现手法文字凝练,篇幅短小,结构紧凑,笔墨集中,节奏明快,像一场独幕剧,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能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人物传记式报道的冗长与复杂,细致入微且以小见大地展现报道对象的精神风貌与生活态度。

比如,2019年9月11日一版见报稿件《屠呦呦:科学家的“不科学”事儿》一文,讲述的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以身试“毒”的小故事。文章短小精悍,特写式的报道手法写法灵动,展示了屠呦呦团队不吝付出,勇于攻克科研难题的精神,让读者印象深刻。

再比如2019年8月30日一版文章《孙家栋:向周总理讲“难以启齿”的事》一文,构思巧妙,写法灵活多样,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引人入胜,展示了孙家栋以科学为先的科学家精神。此外,2019年12月17日文章《黄纬禄:千钧重压下敢拍板》,开头讲究,结尾凝练,点出并升华了黄纬禄的精神品质。此外,很多细节处理如人物的心理描写很精彩,阅读起来身临其境、如见其人。2019年8月2日刊发的《南仁东:“天眼”奠基人的小心愿》选材放弃了伟光正的宏大叙事,挖掘了南仁东鲜为人知的故事,另辟蹊径,独具特色。2019年12月6日刊发的《赵忠贤:“土炮”搞超导,也管用》,讲述了赵忠贤最有代表性的小事——自己做了一个烧结炉的故事,既展示了他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研究,也表示他言出必行,“甘坐冷板凳”的精神。

“大家小事”里的文章从点入手,不写复杂的大事,而是选择能以点带面、与学风精神相结合的小事,展示了科学家的风采和精神。

此外,“大家小事”栏目在表现形式上,还有一大创新,那就是每篇文章、每个故事都配置了一副原创漫画,每张漫画都精雕细刻,数易其稿。从本质上来说,漫画是新闻的图像化和视觉化表达,它能以更诙谐、更幽默、更直观的形式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乃至精神风采。

生动的漫画与特写式报道相得益彰,让“大家小事”栏目从一众科技人物报道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读者的好评。

三、对现状的进一步思考

当然,“大家小事”栏目并非完美无缺,作为人物报道的一种创新尝试,该栏目也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包括人物形象应力求更加多样,选材应突出科学精神,写作手法仍需加强等。

(一)人物形象应更贴近时代

目前,“大家小事”栏目在报道对象的选择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的报道对象都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这些令人景仰的前辈身上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我们当然要铭记并发扬。

但江山代有才人出,当今社会,越来越多70后、80后不断涌现,他们中的精英科研工作者,也在多個领域做出了令人赞叹的成绩,其中不乏一些在各领域独领风骚的领军人才,比如,在《自然》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最年轻中国学者曹原等,这些年轻科技大家身上所展示并能够彰显的科学精神具有深刻的时代特色,能与新一辈年轻人产生更深刻的共鸣。

因此,包括“大家小事”栏目在内的媒体,应该加大对他们的报道宣传力度,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激励年轻人投身科技事业,也能让公众看到中国科技领域蓬勃的朝气与活力,同时还能进一步提升报纸的年轻格调。

(二)写作手法仍需加强

科技人物报道因为报道对象本身具有极强的专业性,难免会让大众有晦涩难懂、难以亲近之感,所以在报道时一定要注意语言应通俗易懂,多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白描等写作方法,用讲故事的形式向公众解读所报道的对象。此外,对于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报道者也要尽量深入浅出地表述出来,让公众能够更好地接受并理解。

这就要求报道者在报道科技人物之前一定要准备充分,对报道对象的个人经历、个人成果,以及所从事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有清晰透彻的了解,才能写出人物的精、气、神。

良好的科技工作者的形象,会激励并吸引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投身并扎根科技事业,塑造良好的科研风气,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不仅能在社会上形成爱科学讲科学的良好风气,对国家科学事业的发展也大有裨益。因此,大众媒介应想方设法,恰到好处又不失偏颇地报道科学家的风采和事迹,这一点具有良好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结语

长期以来,科技人物报道存在表现手法单一、选题模式化、趣味性与故事性不强、人物扁平化、模式化、形象不突出等瓶颈问题,公众对于科学家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要想改变这种“刻板印象”,进一步提升科学家的良好形象,大众媒介应开动脑筋,向社会提供优秀的科技任务报道,塑造科学家榜样角色。

参考文献:

[1]陈丹,房瑞标.如何使科技人物报道活起来[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44.

[2]伍新春,季娇.科学家刻板印象:启示与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9.

[3]刘兴安.谈谈科技人物报道[J].军事记者,2002(8):71.

[4]戚鸣.实用通讯写作[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7:112.

猜你喜欢

刻板印象
《疯狂动物城》:刻板印象“三部曲”
豪车交通事故报道中媒体刻板心理及对策分析
恢复高考至今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变迁研究
污名视域下“屠呦呦获奖事件”解读
角色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对运动的影响
老年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刻板印象对“反转新闻”的影响
国内主流新闻网站如何应对受众流失之困
香港“幼童便溺”舆情事件的建构分析
网评詈词的刻板印象消除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