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及对策研究

2020-11-09朱薪羽

理财·财经版 2020年7期

朱薪羽

摘 要:本文在梳理国家城商行跨区域经营政策及背景、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苏州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及经营现状,深入分析苏州银行跨区域经营的效果,并通過对其机构设立情况、盈利能力、资产质量以及贷款规模等指标的比较研究,得出苏州银行跨区域发展的阻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城商行;跨区域;经营效果

一、引言

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加速“换挡”以及金融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近几年,国内城商行通过跨区域发展实现了规模的快速扩大,但同时也催生出众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利率市场化和LPR新机制推进贷款利率并轨,挤压了城商行的利润空间,加上国有大行贷款利率优惠力度空前,抢占了大量“头部”客户,银行的核心利润一旦被触动,其就不得不进行业务和流程的转型与升级。第二,城商行作为地方性银行,当跨区域经营使得其管理半径增加时,其原先的劣势会更加突出,如人才储备和管理经验不足、管理成本加大、业务风险增加等,这些都对城商行的综合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互联网科技金融多头发展促进了“新金融”爆发式增长,城商行传统的经营方式已难以满足市场竞争需求,创新化、精细化发展模式成为新的发展路径。第四,随着普惠金融的深入推进以及监管新政、资管新规等政策的陆续出台与落地,城商行正在往更健康和规范的方向发展,这同时也对城商行的差异化竞争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从目前城商行发展实际来看,随着城商行跨区域经营地域越来越广,如何让城商行的跨区域发展和当下的市场经济更好地耦合、探索符合自身发展路径是目前城商行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城商行的含义与发展现状

(一)城商行的含义

所谓城商行就是城市商业银行的简称,它是中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和特殊群体,由中央以城市信用社为基础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组建,其建立的目的主要是整肃城市信用社、化解地方金融风险。

(二)城商行的发展现状

自1995年全国第一家城商行——深圳市城市合作银行(现为平安银行)成立至今,城市商业银行已经历了25个春秋,截至2019年底,其成员已发展到134家,总资产规模达到37.28万亿元,占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的15.53%。134家城商行中实现跨省区域经营的有23家,其中70%以上集中在长三角、珠江、渤海三大经济圈。目前,总资产规模在5 000亿元以上的城商行数量有17家,这17家城商行总资产几乎占据了全国134家城商行的70%,城商行发展分化明显。现阶段有三家银行资产规模突破了两万亿元,分别为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和江苏银行,这三家城商行所在的地区经济发展均位于国内前列,且都实现了跨区域发展。

三、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文献研究

关于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研究,国内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其中具有代表的有夏斌指出跨区域发展利于提升城商行的品牌价值;刘喆、姚建军等提出跨区域发展对提高城商行经营效率和促进业务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曹爱红、齐安甜提出跨区域发展能够提高城商行的管理水平和内控水平,进而提升经营效益;杨书剑指出跨区域经营有利于城商行发挥规模经济效应,也有利于降低系统风险;鲁靖文、刘轩宇提出跨区域发展能够提升城商行的竞争力,增强其抗风险能力;王去非提出跨区域发展能够提升城商行的综合竞争力;戴芸指出跨区域发展容易造成银行优质资产过度集中于某一区域,造成银行资源的浪费;周骜提出跨区域发展不利于长远绩效的提高;何东伟、王春英、胥莉等提出跨区域发展在提高运行成本与效率的同时也会导致利润率下降。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城商行进行跨区域发展的必要性、发展模式、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研究,实践证明,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跨区域发展打破了单一地区的限制,是未来城商行发展的趋势,也是城商行壮大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就是在前人理论及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以苏州银行为例,寻找其在跨区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其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跨区域发展模式或路径提供理论与实践等参考依据。

四、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现状研究——以苏州银行为例

(一)苏州银行基本情况介绍

苏州银行的前身是江苏东吴农村商业银行,其第一次跨区域经营要追溯到2008年2月28日其发起设立了沭阳东吴村镇银行。当时由于发展的需要,该银行尝试进行跨区域经营,因为跨区域经营不但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分散风险,而且能迅速提高知名度,这对当时的东吴农村商业银行来说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广告效应。截至2018年12月31日,苏州银行共成立10家异地分行,分行和支行的总数为164家,异地分行的设立情况见表1。从表1中可知,苏州银行基本实现了全省全覆盖,目前省内仅镇江、徐州还没有设分支行机构。

