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让脱贫稳固 让发展可续
2020-11-09王秀娟
王秀娟
郭晋平(左)在直播卖货
“脱贫不是送钱花,勤劳肯干靠自家,搞产业、学技术,自立自强人人夸……”在临汾市蒲县山中乡,一段群众自创的快板道出了贫困群众的心声。曾经因病致贫的山中村村民刘元平早已脱贫摘帽,如今承包了20亩地种梨果和花椒,还养了上百只乌鸡,当上了“勤劳创业之星”。
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对象,更是脱贫致富主体。如何有效激发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山西省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引导贫困群众用自己的劳动脱贫致富,提升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头雁引领——
激励贫困群众有“志”想做
在蒲县,“道德银行”家喻户晓。
2018年7月,山中村率先办起“道德银行”和“积分超市”,村民通过“存孝、存善、存信、存勤、存俭、存美”兑换积分,可到“积分超市”换取等价物品。慢慢地,村民有了勤劳干事的意识,村里的文明风气也日渐养成。村党支部书记石金平说:“道德银行让群众的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同步进行,‘等靠要思想也慢慢消减。”蒲县“道德银行”建设也获得了2019年山西省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为强健农村基层组织,山西省先后出台《关于深化“三基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工作的若干意见》《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实施农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农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
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山西省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产业引领、精准培养”思路,为贫困地区培养了一批批“产业发展的领路人、科技推广的带头人、生态建设的创业人、文化旅游的热心人”,打造了一支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实现了为每个贫困村培养3~5名的目标,创业项目6100多个,辐射带动12.9万贫困人口增收,为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各村开展感恩奋进教育,激发依靠诚实劳动增收致富的动力和活力;利用政策帮扶牌、明白卡、流程图、“口袋书”等,让群众明白政策、参与落实政策;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倡树文明新风;县乡村开展脱贫家庭星级评定,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先进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感化贫困群众……贫困群众“有志气想做事”的风气日渐形成,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乡风文明建设步伐随之加快。
大同市云州区吉家庄乡吉家庄村,在村党支部带领下发展光伏发电、创办农牧专业合作社、建立黄花加工厂,把原本亏空的集体经济发展得红红火火。村民们高兴地说,跟着这么好的党支部干,不仅脱了贫,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技能培训——
助力贫困群众有“技”可依
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成长为带货“网红”,武乡县上司乡岭头村年近六旬的郭晋平靠的是电商培训。从头学拼音学打字的郭晋平是自强自立靠自己奮斗脱贫的典范,2016年10月,当郭晋平网上第一单核桃卖出1500元钱的时候,村里人都“惊呆”了。
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是实现稳定脱贫的关键之举。这些年,山西省围绕“人人持证、技能社会”的要求,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坚持把技能培训作为斩断贫困根源、实现造血脱贫的重要举措,确保有就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贫困劳动力每年至少接受一次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实现“教育培训一人,就业创业一人,脱贫致富一户”。
从2017年开始,连续4年把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免费职业培训列为各级政府的“民生实事”。省政府印发《山西省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方案》《关于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的实施意见》等,构筑起完善的扶贫培训政策体系。今年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各市县开展线上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了贫困人口就业增收的能力。
来自岚县岚城镇邓草沟村的贫困户牛建春现在是继亨铸造有限公司机修车间的一名工作人员。他人生的改变缘于县人社局针对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的技能培训。由于技术过硬,今年培训一结束他就被企业考核录用。在岚县,“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家庭达到5300余户。
坚持市场导向、就业导向,开展订单、定向、定岗培训,满足不同群体需求,越来越多的贫困劳动力通过培训获得了技能。静乐县创新培训模式,积极引导培训机构开展“需求导向”“就业导向”职业培训,实行“需求储备式培训”,重点对有就业需求人员开展市场需求集中度较高的工种定向培训。今年疫情期间,还开展了“百日免费线上技能培训活动”。“在工作中,我们突出‘建档立卡、技能培训、持证就业三个环节,搭建就业服务平台,精准组织用工对接,打通培训就业快速通道。”岚县人社局主任科员梁文珍介绍说。
与此同时,搭建转移就业平台,完善劳务供需对接机制,鼓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社会力量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对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企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一次性吸纳就业补助等政策。现在,“吕梁山护工”“天镇保姆”“太行家政”“临汾技工”等各具特色的劳务品牌已经在就业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品牌优势和示范效应逐渐显现,吸纳带动了更多贫困劳动力参与培训、提升技能、转移就业。
带贫益贫——
保障贫困群众有“人”领做
从“不会干”到“跟着干”到“抱团干”。
近年来,山西省各地扶贫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大胆探索,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公司+”“合作社+”“土地入股”“金融扶贫”“托管经营”等形式,经营主体带贫益贫效果日益显现。
天河牧业是繁峙县知名的畜牧养殖企业,“公司+贫困农户+政府+银行+保险公司”的模式带动横涧、大营、砂河等乡镇347户贫困户靠肉牛养殖实现稳定增收。公司种植基地的种、管、收、储、加、运等生产环节,每年可为周边农户提供劳务用工万余人次。
完善带贫机制,组织龙头企业依托自身优势,因人因户施策,建立契约型、股权型联结机制,探索产业扶贫利润分配模式,多渠道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今年出台的《关于健全完善产业带贫益贫机制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了产业扶贫的“五有”机制,推动扶贫产业良性可持续发展,带动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关于深化扶贫扶志促进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全方位引导贫困群众自主脱贫,逐步形成有志想做、有事可做、有技会做、有钱能做、有人领做的“五有”机制。
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带着农民赚,把产业留在乡村,把就业岗位留给农民,把产业增值收益留给农民,龙头带动格局正释放出强大的带贫益贫动能。目前,全省5633个贫困村都确立了“五有”机制,以各种形式参与产业扶贫的企业有近3000家,参与扶贫的农民合作社有43689个。
位于吕梁市文水县开栅镇的野山坡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不仅带动了周边果农增收,也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解决了当地万余人就业。大同市云州区三利农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基地+农户+公司”一体化经营机制,与全区10个乡镇的2.1万户农民签订种植、收购合同。
政策优先倾斜龙头企业、项目优先布局贫困地区、资金优先支持带贫主体。2016年以来,连续5年下拨农业资金的贫困县占比超过30%,并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
有光滋养有雨润,终须种子自向天。在阳光雨露滋润下,山西省广大贫困群众信心倍增,正在脱贫致富、奔向小康的大路上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