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社会心理学视角的探寻
2020-11-09曹津源
曹津源
美文引路
说“尬”
文紫啸
“尬”,无疑是一个时下热字。
其实,不是这个字热,而是“尬×”的词组很热。“一言不合”就跳舞的“尬舞”,交流勉强对话无趣的“尬聊”,演技“辣眼”不忍直视的“尬演”……“尬×”如同一个流行的音符,钻进人们心扉,也带来声势颇大的“尬文化”热潮,让“尬×”词组火了起来。
不过,人们熟闻种种“尬×”,“尬”字究竟为何意,却并非人尽确知。若以为“尬”就是“尴尬”之意,显然窄化了“尬”的含义。
以“尬舞”为例。这里的“尬”是一个动词,意为“比赛、较量”。“尬舞”的本源是“较舞”,闽南语中比拼舞技的意思。闽南语中将“较”读作gà,在内地引用、传播时,许多人知其音却不知其字,便索性找了一个同音字替代,造出“尬舞”一词,却未成想,新造的词居然火遍大江南北。从少年街舞竞技,到老年广场舞的比拼,“尬舞”一词不断被现实演绎,比舞之风盛行一时,街头巷尾“尬”得火热。
只是随着人们使用场景的切换改变,词语的意义也会不断生出新的内涵。如今“尬舞”一词,早已不是纯粹“较舞”之意,而是时常渗透着“尬”的本意——令人尴尬的舞蹈。的确,或是造型奇特、舞姿搞怪的年轻人于田间地头认真斗舞,或是年岁已长的大爷大妈在广场上以动感十足、颇为“魔性”的舞姿随拍扭动。这样的画面新奇有趣,但也让一些观众感到汗涔涔的尴尬。事实上,所谓的“尬”,更多时候还是以副词形式出现,表达尴尬地做着什么。无论是“尬唱”“尬聊”,还是“尬舞”“尬演”,流淌其间的“尴尬感”,才是“尬×”的核心气质。若将尴尬与比拼的场景结合起来,可算是“尬”出新境界了。仔细想来,还是人们的心态观念发生了变化。
原先提到尴尬,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化解尴尬、避免尴尬……
但在这压力愈增、变革迅速、人际关系愈密的时代,人们遇到的尴尬情形只怕越来越多,一味掩藏和压抑总会带来更多的心理负担……
所以,知道自己和对方话不投机无甚可叹,索性以“尬聊”自况,小小的自嘲换得他人一笑,也落得身心自在。来到人群云集的广场,看他人翩翩起舞自己也“蠢蠢欲动”,径直加入,跳得不好又何妨?起码自己感觉身心愉悦,自信的人可能还是最美的。
这样“放飞自我”、展示本我的真实和“无畏”,恰是“尬”风潮的精髓。不服来“尬”,敢比敢现,与其扭扭捏捏地回避,不如大大方方地面对;勇于自嘲,敢于展示,与其违背心意地迎合他人,不如回歸本心取悦自己。这股精髓与盛行许久的“吐槽”文化一脉相承,也暗合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那份“听从你心,无问西东”的潇洒气质。用“尬”的姿态触摸生活的质地,用自嘲和幽默的心态去调整生活的节奏,让自己能够更接地气地活着。
对自己“尬”得随性,对他人有时也要“尬”得硬气。这种“尬”,与时下常言的“怼”,之前兴起的“吐槽”,是本质上的一体多面。演员演技不行,令人难以接受,且以“尬演”赐之,两字道明对方演技欠奉,也让演员切实体会到观众的白眼;歌者唱功不济,演出效果不佳,不用多说他话,一句“尬唱”概括,观众便可“脑补”出歌者当晚的表现。又如虚情假意、相互夸捧的“尬夸”,部分影视剧中广告横行的“尬植入”……这些“尬×”,犹如一个个锋芒锐利的箭头,直指那些令人不满、为人诟病的问题现象。以“尬”讽喻,表达着民众真实直接的批判态度,是针砭时弊、挑明问题的有力武器,流淌着不伪饰的真性情。
为人知礼、尽力不让他人尴尬是应有修养,但笑对尴尬甚至以“尬”为乐的开放心态,勇于尝试的进取意识,放下包袱回归自我的平常心,敢于直面问题、挑明问题的批判态度,也是“尬文化”给我们的重要启发。可见,简单一个“尬”字,所蕴之意还真不简单!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3月31日,有删改)
