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基层党校创新发展
2020-11-09靳辉
[摘 要]近年来,基层党校在主责主业主课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形成了一些可借鉴推广的经验,然而一些影响和制约党校事业发展的旧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建议落实管理体制,形成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实效;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创新科研咨政理念,提高决策咨询能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校园。
[关键词]新时代;基层党校;创新发展
《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党校的职能进行了新定位,即党校要“发挥干部培训、思想引领、理论建设、决策咨询作用”,为党校在新时代的办学工作划定了方向。基层党校肩负着教育培养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思想理论创新和服务基层治理等重大历史使命,研究基层党校创新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鉴于此,大兴区委党校组成专题调研组,对北京市各区级党校及四川省宜宾市、黑龙江省大庆市等基层党校开展实地调研和问卷、文献研究,对基层党校典型经验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北京市基层党校创新发展的典型经验
1.以党校姓党为统领,把共性要求与特色发展统一起来
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原则,是各级党校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①。北京市各基层党校把“党校姓党”作为共同的价值追求,有机融入贯穿“统筹办校、质量立校、教研强校、制度管校、人才兴校”等各方面。在此基础上,各基层党校根据自身区位特点、发展条件、资源禀赋,结合各自区域重点工作与自身职能定位开展办学实践,以各自特色和优势高质量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比如,北京市直机关工委党校将工作重点向服务市直机关党员干部教育倾斜,突出服务北京“政治中心”定位要求。
2.以党建引领为抓手,把加强自身建设与服务区域发展统一起来
作为基层党校,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高低、效果大小,归根结底在于自身建设。北京市各基层党校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抓手,按照服务区域发展要求,多措并举统筹推动党的建设新发展。一是切实落实党建责任。各校均实行三级管理,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责任全覆盖”的工作格局。通过签订个性化责任书、廉政承诺书,健全工作机制等措施进一步压实党建责任。二是坚持党建向基层延伸和深化。大兴、朝阳、海淀等区委党校在各镇、街道建立起党校分校,实行“区委牵头抓总,党校业务指导,镇街党委主体,分校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实现了“基层党员进党校”的全覆盖;怀柔、大兴、海淀等区委党校通过建立“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实训基地”,强化基层换届选举以及“三会一课”的实景演练,在更大范围服务基层党组织支部规范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三是创新党建形式强化思想引领。各校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党性宣讲、党日活动、结对共建等活动,强化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党性锻炼;通过建立网上党建工作园地、党校内刊党建专栏等方式,提升党员干部党建理论政策水平和党务工作能力。
3.以主业主课为重点,把党性教育、理论教育与能力提升统一起来
从培训内容和任务看,各党校以党性教育、理论教育与能力提升为三大着力点,通过主业主课实现三大教育内容的统一,达到党性教育把方向、理论教育牢根基、能力提升见实效的目的。一是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主课中的核心地位。集中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宣讲课程的“五进”培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作为党校所有主体班次教学的重点内容。二是创新党性教育的丰富形式。大兴区委党校依托校园自有资源建立了大兴区烈士纪念广场、校园红色文化步道等现场教学基地。三是着力提升专业能力。海淀区委党校与高校建立合作,学习国内外科技园区建设的先进经验,服务高精尖产业人才培养。
4.以智库建设为支撑,把深化教学科研与决策咨询统一起来
