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电视散文的审美及强台价值

2020-11-09洪志昳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审美

洪志昳

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种崭新的电视节目样式《电视文学》出现在了中国电视荧屏上,她的出现让电视的文学氛围日益浓厚,极大地满足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审美需求。而电视散文便是其中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电视散文既有文学性,又有电视性”对于电视台这个载体,电视散文又是一种独特而新颖的节目样式,随着其文化价值的提升,其强台价值也日益彰显。本文就电视散文的审美及强台价值做些简要探析。

关键词:电视散文;审美;强台价值

众所周知,文学是语言艺术,散文是文学载体的一种,文学散文是通过文字语言传递给读者的,文字语言比较抽象,文学散文的审美对象需要“认真看、仔细想”。而电视散文则是一种视听艺术,电视散文的审美对象“既可视、又可听”,因此,创作者完全可以通过具有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的画面、真实的现场音效、煽情的背景音乐、先入为主的影调,为审美主体设置一种预定的审美导向,从而使不同的审美主体产生创作者所预想的审美感受。由此,我们可以得知,电视散文和文学散文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那么,这种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究竟不同在哪里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美表现不同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

我们首先从电视散文与文学散文在审美表现上加以分析。文学散文的作者把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运用文字符号,将审美感受传达给审美主体,表现形式比较单一。它与电视散文所使用的视、听符号相比,表现形式比较丰富。不是吗?电视散文的创作者除了把握和运用好文字符号外,既可以运用视、听设备大量地摄制图像、还原色彩,又可以记录声音,百分之百地呈现审美对象的真实状态,这种在时空上延展的表现手法,是文学散文无法比拟的。如以下散文片段:

“我们的船渐渐地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是一棵大树,有数不清的丫枝,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支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斜躺在水面上一样……”(巴金散文《鸟的天堂》)

这精彩的散文片段,将作者目睹和想象当中的场景描绘得十分生动,其文字符号的精雕细琢已展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它与电视散文表现形式相比,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一棵大树”“枝上又生根”“斜躺在水面”这些词汇表达无法具象。比如它是一棵多大的树?树上生的是什么样的根?大树斜躺在水面的姿势如何?等等,这些都需要读者调动形象思维加以合理想象。而电视散文的视、听语言,则完全可以通过现场真实场景、特写镜头,让审美主体一目了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两者在审美表现上的不同,即文学散文在审美表现上趋向于单一性和抽向性,而电视散文在文学散文的基础上,其审美表现还有着不可比拟的多样性和还原性。

(二)审美体验不同

“审美体验是指充分调动创作主体的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因素,结合创作主体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与理解,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

由此我们可以说,审美体验的过程就是对文学散文的感受历程。如前所述,由于两种艺术形式的审美表现不同,显然,它们之间在审美体验上也不同。

我们现在从文学散文的审美体验加以分析。读者作為审美主体,主要是通过阅读文学散文作品,通过自身的理解来获得审美体验。而这个内在活动过程受限于审美主体自身的阅历、文化层次的作用,作品创作者无法介入,其审美体验过程无法使审美主体实现由外而内的交替效果。我们以下列散文片段为例: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也有脚啊,轻轻地挪移了;我也翻然跟着旋转……”(朱自清散文《匆匆》)

读这段极富感染力的文字,首先要求审美主体具备一定文化修养,其次要有一定的生活阅历,第三要注入自身情感,并调动自己的形象思维,这样才能获得——光阴似箭、必须珍惜的审美感受。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审美主体文化程度、素养的高低对审美体验将产生一定的制约,影响其审美感受程度,使之再也无法扩大化。因此,我们可以得知,这种完全靠主观理解所获得的审美体验是由内向外单一的。如果我们把这段文字拍成电视散文,你会来亲眼目睹“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是什么样,你会看到“我也翻然跟着旋转”的真正景象,加上播音员进行有声语言的再创作,以及背景音乐对时光流逝的悲叹,审美主体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都会受到强大的冲击力和震撼,使审美体验完整而丰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两者在审美体验上的不同,即文学散文的审美体验是由内向外、单一的;而电视散文的审美体验则是由表及里,全面的。

(三)审美追求不同

不论是文学艺术工作者还是电视艺术工作者,对审美主体而言都是审美对象创作者。追求的都是作品审美效益的最大化。在这个过程当中,文学散文的审美追求主要是,以创作者对社会的观察、生活的体验为基础,运用抽象思维,尽最大可能在作品中为审美主体营造出一定的想象空间,让其在审美体验过程中结合自身的内在感悟,去极大地丰富审美对象。表现出了文学散文审美追求的内在性和抽象性。以文学散文《荷塘月色》和电视散文叙述的情景为例。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

