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方案 谋划新思路 打造“双师”品牌
2020-11-09刘解放
刘解放
[摘 要]职业教育“双師型”教师队伍肩负着培养我国行业企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我国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支撑力量,是国家兴教强国的重要基石。《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是多措并举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体现,提出了国家对新时代教师的新要求,以及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新理念、新目标、新标准、新举措、新机制和新保障等方面的顶层设计。通过学习研究该方案以及近年来的国家职教政策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导向,深入阐述了该方案出台的背景意义、“双师型”教师队伍存在问题以及方案的核心内容,并进一步给出了方案在贯彻落实中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思考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 G71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4-00-03[收稿日期] 2020-05-07
2019年8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颁布了《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新理念、新目标、新标准、新举措、新机制和新保障等。对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顶层设计”。《方案》内容丰富,意义重大。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其精神,本文全面深入地阐述了其出台的背景和意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存在问题及核心内容,并提出了在贯彻落实中需注意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背景和意义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因此,为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出台了多项高规格、高站位、高起点的制度和政策。2015年7月,教育部颁布《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9年1月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1],均指出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抓紧抓好,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扩大其规模,保障职业教育现代化顺利实施;《方案》[2]的颁布进一步针对教师改革做了全面的部署,为打造双师素质教师指明了战略举措,要求通过教师培养、资格准入、培训发展、考核评价、待遇保障等多方举措深化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改革,培育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因此,《方案》的颁布具有重大的国家战略意义。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存在问题
两年来,按照《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政校行企多方通过多种举措,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规模和素质。但是,与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要求相比,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还存在着管理体制机制缺乏灵活、数量不足、来源单一、结构性矛盾突出[1]、校企双向流动不畅[3]、专业化程度较低[4],尤其是“专业技术技能和教学能力”全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紧缺,已经严重影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5]。
三、新制度新举措
《方案》针对职业教育教师改革,教师双师素质提升等新任务新要求,从教师培养、资格准入、培训发展、考核评价、待遇保障等方面,提出12条改革措施。确保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专业技术技能高超、教学能力强、结构合理、专兼结合、规模充足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概而言之,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健全一套标准体系,推动教师管理科学化
教师标准是对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没有标准就无法实施教师质量评价,无法保证教师素质。因此,《方案》指出要分层次、分类别地构建教师标准体系:一是建立中、高职和应用型本科教师专业标准,实现层次合理有序;二是建立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等各类课程的专业教师标准,实现类别科学合理。
《方案》还鼓励职业院校引入非利益相关方教师质量评价机构,不断完善教师标准体系,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规范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评聘、考核、工资分配等环节,推动教师管理过程科学化。
(二)改革创新二项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及考评
1.健全以双师素质为导向的新教师准入制度。只有严把“入口关”,才能保证新聘教师的素质,因此,《方案》要求新聘教师要通过1年教育见习和3年企业实践锻炼后才能正式上岗确保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并要求,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招聘新教师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1)“双师型”职业技术师范专业毕业生;(2)具有高职以上学历,并且具有不少于3年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3)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可见,职业教育已经严格把控入口确保教师双师素质。
2.健全以双师素质为导向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只有坚持常态化的考评,才能保证教师的先进性,因此,《方案》提出建立多元教师评价考核制度,教师评价考核要坚持三项基本原则:(1)突出思想道德、专业技术技能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2)将其作为核心指标纳入职称评聘体系,破除“五唯”的顽瘴痼疾;(3)将其作为聘期考核、等级升降、绩效分配的关键依据。
标准为教师前进指明了方向,树立了标杆;制度为教师权益保驾护航,标准和制度体系的健全能够确保教师队伍的先进性,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提升教师对职业生涯发展的信心。《方案》正是把握和强调了这一本质规律,把标准和制度放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
(三)实施六大素质提升举措,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1.构建以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为主体,建立政校行企等多元联合培养培训格局,以企业技术人员和高职毕业生为重点培养对象,以学历或非学历教育等多种形式培养培训职业教育教师;
2.完善“固定岗+流动岗”的教师资源配置新机制。“固定岗”主要针对学校内部专职人员,用于实施常规教学和管理任务,供在编人员或签订长期劳动合同的人员供职;“流动岗”主要针对校外兼职人员,用于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计划,供企业高层次、高技术技能人才兼职。该举措强调要设置一定比例的兼职岗位,打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兼职任教渠道,建立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教学团队;