教学、科研、咨政工作是衡量党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党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立校之本。北京市各基层党校根据长期的实践探索,坚持“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做到教学科研与决策咨询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全方位实现党校功能,形成了许多典型经验。例如,东城区委党校按照“挂职+课题+课程”的运行机制,每年分批选派教师到重要部门和一线现场挂职锻炼,强化调研向课堂教学的成果转化。
二、基层党校创新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
近年来,北京市各基层党校在主责主业主课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形成了一些可借鉴推广的经验,然而一些影响和制约党校事业发展的旧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基层党校的活力仍然未能充分釋放。
1.制度上存在“两个瓶颈”
一个瓶颈是校(院)委会管理体制落实不到位。目前北京市16家区级党校已有13家落实了校(院)委会领导体制,还有3家党校依然保留校(院)党委领导体制,不符合《条例》有关要求。另一个瓶颈是激发教师积极性创造性的制度落实不到位。符合党校发展特点的教师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健全;党校教师未享受国家规定的同级国民教育教师各种有关待遇;在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中,间接经费尚未落实,实报实销未体现科研人员智力付出,教师的科研积极性难以调动提高。
2.能力水平上存在“三个短板”
第一,教育培训工作有短板。一是培训形式缺乏创新。课堂讲授课占总课时比重过高,调研与创新不够,未能满足学员多层次的学习需求。二是区内、区外现场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主要体现在区内现场教学点数量少,区外资源利用率不高,校际间的沟通联系不顺畅。三是班主任学习和创新能力存在弱化现象。班主任忙于事务性工作,对党的理论与时政研究不够重视,导致课程设计的针对性不强;挖掘师资的渠道尚显单一,对师资库信息更新不及时,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第二,教学质量有短板。一是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仍然存在。教师课前调查研究的少,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针对性差,学员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受到指导和启发。二是“用学术讲政治”和“理论通俗化”结合不够。基层党校教师在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用中央精神、用文件解读文件,用事实而非学理解释事实,用经典著作中个别词句作为论证依据等非学术性教学现象②。理论语言转换成生活语言的能力不够。三是教学制度细化不够。各校都建立了教学制度,但是在教学细节方面,缺乏单独成文的制度设计。四是师资力量较弱,学科建设不完善。当前基层党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情况,很多老师的专业都不对口,资历、阅历和实践经验存在明显的倒挂现象;学科建设滞后,特别是党的理论、党性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不足,难以形成专业的学科团队和系统完备的自有课程体系。
第三,科研咨政能力有短板。一是高质量咨询报告不多。能够获得相关领导批示、联系区情实际并上升到为党委政府决策的精品咨询报告数量不多。二是高质量著作和核心论文数量偏少。近年来,北京市各基层党校尚未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选中获得奖项,著作和核心论文刊发较少。三是教学与科研咨政存在“两张皮”现象。从党校科研成果整体来看,还存在“论文科研”“职称科研”现象,教学、科研、咨政的整体合力尚未形成。
3.基础条件上存在“一个明显滞后”
“一个明显滞后”即信息化建设滞后。现有的信息化系统仅限于单位内部交流、收发通知、信息发布等简单功能,缺乏一体化服务体系。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系统的信息管理平台。各校大多借助传统的纸质文件办文办公,审核审批过程烦琐,文档资料无法统一管理。二是缺乏专业的信息化队伍。党校教职员工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整体偏低且缺乏信息运维团队。三是缺乏有效的共建共享渠道。校际缺乏有效的信息化沟通手段,“上下不通、左右不畅、自身不强”,在师资共享、培训教学、调研交流方面难以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三、推进基层党校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1.落实管理体制,形成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
根据《条例》精神及相关法规,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逐步提高党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以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落实管理体制。按照《条例》相关要求,实行校(院)务委员会制度,选优配强领导班子,选拔政治素质高、理论功底深、管理能力强的干部充实到党校的领导队伍中来;切实落实好“主管教学、科研的副校长一般从教学科研队伍中产生”的要求。