文中作者尽情地将自己所观所感加以描述。但那荷塘是圆是方?那荷塘田田的叶子、那月色下的袅娜地开着的荷花是何姿色?文学散文只能尽情加以描述,这是文学散文审美追求其内在性和抽象性所决定的。而电视散文的审美追求则是直观和真实。全景镜头可观那荷塘全貌、盛满荷塘那田田的荷叶;特写镜头既可观荷、又可赏花,还可瞬间看到含羞闭荷、荷花怒放;现场蛙声加背景音乐使审美主体想象的空间得到真实的延展。电视散文营造的这种更加完美而直观的想象空间,是由创作者前期拍摄的镜头,加上后期精心编辑制作的真实呈现。由此可见,与文学散文审美追求的内在性和抽象性不同,电视散文的审美追求是直观性和真实性。

(四)审美主体不同

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If  Qrnheim)在其名著《视觉思维》一书中说:“从道理上说,没有哪种思维活动,我们不能从知觉活动中找到,因此,所谓知觉,也就是视觉思维”。

文学散文是创作者把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感受运用文字符号,传达给审美主体的在审美过程中靠的是感知。从普遍意义上讲,她的受众群仅局限于有一定文化修养、有较好阅读习惯和一定年龄层次的群体。而作为衍生于文学散文的电视散文,诉诸了视觉、听觉的功能,她的受众群则是无论文化程度高低、不论何种年龄层次的最广大的普通老百姓。这种在审美主体方面的差别是有各自的属性决定的。

电视散文的属性决定了她必须借助于电视台这个特殊的传播平台,将其自身独特的审美表现、审美体验及审美追求淋漓尽致地展示于受众的眼前,使审美主体(受众)对它的艺术魅力(审美表现)感受无穷,审美体验得到极大扩张,也使电视散文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去努力实现审美追求的最大化。这些都足以体现电视散文在电视台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促进作用,即电视散文审美带来的强台价值。

首先,电视散文的审美表现要求电视散文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必须运用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广阔的表现空间,调动一切有效因素来进行创作。这在客观上就促进了电视台实施精品战略。不是吗?由于电视散文创作者要彰显其审美表现,最终通过电视台播出的电视散文作品(即审美对象)理应是具有深刻思想和文化内涵、具有独特艺术品位、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具有较强感染力的成功作品。而从电视节目这个角度看,这样的节目是高质量的节目。它一方面造就了以高质量的节目支撑台,另一方面,要生产这样高质量的节目,必须会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电视散文和宣传队伍,这些都必将为强台打下堅实的人才基础。

其次,电视散文的审美体验能促使审美主体(受众)对审美对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使其得到极强的艺术享受,从而产生极强的电视收视定势,形成特定的收视群体。对于电视台而言,有了一定的高端受众群,无疑将对它的发展产生重要价值。

第三,电视散文的审美追求确定了它所追求的是作品审美效益的最大化。这就在客观上要求电视散文创作者要想方设法完善、改善、改造审美对象(电视散文作品),使之尽善尽美。以上各方面的完美结合,足以使电视散文的魅力四溢。如果电视散文能够作为电视台文艺类节目的重要组成部份,并把它作为一个品牌栏目加以打造,它呈载的将是一个台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体现的将是一个台厚重的人文气质。关于这一点,我前些年在基层采访调查中得到了证实。

我们重庆市永川区电视台作为一家地级电视台,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就尝到了文化强台的“甜头”。该台有一档《经典放送》栏目很受当地电视观众喜爱。他们组建队伍自己创作摄制了《小石桥》《山魂》《山旅》(曾获重庆市电视散文大赛银奖)《三月·那飘香的梨花》《渝西明珠》等系列电视散文在该栏目播出,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产生了收视轰动效应,广大电视观众纷纷要求重播。这足以证明,广大受众对电视散文等阳春白雪类节目有较强的审美需求,这些鲜活的实例都彰显出其强台价值。

综上所述,电视散文无论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还是作为一种节目样式,它都具有其独特的魅力,这魅力,源于它独特的审美风格。这魅力,让其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强台价值。

猜你喜欢

审美
阐述西方音乐剧与中国戏曲审美特征的异同性
论风骨与崇高
论少儿美术培训对审美的作用及影响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态美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闲情偶寄》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