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813块超稠油复合驱油技术研究与应用

2020-11-09杨洋

中国化工贸易·下旬刊 2020年5期

摘 要:针对杜813兴隆台超稠油区块采出程度高、纵向动用不均矛盾突出、回采能力不足等矛盾,研究了超稠油复合驱油增产技术,该技术具有注汽增效、及时调剖、驱油助排等多重作用,能够有效改善油层纵向动用程度,提高油井提高油井回采能力。现场试验表明,该技术能够改善中高周期超稠油井开发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超稠油;纵向动用;复合驱油;高周期

1 概述

杜813块沙一、二段兴隆台油层埋藏深度在765-920m,含油井段长46-105m,兴Ⅰ-Ⅳ组油层有效厚度平均27.7m。储层孔隙度平均为32.4%,渗透率平均为1664×10-3μm2,上报石油地质储量为2568×104t,含油面积4.6km2。原油物性属超稠油,原油密度(20℃)1.0098g/cm3,原油粘度(50℃)165405MPa.s。区块整体为薄互层状超稠油油藏。区块经过多年的开采,已进入蒸汽吞吐后期,随着采出程度的提高和油层压力大幅度降低(由原始的16.1MPa降至目前的0.95MPa),加之多轮吞吐后油层中大量轻质组份被采出,原油粘度明显增加,油井乳化严重,层间动用差异大,蒸汽吞吐效果逐年变差,开发难度也越来越大[1-2]。

2 主要研究内容

2.1 技术机理

超稠油复合驱油增产技术是利用热载体(蒸汽)的缓冲液和表面活性剂体系,以及扩大蒸汽波及面积、体积为主的联合增效工艺[3-4],它将防窜调剖和增效汽驱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研制的驱油增产剂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表面活性,能够有效地降低原油表面张力和原油粘度,增加原油流动性,延长油井生产周期,进一步提高蒸汽的波及体积和蒸汽在地层深部对残余油的驱替效率,进而提高超稠油油藏的最终采收率[5-6]。

2.2 施工工艺的完善

①驱油增产剂体系具有发泡快、泡沫均匀、泡沫强度大等良好的发泡性能,针对地层亏空严重且纵向动用不均的油井,我们引用氮气泡沫调剖工艺,在井口注入氮气,通过泡沫发生器产生泡沫注入地层,利用氮气泡沫的选择封堵性解决纵向动用不均的矛盾;

②根据油井情况和需要设计井下配套注汽施工管柱,加强选配注与驱油增产技术相结合的多功能管柱应用。

2.3 驱油增产剂室内评价

2.3.1 驱油增产剂A剂分解性能评价

通过测定一定浓度(重量)的药剂在不同温度下分解产生气体时形成的压力,了解药剂热分解产生气体量的大小和由此产生的压力高低。

2.3.2 驱油增产剂B剂静态洗油性能评价

取一定量混合油砂,在90℃下分别采用自来水和不同药剂浓度的溶液浸泡4h,然后对比测定洗油率,结果见表2。

2.3.3 驱油增产剂B剂乳化性能测定

在药剂浓度分别为3‰的情况下,取杜馆陶油层原油,按油、水比为7:3的比例,在80℃的水浴中恒温30min后搅拌乳化,可发现该剂具有较好的乳化降粘效果,乳状液分散细腻均匀,并用RS600旋转粘度计测定其降粘率达到99.8%。

2.3.4 驱油增产剂B剂耐温性能测定

将药剂溶液置于300℃的高温烘箱内,经48h恒温热处理后取出,冷却至室温,然后在不同浓度下与处理前相对比,测定其表面张力,具体结果见表3。

2.3.5 对采出液脱水性能影响

室内实验表明,该药剂与破乳剂具有较好的配伍性,药剂的加入对联合站原油的破乳脱水及后续的水质处理不会产生任何不良影响。

3 技术创新点

该技术与分层配汽管柱、氮气泡沫调剖施工方式相结合,针对性更强,实用性更高,取得了以下进步:

①研制了新型驱油增产剂,该药剂集气体增能、表面活性剂驱油与一体,现场应用效果明显;

②与分层配汽管柱技术相结合,提高药剂有效利用率,措施针对性大大提高;

③完善了氮气泡沫调剖施工方式,有效解决油井纵向动用不均矛盾,改善油井开发效果。

4 现场应用及效果分析

现场实施41井次,措施成功率100%,周期结束井累增液58122t、累增油15876t,措施投入269.3万元,创效2372万元,阶段投入出产比1:8.8。周期结束井措施前后周期对比,平均单井注汽压力提高0.2MPa,生产天数延长17天,周期产液提高437t、产油提高123t,周期油汽比提高0.04、回采水率提高11.8%、采注比提高0.16。

5 結论

①室内试验和现场应用证明,超稠油复合驱油增产技术具有即时调剖、驱油助排等多重作用,能够改善中高周期超稠油井开发效果;

②在应用新型药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井况配套分层配注管柱,采用氮气泡沫调剖方式施工,实现油层针对处理;

③超稠油复合驱油增产技术可有效提高超稠油中高周期生产井的油汽比和采注比,为同类油井的高效开发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叶正荣,等.热采过程中储层温度敏感性室内实验[J].特种油汽藏,2000,7(3):35-37.

[2]李孟洲,等.新型高效稠油/超稠油水基降粘剂研制思路及方法[J].应用化工,2003,32(5):59-60.

[3]尉小明,等.稠油降粘方法概述[[J].精细石油化工,2002,110 (5):45-48.

[4]佟曼丽.油田化学[M].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1997(2): 189-192.

[5]胡常忠.稠油热采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6]万仁溥,罗英俊.采油技术手册(修订本)第八分册稠油热采工程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12):24.

作者简介:

杨洋(1987- ),男,工程师,2010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目前主要从事采油工艺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