强化制度保障。建议同级党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探索建立既区别于公务员又不同于普通事业单位的党校教师管理体系,增强党校教师岗位吸引力”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党校师资队伍和干部队伍建设,在党校人员编制适度扩充、人员结构优化调整、行政职务职级并行、优秀师资引进畅通、高级职称比例提升、财务制度规范合理、第三方服务引入机制建立等方面形成切实有效的制度。
顺畅机制运行。上级党校应加强对基层党校的业务指导和政策支持,应对本区域内的基层党校有一个统一的、系统的建设和发展规划,逐步形成全市党校系统校级、科级干部工作例会,培训能力提升研修会,教学科研工作研究会,信息化建设推进会等分类细化的会议机制;以强化对各基层党校指标体系的考评为抓手,积极推进“以评促改”常态化制度化;强化市委党校各处室的综合指导,充分发挥党校系统的整体功能,形成整体合力;建立间接经费制度,为基层党校在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上,提供上位文件依据。
2.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实效
综合运用多种培训形式和方法,提高培训的影响力。比如,陈永青以“慕课(MOOC)+翻转课堂”为例,提出了“混合式学习”概念③,赵志宏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了“面授教学+在线学习”的学习理念④。桌面推演、角色扮演、模拟谈判、案例复盘、虚拟课堂等教学形式的新理念、新做法极大丰富了党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比如,黑龙江省大庆市委党校通过开展访谈式教学,把铁人精神声情并茂地展现在讲台上,极大提升了课程的感染力。北京市大兴区委党校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宣讲、建立党性宣讲团等形式,提高授课吸引力。基层党校培训应该积极寻求“讲课型向研讨型、单向型向双向型、填鸭型向互动型、平面型向网络型”的立体转变,切实提升培训的实效性。
因地制宜整合现场教学资源,拓宽培训渠道。综合利用国家、市级、区级现场教学基地,通过开展实地调研、合作办学、异地培训、签署共建协议等多种形式,加强基层党校间的联系沟通,实现横向上的优势互补;加大本土红色文化的发掘与策划,积极创建与各相关部门的合作开发机制,搭建合作平台,增加教学人员配置,并通过走访革命前辈、烈士遗属、亲历者、专家学者等形式,加强对革命文物、革命文献、口述资料的调查征集,采取现场式教学、访谈式教学、结构化研讨、红色故事会、情景剧、朗诵、宣讲等形式,实现现场教学资源的纵深发掘。
加强培训管理队伍建设,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培训者应注重平时积累,脑袋里要形成三个库:一是完善的课程库。对中央历次重大会议精神和基本内容应熟知,要有基本的理论政策解读能力,设计课程才能有的放矢、不偏不漏。二是强大的师资库。要了解課程师资以及讲授同一门课程教师的比较优势;要注重创新意识,多渠道发掘培训资源。在外出培训、调研、学习、交流等各项活动中,通过实地的视听体验、多方问询、建立合作等形式,不断把优质资源引入到党校的教育教学中来;注重用好师资库,通过不断与教师和其他单位的培训员广泛交流,实时掌握教师的授课动态,不断更新完善师资库内容。三是丰富的案例库。在培训过程中,注重挖掘学员资源,形成典型的案例教材并整理入库,为党校教学有效开展提供鲜活的资料。
3.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一是加强教学的前期谋划。教师应紧紧围绕中央精神和地区重点工作备课,按照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学员需求整体谋划教学工作,注重实施分级分类教学,注重运用经济社会重大成果经验和基层有益实践提升理论的现实性和带入性,切实提升教学针对性。二是实现“用学术讲政治”和“理论通俗化”的有机结合。注重运用学理框架和学术接口分析研究现实问题,框架和接口的主要来源应为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学科的经典、教师自己的以往的研究框架等,这是党校理论课教学的必然需要。此外,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基层干部群众的关注重点、话语体系和语言风格都有巨大的变化,原著的许多内容需要构建新的话语体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基层群众语言的特点,这是理论“通俗化”的现实要求⑤。
规范教学技术要求,增强教师教学感染力。借鉴推广四川省宜宾市委党校的教学规范“五部曲”,在教学提纲撰写、格式要求、教学技术规范,讲稿要求、语言要求、PPT课件制作技术规范、教师授课礼仪规范等方面都进行明文限定,从而建立一整套教学基本技术规范,将“党校姓党”的原则深深融入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强化讲坛纪律和教学要求,为党校教师“立根固魂”;同时要注重培养教师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技巧的能力,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独特的授课方式,做到“百花齐放”。