(二)苏州银行跨区域发展历程

苏州银行于2010年9月翻牌更名为苏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唯一一家农商行改制为城商行的单位,也是总部设立在苏州的唯一一家城商行。2010年,苏州银行在盐城东台和大丰、宿迁宿城、淮安涟水、连云港赣榆已经有5家异地支行,同年,苏州银行在宿迁的营业管理总部成立,江苏泗阳、泗洪、宿豫东吴村镇3家村镇银行挂牌成立,这是因为城商行短期内无法直接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往往通过设立村镇银行来实现跨区域经营、拓展农村金融市场。2012年—2014年,宿迁、淮安、常州、南京、南通等地的5家异地分行相继成立,跨区域进程取得深化发展。2015年,苏州银行正式启动全新的组织架构——事业部制,实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扁平化垂直管理模式,为跨区域进一步发展、实现良好的公司治理和业务发展奠定了基础。2016年—2017年,无锡、泰州、扬州、连云港分行成立。

(三)苏州银行跨区域发展模式分析

苏州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的设立以苏州市为中心,面向江苏省内,并通过在新加坡设立代表处来积极探索海外业务。根据这一发展战略,苏州银行先后在省内宿迁、淮安、常州等城市开设分行。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

1.直接设立异地分支机构

这是通常意义上的跨区域发展,也是城商行跨区域发展所选择的最主要方式。苏州银行首家分行宿迁分行具体成立时间为2012年12月18日,之所以苏州银行选择在宿迁设立首家异地分行,而没有选择江苏苏南等地的发达城市,是因为苏州银行还是农商行体制时,就在宿迁沭阳设立了村镇银行,对宿迁当地的金融政治环境等较为熟悉,可以较快地拓展自己的业务。苏州银行在前期跨区域发展中主要通过先设立支行再设立分行的模式,主要有连云港赣榆和盐城大丰、东台3家支行,后期又采用先设立分行再设立支行的模式。

2.参股、控股其他银行

城商行通过参股、控股他行的方式进行跨区域发展,成本较低且耗时较短。在2010年和2011年,苏州银行采取股权合作的方式入股盐城农村商业银行和连云港东方农村商业银行,双方在经营管理以及业务等方面合作交流,既有利于农商银行改善日常经营管理和提高风险控制水平,又能够降低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成本,其2018年末收益情况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虽然苏州银行在东方农村商业银行的持股比例低于20%,但苏州银行仍然是其第二大股东,并向其派驻董事,对公司经营和财务决策有重大影响。截至2018年末,苏州银行对联营企业的投资收益总计

5 462.97万元。对苏州银行来说,其在取得较好投资收益的基础上,也为异地区域更好地深入当地金融市场与发展银行业务提供了支持。

3.设立村镇银行

2010年,苏州银行又主导设立了泗阳、泗洪、宿豫东吴村镇银行,村镇银行始终坚持“服务三农、支持小微”的市场定位。截至2018年末,苏州银行主要控股的4家村镇银行的总资产规模达67.84亿元,实现净利润0.87亿元,促进了当地农村金融的有效发展(见表3)。苏州银行在面对日趋激烈的金融竞争时,通过在农村市场设立经营网点,取得了较好的利润增长点。

4.设立直销银行

苏州银行在2017年4月设立了直销银行,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跨区域多元化经营,并通过与蚂蚁借呗平台合作,切入阿里电商场景,为消费者提供信贷产品。苏州银行的直销银行为“起点银行”,其通过互联网渠道纯线上获客,并运用蚂蚁金融云mPaaS技术,这是首家银行将mPaaS技术应用于金融服务。苏州银行直销银行成立一年就实现了资产端累计投放贷款数十万笔,贷款余额近10亿元。

综上所述,苏州银行采取的多种跨区域发展方式符合苏州银行整体发展规划,但由于自身規模较小、跨区域发展和管理经验有限,其跨区域发展还需继续推进。

(四)苏州银行跨区域发展现状分析

苏州银行自2010年成立以来,不管是业务规模,还是内部管理、品牌效应,都实现了飞跃式发展。苏州银行于2019年8月在A股上市,截至2019年末,其总资产达3 434.10亿元,相当于成立时的7个“苏州银行”。下面从苏州银行自品牌效应、人才结构以及资产规模、发放贷款及垫款的分布情况、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情况来分析苏州银行跨区域经营情况。

1.苏州银行跨区域发展的品牌效应需要进一步提升

苏州银行跨区域品牌管理理念的打造为其跨区域发展过程中快速融入异地市场、吸引优秀人才、赢得客户信任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苏州银行的品牌文化在当地可以说是“深入人心”,但在异地区域,不管是品牌文化还是业务规模,都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与国内资产规模排名前列的城商行相比,苏州银行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主要还是由于苏州银行自2010年从农商行体制翻牌以来才大力推进跨区域发展,原来都在苏州当地经营发展。目前,苏州银行还处于跨区域的大发展形势下,近年来先后获得多项荣誉,并积极在社会扶贫、公益事业等方面开展了多项活动,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但主要活动和奖项还是集中在苏州地区。并且从其在江苏省的网点布局和资产情况也可以看出,苏州本地银行发展和异地区域存在很大的不均衡性,异地区域的品牌效应还需进一步深化。