技法借鉴
文章从社会心理学切入并立意,生动展示人们心理变化的轨迹,使文章的说理新颖深刻。
一、触摸当代生活,注重心理剖析。文章深刻的心理剖析分为两层。第一层回答“尬舞”之“尬”为什么会由“较量”回归“尴尬地做”之问;第二层则回答人们为什么转为采用“硬气”的“尬”之问。作者没有简单地下结论,而是透过表象,联系当代生活状态的变化和心态观念的调整,将“尬×”用法的演变与当代生活引发的心理转变联系起来阐述,笔触深入到这一热词的“出生”背景及应用心理,揭示“尬文化”体现的时代意义和表达价值,其深刻立意令人信服。
二、语言深入浅出,营造轻松氛围。这是一种为“深”而“浅”、“浅”中见“深”的表达艺术。一是多用选择复句,在比较中凸显观点。例如“与其违背心意地迎合他人,不如回归本心取悦自己”;二是妙用词语,例如用“蠢蠢欲动”表现放飞自我的真实心理,有贬词褒用之妙;三是由“尬”生发出新语句,如“‘尬出新境界”“用‘尬的姿态触摸生活的质地”等,使全文弥漫“‘尬文化”的气息;四是结尾运用排比辞格归纳当代“尬文化”的“精髓”所在,以感叹句收尾,既呼应开篇,又显示感情色彩。
我仿我秀
人不“犯二”枉少年
陆云霞
这个星期,短小精悍的我竟加入了国旗班,成为我校有史以来国旗班的身高新底线。于是,朋友们说:“你看你,又‘犯二了,这不是公然出丑吗?”
什么是“犯二”呢?出丑、尴尬,还是被嘲笑?回看我之前的成长经历,似乎就是经常“犯二”的过程。小学时第一次学跆拳道,老师教我们侧踢动作时,我一激动,用力一踢,只听得“嘶”的一声,裤子的某个地方裂开了。初一时,第一次骑自行车上学,撞上一块石头,摔了一跤,匆忙爬起,赶到班里才发现书包不见了……唉,至今不曾找到。初二时,我第一次升国旗,又是一激动,一用力,国歌才唱了一半,国旗就已升了上去……
听听这些事就不难发现,我所说的“犯二”是指懵懂少年成长过程中因为紧张、粗心而导致失败的尝试。相对成熟了之后就不会“犯二”了吗?我想起去年的班级篮球赛的一幕:一个有点呆傻的小个子努力地和一群高个子抢着篮球,有些笨拙地运球、投篮……最后落寞退场,遭遇嘲笑、讽刺……那个小个子就是我。于是我认定“犯二”所带给我的只有失败、失败和失败。我决心永远不再“犯二”,不再被人嘲笑。我变得格外拘谨,变得小心翼翼,变得担惊受怕。我害怕尝试,生怕又做出什么遭人嘲笑的事情,结果我一事无成。
终于,我明白了,正在经历的那些失败的尝试,是“犯二”;经历过的那些“犯二”,是成长。“犯二”并不意味着出丑,它是青春少年勇敢的尝试和探索,虽然会因为一些原因而失败,但正因如此,我们认知自己,发现自己的缺陷,知道自己今后该怎么做。青春本身就是一个“犯二”、成长、再“犯二”、再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失败、屈辱都是无法避免的。但这又怎样?青春这么短,我偏偏就选择做那个“犯二”的傻瓜,永远热泪盈眶,永远热爱尝试,永远爱好新鲜事物,永远相信遗憾比“犯二”更可怕,“犯二”的青春虽然不完美,但是它渐趋完整。
因为我们不惧“犯二”,才敢在风口浪尖肆意叫喊。因为我们现在“犯二”,才能在多年之后骄傲地说:你有“二”过、梦过、泪过、尝试过、拼搏过的无悔青春!
国旗在我手中冉冉升起,同学们向我投来肃穆敬佩的目光。此时我在内心呼喊:“犯二”少年终成熟,人不“犯二”枉少年!
【作者系江苏省如东中学学生】
点评
“犯二”这个流行词原来用于那些带有傻气、做事莽撞的人,含些许调侃、讥讽意。这篇文章围绕“犯二”记述自身经历和感悟,生动展示由难受自责、拘谨害怕到善待失败、“热爱尝试”的心理变化轨迹,抒写“虽不完美但渐趋完整”的青春追求。辩证深刻的“犯二”观与轻松活泼、洋溢朝气的语言表达相得益彰。