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因素
2020-11-09刘春艳
刘春艳
摘 要: 德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全方位的、多维度的。在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加强德育对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从集体主义出发,它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更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从个人角度来看,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条件。由此看来,德育的教育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简单地说,历史主要是由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构成。相对于事件等历史素材,历史人物的德育功能更为凸显。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也使他们容易受到历史人物的影响,故历史教师往往利用历史人物对学生进行德育。本文特别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基本原则,即无论是历史人物的选用,还是德育内容的选择,以及德育功能的实现途径都必须体现时代特色。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33.183
中學历史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新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人。从这里不难看出我国教育在培养人才时对德的重视。而历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自然也要为此服务。2011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规定: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1]由此可见,历史对青少年德育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史学科是一门社会人文学科,也具有人文教育功能。陈秀媚在《初中历史教学要发挥人文教育功能》中强调了历史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呼吁教师和校方要引起足够的认识。第一,教师应通过挖掘历史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发挥人文教育功能。第二,联系实际生活,发挥人文教育功能。第三,结合时政,发挥人文教育的功能。第四,历史教育不能光使学生记住历史,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2]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怎样让学生受到德育教育像润物无声那样,这是历史教师的第一要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主体,教师是承接学生与知识的载体,那么就要求教师时刻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笔者在口头调查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表示并不是特别喜欢历史这门课程,并且认为学习历史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不喜欢历史的原因,多为历史太过于遥远,无法理解。从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看,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并向抽象思维过度。教师应利用历史人物教学直观性、生动性、具体性,充分发挥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实现历史人物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使历史人物的事迹对学生的未来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因此,要充分发挥历史教师的德育作用,提高他们的自身修养,因地制宜地推进素质教育。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的《教育学》中将德育定义为:德育,也即道德教育。学校德育,一般来说,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出事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感受、判断、体验,从而生成道德品质、人生观和社会理想的教育。[3]吴俊升将德育定义为:德育即指道德教育,又简称训育,为训练儿童道德行为之种种设施。[4]孙俊三、雷小波主编的《教育原理》一书中,定义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运用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从形式说,德育通常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从内容上说,一般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5]
笔者所认为的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对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的一门课程,在实施德育的诸多途径中居于特殊地位,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他各学科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其中历史教学就是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常见的形式之一。
1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列宁曾说:“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的内涵比较丰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主要包含: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等。以历史人物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并为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中华民族是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力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点和精神支柱。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通过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现代史的教育,可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了解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
第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在历史中,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历史物比比皆是。如:秦始皇;北魏孝文帝;毛泽东等。除了这些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起到直接作用的历史人物,还有很多起到间接作用的历史人物,如:文成公主和亲;张骞出使西域;昭君出塞和亲等。在历史长河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历史人物,在这不做更多的例举。
第二,培育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如果没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可能屹立在世界强国之列。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青少年更要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这不仅让我想起:讲到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遭到拒绝,但在对德和约上却把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让给日本,这是何等的不公平!引起了当时青年的极大愤慨,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借此,可教育学生发扬当时青年的革命精神,努力学习,将来做国家的栋梁,使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步入强国之林。又如,讲到在反压迫、反侵略斗争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林则徐等民族英雄的事迹,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的高贵品德和爱国情操。通过教学,无疑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2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于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总的态度,也就是人们对于人类的生存目的、生存价值和生存意义的看法。[6]人生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幸福观,生死观,苦乐观和婚姻观等等,其形成和很多因素都是有关系的,包括时代的气氛、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自身努力等因素。人生观在不同年龄阶段是不同的,并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了解名人人生观形成过程,可促进学生学习形成正确人生观的方法。教师还要与家长沟通,形成家校联合。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艰苦朴素、勤劳勇敢、团结拼搏、百折不挠的光荣传统。如,范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等胸怀天下苍生,忧国忧民的高尚品格。特别是中国近代史上,革命先辈不为名、不怕死,一心为革命,为人民的优良传统,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为中国的导弹研究做出卓越贡献的钱学森等,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在教学中要潜心研究如何既传输历史基础知识,又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受到熏陶,不断转转化,不断提高,通过革命传统和道德情操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 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着重地强调了教师的榜样作用。学校德育内容包括这四个方面,教师可利用不同的历史人物来进行教育,使学生耳濡目染,每个历史人物的德育功能不止一个方面,教师可自行处理。同时,教师也应该从自身做起,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教师也应观察每个学生的气质类型,多注意胆汁质和抑郁质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之处,教师可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使其能够在班集体里做出贡献,从而满足自身的自我价值实现,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此方面辅导时,也可利用历史人物进行教育。
推进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光要讲道理,更要有切实有效的措施,最终都要通过教师落实到学生身上。必须全心全意的依靠广大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历史教师首先要广泛积累知识,有渊博的历史知识,就具备了讲好历史课的一个前提条件。假如平时积累的知识不够丰富,讲起课来必然会露出拼拼凑凑的痕迹。因此,教师要广泛的积累知识,包括历史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情境法中,教师的问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教师问题设置的巧妙可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探究,诱发学习动机,课题不至于满堂灌,问题的答案由学生自己探究得出。教师要善于制造悬念,设置疑问,以悬念设置情境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望。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问题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
笔者认为,学科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也是历史教学内容的必要补充部分,而扩大知识领域,积累广泛的知识则是中学历史教师业务修养的必要内容。其次历史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历史课的教学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知识教育,另一方面是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通过知识教育来实现,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如讲到南宋初岳飞抗金的“堰城大捷”时,岳飞命其子岳云作为先锋,并对他说“不胜,先斩汝”,这不仅仅从知识方面使学生了解到了“堰城大捷”的全过程,而且从思想上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岳飞的抗金精神和夺取这场决定性胜利的决心。第三,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目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较多采用的方法有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讲读法,图示法等,在一堂课中,选择教学方法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不同,接受能力也有差别。因此,在低年级可多采用讲述法和谈话法,并用谈话法来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而在高年级可多采用讲述法和课堂演讲法。总之,一节课可以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可根据需要把各种不同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来提高教学效果。我认为,一名历史教师只有做到以上三点,才能转变陈旧的历史教学思想和观念,才能提高历史教学水平,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4 结束语
德育是学校教育中一以贯之的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历史人物实现德育功能是一个常被谈及的论题,但是正如对学生进行德育一样,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的德育功能研究也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的课题。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现历史人物的德育功能,首先要注意教学资源的选用。其次,在德育内容上,每个时期的德育要求各有侧重点,因此,宣讲历史人物的德育功能也要注重结合时代特点,充分体现党和国家的要求,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最后,在德育功能实现的途径上也要体现新时期教改的要求,采用新颖的、适合学生需要的教学方式。
因此,德育工作在历史教学中无处不在。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的:“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学校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只有把德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历史课才能上得味在其中,乐在其中,而且利在其中。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页.
[2] 陈秀媚.《初中历史教学要发挥人文教育功能》,《文学教育(中)》,2012年第11期,第141页.
[3]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280页.
[4] 吴俊升.《德育原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页.
[5] 孙俊三,雷小波主编.《教育原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48页.
[6] 孫跃.《青年毛泽东人生观及当代价值》,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第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