2.苏州银行跨区域发展的人才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在科技金融、数字金融的大背景下,一切发展离不开高端人才。苏州银行事业部变革以后,行内高度重视人才专业能力的提升,通过创立“苏银金融学院”,加快提高员工专业素养,为更好地应对行业竞争和跨区域发展提供充足动力。如表4所示,2011—2019年苏州银行异地区域员工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跨区域经营使得人才结构得到不断优化,但由于一些特定的历史原因,苏州银行分支行人才单一化,且总分行员工两头分布较大,中坚层较单薄,所以培养复合型人才尤为重要。另外,苏州银行在异地区域品牌影响力不大,跨区域经营的人才选拔都是在当地选拔,短期内会面临人才储备不足的情况,但异地区域人才流动也给异地支行提供了更多了解同业市场的机会,所以不断优化人才结构、扩充人才储备是苏州银行实现跨区域顺利发展的前提。

3.苏州银行跨区域经营资产规模不断增长

如表5所示,2011年—2018年苏

州银行的资产规模表现出良好的增长效率,异地分行的资产规模持续增长。2011年苏州银行在苏州地区的资产规模达796.23亿元,占总资产规模的95.39%,到2018年这一比例下降至84.80%。但从机构设立(见表6)和资产规模数字来看,苏州银行跨区域的发展进程明显慢于在苏州地区的发展进程。从跨区域进程来看,苏州银行在2015年以后跨区域进程加快,异地区域的资产规模也呈现较快增长。由此可见,苏州银行跨区域发展、异地分行资产规模的上升有利于苏州银行充分发挥其规模经济效应,但由于异地区域品牌认同度低、客户基础薄弱,异地区域资产规模占比还是较低。

4.苏州银行跨区域贷款呈增长趋势

城商行的主要利润增长来源于传统的存贷利差产生的净收益,这一部分业绩的体现主要是银行贷款规模产生的收益,所以研究苏州银行跨区域经营的贷款规模占比变化情况,可以体现苏州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变化。城商行通过跨区域贷款发放,一方面可以降低贷款集中度,防止单一地区经济波动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异地分行的贷款提升银行总体营业收入和利润水平。苏州银行在保持苏州地区信贷业务稳定的基础上,通过跨区域经营的方式实现了异地区域贷款规模不断提升。根据苏州银行2018年年报,其异地区域贷款新增72.70亿元,贷款增长势头良好。而苏州地区银行2018年的贷款量较2011年规模占比下降20.12%,但贷款总额持续增加。

苏州银行2011年—2018年的年度报告显示,苏州银行除在2013年和2015年异地贷款份额占比减少较多,其他期间异地区域的贷款占比呈现上升趋势(见表7),这是因为在2013年和2015年,苏州地区新设立的经营机构数量明显多于异地新增的机构数,且苏州地区贷款规模增幅高于异地区域,导致异地区域贷款占比下降。苏州银行跨区域设立机构的同时,在苏州地区也通过不断增设经营机构来获得业务规模的增长,可以看出苏州银行根据自身现状和市场发展情况,不断调整战略布局,以此来不断优化跨区域发展布局。

5.苏州银行跨区域盈利能力稳定增长

商业银行是盈利机构,提高城商行的盈利能力,不但可以提高股东收益水平,还可以增强城商行自身抗风险的能力。本文从苏州银行2011年—2018年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等方面考察苏州银行的效益情况。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在刚成立的几年内,对银行整体利润增长的贡献并不明显,有时还会因为管理不善导致利润消耗。一般经过平稳过渡期后,随着业务和客群基础发展壮大,分支行对整体利润的贡献会呈明显上升趋势。苏州银行2011—2018年苏州地区和异地区域的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情况如图1和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苏州银行在苏州地区的收入和利润近年来对总体的贡献率不断降低,营业收入的贡献率从2011年的94.75%下降至2018年的74.85%,营业利润的贡献率从2011年的93.60%下降至2018年的67.55%。2018年银行在全省的营业收入为77.37亿元,同比增长12.16%,而异地区域同比增长12.95%,异地区域的营收同比增长率略高于苏州银行全省的营收同比增长率。2018年苏州银行实现营业利润26.72亿元,同比增长-1.98%,异地区域的营业利润占比保持较好的增长,进一步说明了跨区域经营对苏州银行的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苏州银行跨区域发展对其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的影响起初并不明显,随着分行的发展,其对总体经营业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尤其当苏州地区的增长出现下滑时,促进作用更明显。

6.苏州银行的经营资产质量不断下降

城商行的资产质量情况体现了其风险控制、创新、内部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可以折射出城商行在未来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对苏州银行2011年—2018年的拨备覆盖率和不良率指标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苏州银行跨区域发展的资产质量变化情况,具体如表8所示。