3.建设“国家工匠之师”引领的高层次人才队伍。该举措倡导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以跟岗访学、顶岗实践等方式,分级打造高层次的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国家工匠之师”等人才队伍;
4.创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该举措倡导:一是聚焦战略性重点产业领域和民生紧缺领域专业,开展教师境外培训,分级打造高素质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二是对接专业集群,推动校级教师、省级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使其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开展团队协作、行动导向、项目驱动的模块化教学;
5.聚焦1+X证书制度开展教师全员培训。该举措强调借助1+X证书制度平台,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推动教师职业技能分级培训,具体要求:一是通过该平台,开展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和分级培训制度,培育一批能够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的教师;二是推动“双高计划”院校和大型央企或民企龙头企业共建“双师型”培训队伍,打造“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
6.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该举措指出要依托职教集团、教师发展中心等平台,加强校企交流,推动校企人员“双向流动”。为此,针对企业方,企业要联合行业组织和学校,遴选、建设教师实践基地,在企业方设置教师实践流动站、访问工程师、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兼职岗位,聘请一定比例的学校高层次人才到企业兼职,为教师流动到企业提供便利通道;针对学校方,学校要联合行业组织和企业,遴选、建设兼职教师资源库,聘请一定比例的企事业单位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高技能人才等到学校兼职任教,为企业人员流动到学校提供便利通道。
(四)完善三个保障机制,确保顺利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强调党组织和优秀典型的带头示范作用,以及思政和教育教学的大融合;
2.落实权益保障和激励机制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强调要保障职业教育改革中教师的合法权益,确保多劳多得;
3.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保障措施。强调政府统筹服务的重要作用,保障教师培养培训主体的经费支持。
四、领会及落实中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职业院校,党的领导同样重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是中国特色职业院校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职业院校的最大优势,没有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国职业院校就没有方向、没道路,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必将成为空谈,兴教强国必然成为空想。因此,职业院校要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确保正确办学方向和“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方向。
(二)坚持教师双师素质提升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指出,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8]。因此,职业院校要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健全教师管理制度体系,满足教师日益增长的双师素质需要;健全教师学有所培、进有所标,技有所践等方面教师基本权益保障制度体系,保障教师定期交流、培训及下企业实践,确保教师技术技能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跟上新时代发展需求,使全体教师更好地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社会发展。
(三)坚持依法治校
在党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指出,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治制。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组织,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立法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同样,制度也是组织机构管理最大最重要的规矩。制度乃“安院定校”之根本,因此,职业院校必须坚持依法治校,要全方位健全制度体系和标准体系,形成和发展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及新教师准入、教师培养培训、教师考评、教师薪酬分配、专兼职教师双向流动、产教融合等各方面制度和专业目录、专业教学、课程建设、顶岗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教师专业、“双师型”教师等各方面标准,加强和完善职业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全面建设“双高计划”的新征程上,职业院校要更好发挥制度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只有健全各方面的制度和标准,职业院校的运行及发展才能实现自动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此外,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下,职业院校还要不断完善行政体制,优化组织结构,明确部门职能,建立师生及社会满意的服务型院校;党委要统一组织,凝心聚力,集中力量办大事。
此外,笔者认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是中国职业院校最本质的特征,教师双师素质提升是中国职业院校“三教”改革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校是中国职业院校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师双师素质提升、依法治校”是职业院校完善学校制度、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三个坚持”的有机统一必将引领中国职业教育迈向“中国职教之治”的新境界,实现中国职业教育“双高计划”的治教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新闻办.看解读!教育部5问答详解《职教师资12条》—教育—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EB/OL].http://edu.qtv.com.c, 2019-10-17.
[2]教育部.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国教育新闻网[EB/OL].http://www.jyb.cn/rm,2019-10-17.
[3]高靚,于珍.聚焦高素质打造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中国教育新闻网[EB/OL].http://www.jyb.cn/rm,2019-10-17.
[4]孙庆玲.四部门联合发文:确保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J].陕西教育(综合版),2019(11):40.
[5]赵玲珍,袁红萍.基于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44):124-127.
[6]李海东.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05):5-12.
[7]刘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成就探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36):25-26.
[8]王璇.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