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各校应探索符合党校实际的师资考核评价体系和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制、工作业绩与薪酬福利挂钩机制,大力营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氛围。通过分学科组建教学小组、集中攻关、建立区域间的教学联盟、开展教学比武等形式,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定期选送教师参加进修、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学术论坛,开阔视野;建设好兼职教师队伍,多渠道选用领导干部、高校专家、先进典型、行业能人等,及时扩充到师资库中。
4.创新科研咨政理念,提高决策咨询能力
牢固树立三大理念。一是科研助教理念。坚持教研咨一体化,及时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教学专题。二是科研品牌理念。形成科研的梯队化效应,优秀教师努力争取国家级课题,骨干教师聚焦市级热点课题,青年教师着眼区级重点课题,形成重点明确、优秀带一般、老带新的科研新格局,打造品牌科研成果。三是树立新型智库理念。构建以党校教师为主体,其他相关单位人员为组成的科研体系,不断加强新型智库建设,为区委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同时为教学提供学术和案例支撑。
合作办科研。邀请政府职能部门领导、基层实际工作部门负责人、校外专家学者等共同参与科研决咨研究。例如,大兴区委党校加强了与京南高校联盟和相关智库机构合作交流;朝阳区委党校与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签订合作协议;海淀区委党校建立了中组部党员教育示范基地、北京市哲学与社会科学应用对策研究基地等五个科研基地;石景山区委党校挂牌成立清华大学社区研究中心。
进一步发挥基层党校独特优势。一是学员优势。基层党校应利用学员是党政干部的优势,充分引导学员发挥科研咨政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二是基层优势。从科研规律来讲,来自基层工作一线的工作经验、理论总结更容易引起党委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视,更容易推动新时代的实践发展,更容易推动理论创新。基层党校应充分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充分发挥自身决策咨询的职能作用。
5.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校园
构建党校信息化平台。建设统一的开放式平台,通过标准化的基础数据程序来实现党校的各项业务应用,建设集成多媒体技术的培训教室和现场教学点,创造情景化教学环境,满足学校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党校管理、网络办公、培训教育、调研科研、学员管理的需求,实现校内与校际资源信息的共享互通。
建设党校信息化队伍。一是培养或吸收专业的信息化人才,建立专业的信息化运维团队。在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加大对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充分调动信息化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一支宽视野、肯钻研、懂技术、会管理、善协调的信息化管理团队。二是提升党校教师队伍的整体信息化水平,提升全员的信息化素养。通过持续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化业务培训,提高利用信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第三方机构补充和完善智慧校园平台的建设。通过与第三方的合作,借助先进技术,解决党校信息化建设技术难题,可通过劳资派驻形式,解决校内信息化队伍人员不足的情况。
打通党校信息化互联渠道。建立同中央党校、市委党校、区县党校、党校分校之间的信息化沟通渠道,利用统一的信息交互平台、数据共享平台和视频会议系统等技术手段,在统筹管理、调研科研、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共享与整合方面构建协调统一的机制,真正实现同各级党校的共建共享。
总之,应该从政治高度认识和重视基层党校创新发展,更好发挥党校学习宣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阵地作用和教育培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作用,为实现新的伟大奋斗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组织保障。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4日,第1版。
②王东京:《关于用学术讲政治的几个问题》,《学习时报》2017年8月4日,第5版。
③陳永青:《在干部培训教学中应用“混合式学习”的思考》,《行政与法》2015年第3期。
④ 赵志宏:《信息技术与干部教育培训的深度融合探索》,《领导科学论坛》2018年第19期。
⑤靳辉:《强化党校理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党政论坛》2019年第1期。
(作者系中共北京市大兴区委党校讲师)
(责任编辑 王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