自2011年以来,苏州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不断下降,不良贷款率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苏州银行跨区域发展并未有效分散区域集中经营所带来的风险,主要还是由于异地分行资产规模较小,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较低。而且在2013年和2015年,苏州银行在苏州地区大规模增加营业机构,但从2013年—2015年的资产质量指标来看,其并没有得到优化。可以看出,苏州银行在风险把控上缺乏一定的管理经验,这主要还是由于苏州银行是由农商行改制而来,在风控和管理水平上有所欠缺。同时,苏州銀行长期单一的城市制经营模式使得其管理链条短且简单,当跨区域经营使管理半径变大时,就容易出现“过紧”或者“过松”的现象,导致管理风险加大。苏州银行资本充足率在2011年—2013年间下降较快,这是由于该期间苏州银行在苏州地区设立的网点数量最多,发展速度最快,但高速扩张也带来了资本抵御能力下降,容易引发流动性不足的风险。

五、完善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对策——以苏州银行为例

近年来,苏州市GDP一直稳坐全国前十、江苏第一的位置,根据2019年中国经济20强公布的数据,苏州市经济总量排名第6位。由于城商行的资产规模与地方经济有一定的正向关系,所以苏州银行近几年实现了资产规模快速增长,但与地区经济总量相近的城商行相比,苏州银行跨区域发展的程度和城市经济发展不相匹配,这与苏州银行是由农商行直接转型为城商行有较大关系,其跨区域发展还有较大空间,未来发展前景良好。本文根据上文对苏州银行跨区域发展现状的研究,提出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在品牌效应、人才培养、科技和业务创新以及风控和管理等方面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不断提升银行在异地区域的品牌效应

城商行作为一家以信用为基础的金融企业,不但要注重股东价值的实现,更应注重长期价值和社会效应,这样才能形成长久的发展效应。因此城商行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客户体验、提高客户忠诚度,以建立在异地区域的品牌文化,对此,国内城商行还要积极学习国际、国内先进商业银行的品牌发展和管理经验,通过品牌竞争力的提升来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的市场竞争力,在异地区域可以借鉴和运用当地的品牌文化宣传方式,结合当地的风俗特质,借助当地人民银行、银保监局、重点单位和企业,打造出贴近当地的品牌文化,将品牌宣传和业务推广相结合,为后期业务的不断壮大奠定基础。

(二)培养复合型人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城商行的核心竞争力本质上建立在人才队伍上,行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在科技金融、数字金融的大背景下,一切发展离不开高端人才。因此城商行要不断强化人才引领发展理念,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发展计划,强化人才机制创新,不断培养既懂业务,又懂科技,还有营销经验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银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备组织保障。

(三)加大科技投入和业务创新

在鼓励市场竞争和利差不断收窄的大背景下,城商行要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用科技赋能业务发展,提高业务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城商行跨区域发展业务同质化现象严重,其业务创新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创新水平,所以城商行要高度重视科技赋能,将科技金融由战略支撑转向战略引领,将科技运用于产品创新、客户营销、业务运营和风险控制等领域。通过加强与跨区域经营当地政府、重点企业的合作,形成平台化批量获客;创新业务品种,逐步调整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结构;以区域客户为中心,创新增加收入和利润来源。

(四)全面提升风险防控和管理水平

作为仍在发展道路上的城商行,其在实现业绩稳健增长的同时,还要继续加强风险防控和内控合规管理。随着跨区域发展不断推进、管理半径不断增加,城商行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也越来越多对此,城商行可通过全面加强风险防控、健全管理体系、提升管理水平,并结合科技赋能风险管理,实现科技和风险控制的有效结合,从而切实提升资产质量。

六、结语

当前,苏州银行跨区域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业务发展重点仍然在苏州地区,异地区域的市场和业务影响力较小,在江苏省内的跨区域程度相对较低,省外暂未设立营业机构,与其他规模较大、跨区域起步较早的城商行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且缺乏跨区域业务发展的基础和管理经验,因此苏州银行选择审慎地推进跨区域发展是最优的选择。同时,苏州银行要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定位的跨区域发展模式或路径,这样才能提升自身综合实力,促进自身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杨悦之.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的影响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7.

[2]李从刚,姚君.城市商业银行股权集中度对绩效影响研究[J].中国物价,2017(3):40-42.

[3]刘学仁.城商行异地分行人才流失现象、成因及对策[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7.

[4]张吉光.城商行发展2017年总结与2018年展望:回归本源,结构收缩[J].银行家,2018(4):54-57.

[5]郭党怀.借力金融科技 提升客户体验:零售银行发展新思路[J].银行家,2018(2):64-65.

[6]曾刚,李重阳.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难点与路径[J].银行家,2020(1):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