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落叶松优良林分改建母树林技术研究
2020-11-10倪鹏跃
倪鹏跃
(辽宁省实验林场,辽宁 清原 113311)
日本落叶松Larixkaempferi具有速生、材质优、适应性强的特性成为中国东北地区主要造林树种[1]。该树种是辽宁省实验林场自20世纪40-50年代引种,经过20余年选育,于70年代被证实为适宜辽东山区生长的一种具有优良表现的速生用材树种,现已成为辽宁东部山区的速生用材造林树种之一。林木良种是提高林地生产力的基础。有关日本落叶松良种选育国内已有报道[2-5]。为了提高林木良种使用率,辽宁省实验林场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利用优良日本落叶松种源采种育苗,进行人工造林。70年代初对林场日本落叶松林分进行踏查,确定最优林分,经过每木调查,初选日本落叶松母树林林分。通过对最优林分进行5次疏伐改造,留优去劣,每公顷保留150株,郁闭度0.4,林分内光照和养分充足,胸径为45.1 cm,蓄积239.8 m3·hm-2。日本落叶松母树林种子遗传增益得到明显提高。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自然概况
试验地位于辽宁省清原县湾甸子镇,119°52′~127°45′E,39°20′~42°51′N。无霜期120~150 d,土壤为暗棕壤或棕壤,土层厚度30~60 cm。属长白植物区系。该地区以落叶松纯林为主,约占整个有林地面积的60%,林龄10~30 a。
1.2 试验方法
对辽宁省实验林场日本落叶松优良林分进行踏查,开展每木检尺及形质指标调查,确定最优林分,对其进行疏伐改造,留优去劣。初选日本落叶松位于辽宁省实验林场地车沟试验区大沙河,1957年造林,林分面积30.5 hm2,伐前2 500株·hm-2,平均高17.4 m,平均胸径17.3 cm,郁闭度0.9。
在林分内设置30 m×33.3 m标准地9块,进行每木检尺,用样方测定法划分类别指标对林内树木进行等级划分;按照母树林营建技术规程,分别于1973、1978、1983、1989年进行4次不同强度疏伐改造,疏伐强度分别为45%、45%、48%、25%。通过22a连续监测,记录形质指标、抗逆性、生长量等相关数据。
树干弯曲度和干基弯曲度是严格控制母树林形态欠缺的重要选择指标。树干高2 m以上调查弯曲度指数,树干高2 m以下干基指数分为4级:I级通直,II级大体通直,III级表现弯曲,但随着直径加粗弯曲度会逐渐减少或消失,IV级明显弯曲,已构成缺欠。通过对改建后日本落叶松母树林和对照林分形质特征相比,确定表现状况。
1.3 统计方法
树干、干基弯曲度计算。
式中:N为家系试验株数;0,…,3为弯曲指数;n0,…,n3为无弯曲株数,…,最大弯曲株数。
1.4 区域试验
母树林改建后分别选择清原县大边沟林场、新宾永陵林场、桓仁县八里甸镇、西丰冰砬山林场、本溪草河口林场等8个试验点进行区域栽培对比试验。对比分析子代林和对照品种在形质指标、抗逆性、生长量等方面的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2.1 日本落叶松母树林改建后生长量指标分析
经过生长观测,疏伐改造后的母树林平均树高、胸径和材积均远高于对照(未疏伐)。39年生的母树林疏伐后的树高较对照提高15.89%,胸径提高17.18%,单株材积提高56.83%(表1)。4次观测的母树林平均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分别比当地主栽日本落叶松提高15.46%、11.89%和38.03%。
表1 不同林龄母树林疏伐改造后与对照区生长比较
2.2 形质特征与抗病性分析
对母树林和当地主栽落叶松品种林分形质特征比较结果表明,母树林的干基直径比对照林分提高5.0%~11.1%,树干高度提高12.0%~19.0%。母树林干基指数为2.08,树干指数为1.65,分别比对照提升6.6%和18.6%(表2)。
表2 落叶松树干及干基弯曲指数和抗枯梢病调查对比
分别对母树林和当地主栽落叶松林分采种育苗后上山造林,调查病害发生情况,结果表明:母树林4~5 a幼树感病指数15.0%,4~5 a幼树发病率20.0%;而对照林分4~5 a幼树感病指数33.4%,4~5 a幼树发病率50.0%;因此,辽宁省实验林场日本落叶松母树林子代抗病性较强,生长性状表现良好。
2.3 子代林生长表现分析
区域试验结果表明,母树林的子代林胸径平均高出对照(当地主栽落叶松子代林)林分18.25%,树高高出对照林分20.80%,材积高出对照林分36.98%(表3);方差分析表明,母树林子代林胸径、树高、材积与当地主栽落叶松品种子代林生长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表3 辽宁省实验林场日本落叶松母树林子代林生长量
3 结 论
母树林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分别比当地主栽日本落叶松提高15.46%、11.89%和38.03%。母树林干基直径比当地主栽落叶松提高5.0%~11.0%,树干高度提高12.0%~19.0%。子代林的感病指数下降18.43%。子代林的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分别提高18.25%、20.08%和36.98%;胸径、树高、材积等生长量指标均高于已经推广栽培的当地主栽落叶松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